对联文化在“C-STEAM”理念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凌燕梅
【摘要】对联文化的探究是我校的特色课程。《C-STEAM理念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式研究》则是我校曾筱洵老师主持的广东省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有了两大探究支撑点,如何让对联艺术这一古老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学生心中呢?为此,笔者尝试在“C-STEAM”理念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融入对联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对联文化的热情,丰富语文素养。
【关键词】对联;“C-STEAM”理念;兴趣;故事;学科融合;活动;热情
对联也叫“楹联”“对子”等,是一种富于民族风格的优秀艺术。它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为我国所有的一种汉语文学艺术。它是根据我国方块字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吸取了古代诗歌、赋、对偶押韵,讲究平仄及各种修辞方法,又采用民间桃符的形式,传统书法的造型艺术等形成的独特文化品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遗产的精粹。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了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的内容与体现形式。可见,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学科教学中多么重要。而恰逢我校是楹联文化基地,有楹联文化探究的良好氛围,在对联文化的传承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C-STEAM”教育理念是詹泽慧教授于2020年提出来的,他以培养方式(重过程―重结果)和能力发展(低阶―高阶)为分类维度,创建了“感受体验型”“技艺训练型”“探究学习型”“创新创作型”四种典型的“C-STEAM”项目模式。我校曾筱洵老师主持的广东省中国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C-STEAM理念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式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究。
基于上面两大研究的支撑下,笔者尝试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平台让对联艺术这一古代文化遗产真正融入W生的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提高师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故事引路,激发学习对联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手,真正把学习兴趣还给学生,把课教好教活,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好之”“乐之”的热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要靠教师培养。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联故事引入的激趣性。
传承了一千余年的中华文化遗产――对联,已积累了众多的对联趣话。由此,根据“C-STEAM”教育理念,在三年级下册的“中国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的“感受体验型”课型中说到春节的一个贴对联的活动形式探究时,笔者以介绍对联趣话为切入点。如,一则趣话:宋人吕蒙正,有一年过春节,门上贴出一幅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这幅对联招来了众人的围观,人们初看,认为是这幅对联没有水平,但仔细一想,却觉得妙不可言,其含义是:缺一(衣),少十(食),无东西。它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民缺衣少食的贫困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在这一简明而喻意深长的对联中,学生了解到对联的作用与魅力,产生了乐意听讲的念头。
又如,在三年级下册的“中国传统节日”综合性学习的“探究学习型”课例中,学生提出如何区别春联的上联与下联?笔者则在导入时以分辨普通话平仄为本节课研学问题,指导学生提炼出分辨普通话平仄的具体方法,从字到词,从词到联,层层递进,并结合多音字让学生分辨平仄,试读多音字对联“调琴调新调调调调来调调妙,种花种好种种种种成种种香”,把课堂推向高潮,妙趣横生。
通过对联的趣谈,学生不仅对对联产生了兴趣,同时还认识到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不仅有广泛的使用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抒情,表达壮志。可见,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这还真正应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的:“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二、学科融合,拓宽学习对联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课程相互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校曾筱洵老师主持的广东省中国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C-STEAM理念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式研究》正是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设计了“感受体验型”“技艺训练型”“探究学习型”“创新创作型”四种课型架构,而在“技艺训练型”课例设计中则着重横跨了数学、工程、科学、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这样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又使学生学会在各个领域里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好语文。
以在三年级“中国传统节日”中探寻“春节”风俗为例,学生通过“感受体验型”的课堂,收集资料,并在了解各地春节的风俗后在“技艺训练型”课堂练习用软笔学写一副春联中,笔者先设计好相关的学习单(见下图):
从学习单上不难看出,学生首先要利用数学常识选出对联用纸的长度,接着运用工程学的理念写出制作步骤,接着总结春联如何区分上下联及如何正确张贴对联的科学性,进而评价哪副对联书写美观,最后还写下了春联与春节的故事。这样横跨多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三、活动创设,激发学习对联的自主性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懒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对联艺术中去,笔者以综合性活动为切入点,领略我们传承了一千多年的中华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在活动伊始,笔者都会进行了一些相关知识的培训,之后让学生自愿组合,选定活动的专题,并为自己小组命名,由小组成员讨论确定方案及实施计划,并进行合理分工。教师只在其中参与,起到引导与服务的作用。这一过程,始终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
nlc2022051916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17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