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古诗词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谢全
摘要:文章首先解析了强化古诗词教学,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然后以具体教学实例初步探究了古诗词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从而明确了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探索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 文化传承
一、强化古诗词教学,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意义
(一)运用古诗词教学,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如何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每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来说,都是历史给我们提出的一个必须深入探究和解答的问题。
要明确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语文教育的意义何在,顾之川先生曾言简意赅地说:“语文教学就是教导中华学子会说中国话,会书中国字,会读中国书,会写中国文,能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多么简洁明确啊!
可是在唯中高考为指挥棒的现实情况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却常常舍本逐末,忽略了内在的人文特质而强调其工具性,使得古诗词被无情地卷入到了实用主义的洪流中去了,变成了背默得分的工具、作文点缀的彩头。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便成了刚需。
(二)强化古诗词教学对于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必须发扬光大。而传统文化优秀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古诗词,也应该且必须成为学生汲取文化力量的重要源泉。
因此,阅读古诗词,就是接触、感受一颗颗灵动的心,并与之深切共鸣:爱国爱民的屈原、清朗雄健的谢I、古韵雄浑的陈子昂、闲适淡然的孟浩然、豪放飘逸的李太白、沉郁顿抑的杜子美、明白晓畅的白居易、雅致温润的温庭筠、哀婉凄绝的李后主、奉旨填词的柳三变、豪放旷达的苏东坡、雄放无奈的陆放翁……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或急或徐地走来,向我们慢慢叙说着、展示着这些词赋者伟大的人格、气质与风骨。
语文老师要引领学生通过一首首古诗词同文化对话,同先贤沟通,实现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与丰盈;同时,提高对现实生活的洞察力与感悟力,陶冶心性,净化灵魂。
另外,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从经典诗词中汲取文化养分、精神养分,构建新时代少年开朗向上的精神、积极健康的心理和和谐完整的人格,让祖国优秀文化不断传承与弘扬。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探索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其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教学方略
整体式、情景式、深度化、活动化、自主化、意义化等策略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教学方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恰当运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来开展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
【示例一】
在教学李清照词《武陵春・春晚》时,我不是单一地品读,而是同时选用了她的一首早期作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教学中,结合作者一生及其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二词比较拓展式赏析教学。教学中,在有效积累的前提下,进行比较性、整体性教学中运用情景式、整体式及深度化品赏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生命中丰富深蕴的“愁”之内涵,实现对词的深度阅读。
教学伊始,我采用情境式导入策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入新课的教学。
从前,有一英俊多才的少年,有一天他正行走于闹市之中,一位算卦先生为他算了一卦,卦曰其妻乃“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之人,就是说他是一位女词人的丈夫。这位女词人就是千古才女李清照。
故事激趣之后,我采用深入式策略,通过“读析品悟”四步来完成对诗歌的学习。
读的环节主要采取自由读、分组读、比拼读、赏析读等不同形式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课堂,并通过诵读充分感悟古诗词的音韵之美,整体理解诗词内容,实现在师生互动中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核心素养。
析的环节主要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来促使学生思维得到拓展与提升。如问:“《武陵春》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表现的方法是什么?”激发学生全面思考,使其感受到蕴藉在词的一字一句中作者消解不去的“愁”,作者借了景物、动作、舴艋舟载不动等写法巧妙表现了“愁”。
在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中,我引导学生理解两首词“愁”的不同。
此处品析采用深入式策略,让学生的思维向作品的纵深处延展,去思考、谈论、探究;在学生说出不同后,再要求学生说出不同之依据。(提醒学生注意两首词不同的写作背景。)
学生很快给出《一剪梅》写于早年,虽写愁但愁是淡的,是闲愁;《武陵春》写于晚年,愁浓而深而重而烈,化不去,消不尽。
顺势引导:“人到老时万事消,为什么晚年之愁如此浓重?”
引领学生一起去寻一寻李清照的人生轨迹图:书香门第,少有才名――曼妙青春,遇夫明诚――同甘共苦,琴瑟和鸣――靖康之变,亡国丧夫――遭人陷害,辗转南逃――惨遭骗婚,不屈入狱――孤身一人,落寞而逝。
总结:前作之愁为相思离别的“闲愁”,后者之愁为国恨家亡的“悲愁”。
拓展阅读:《乱世女神李清照》。
如此,在进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后,我们通过深入式及整体化品赏、比较阅读策略,加之课外延展,就基本上落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示例二】
在学习苏轼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自主化策略和意义化策略的运用使得学生对词人苏轼的理解与认识更加深刻,从而感受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及一心为民的情怀。
本词教学,教师在积累、品赏之后,引导学生自主梳理苏轼生平经历及作品,并从中理解与传承东坡文化与精神:东坡先生人格伟大之处首先就是那一心为民的情怀。苏轼身负大才,却一生际遇坎坷,多年贬谪,但从不灰心丧气,每贬一地,便造福一方。对于自身之得失,他却超然物外、达观豁达。
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古诗词教学,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点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其落地、扎根及繁荣犹需时日,期待与教育同仁携手共探。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黄大灿
nlc2022052519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2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