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高中数学一题多变的训练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胡丽梅
摘要:对问题进行解答,是高中数学知识运用的主要方法,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是高中数学教师需要侧重的关键点。可在当前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常常会用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虽说这种训练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取对应的利益,但这种机械化的训练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无法从本质上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而教师对一题多变教学策略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地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其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掌握问题的整体,知道问题的基本特征,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整体的教学氛围。基于此,本文就从高中数学应用一题多变训练策略的具体价值出发,对一题多变的应用策略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关键词:新高考;一题多变;训练策略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相对比较重要的学科,也需要在教育改革的要求之下,改变教学方式。而“一题多变”的训练策略,恰好迎合了时代的发展,适应了学生的学习特征,它改变了以往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自主性的学习形式,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成长,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进展。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是想要实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那么教师就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然后借助“一题多变”或者“一题多解”的形式,深化学生的解题能力,协助学生更高效的理解和把握数学问题当中所展现出来的数学概念、数学形式以及数学策略。
概述应用“一题多变”的教学任务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高中数学课程当中的逐步推进,当前的数学课堂已经产生了不一样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转变,他们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了现在的自主合作探究。一些学生的学习情感,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从以往的厌恶数学,转向了喜爱数学。不过需要明晰的是,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师和学生都还不太习惯新高考的政策,但对于“一题多变”教学策略的实践,却依旧在保持着。其目的就是为了发挥例题的增殖功能。
“变”字是“一题多变”当中的关键和要点,它的精髓和意义在于证实“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的过程,它会让学生在认知问题、探索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借助实质性的知识内容,深刻理解问题的要求,进而不断推动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本质性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学习方式,真正的成为课堂当中的主体。所以,依托“一题多变”训练策略,能够培养学生根据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沿着不同的趋势去思考和分析,并对信息和前提进行新一轮的整合,探索多种多样解决途径或者新方法的思维形式。
而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善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结合“一题多变”的具体效益,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挖掘课本当中的例题。教师可以对例题进行设计和延展,然后调动学生解答疑惑的欲望,使学生在拥有把握基础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用自身的数学思维和知识以及能力,回答出不同类型的解题方法。
二、高中数学应用一题多训练策略的具体价值
(一)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
“一题多变”的训练策略,灵活性比较强,它挣脱出了传统教学的约束,转变了学生的固有思维,增强了高中数学课堂整体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应用一题多变教育模式的时候,教师不能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是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由浅入深地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使其在了解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比如对“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学生就可以在高中数学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导数法、定义法、性质法以及复合函数同增异减法对函数的单调性进行判断[1]。
就以“讨论函数f(x)=ax/x2-1(a>0)在x∈(-1,1)上的单调性”为例,第一种解题方法,其实就可以按照定义法进行解答。其中第一个步骤就是假设。假设x1和x2是(-1,1)区间里的两个数,且x2大于x1。第二个步骤就是作差,即f(x1)-f(x2),之后用数学方法,对差式进行判断和确定,最终得出结论。依照上述过程判断f(x)=ax/x2-1(a>0)在x∈(-1,1)上的单调性,能够得出的是,f(x)在(-1,1)上单调递减。
而第二种解题方法,其实就可以按照导数法进行解答。而解题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求出原函数的定义域,并对原函数求导,让导数大于零,之后解出自变量的范围,这个范围其实就是这个函数的增区间,而让导数小于零,就能够得到减区间。如果定义域是在增区间里,函数就是单增,相反,则是单减,若上述都不满足,函数就不单调。
由例题的解答方法可知,第一种解题方式更为简便,且学生在解题的时候,一般都会运用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解答函数的单调性。学生能够在日积月累的解题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审题能力,并找寻出最适合例题的解答方法,其数学思维,也会得到逐步的深化。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题多变”的核心思想就在于举一反三,学生若是拥有了发散性的思维,那么学生就具备着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简单地说,教师若是在讲解练习题的时候,引出和习题同一种类型的题目,学生就能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举一反三。而在这个过程里,其实就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2]。
就比如在解决“已知tanα=5/7,那么sinα为多少?”的题型时,教师就可以讲解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学生可以依照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tanα=sin/cos”“sin2α+cos2α=1”并把两者联系起来得出结果。学生还可以依照比例的性质和关系式对这道题进行解答,通过对比例性质的运用,学生能够知道α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上,在这之后,学生就可以把α分成两种状况进行解析,得出对应的结果。
三、新高考下高中数学对一题多变训练方式的应用策略
nlc2022052514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2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