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三远法”对日式庭院营造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焦莉 高岫 郭玉荣
摘要:园林景观建造深受山水画画论影响,中国山水画创作对中国园林乃至日式庭院建造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日式庭院在建造之初,就深受中国思想文化影响。儒释道、禅宗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山水画和园林建造,且对日式庭院影响颇深。郭熙《林泉高致》中“三远法”所体现的意境和思想以及对空间结构的把握,在室町时代对枯山水庭院的影响极其深远,尤以大德寺中的大仙院坪庭为甚。大仙院的庭院景观仅在100平方米的空间中就展现出具有近、中、远三种视觉体验的立式枯山水,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现出了无限的空间环境和审美意境。
关键词:“三远法”;日式庭院;大德寺大仙院;营造法则
中图分类号:TU98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2-0-03
1 “三远法”中的空间理论
关于绘画的透视和方法论,宗炳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通过“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进行介绍。王维在其画论《山水论》中也提到“大山,尺树,寸马,分人”的空间性原则。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系统地总结了山水画的透视原理,即“三h法”:高远、平远、深远。郭熙在《林泉高致》中阐述了很多重要的美学观点,“三远法”是郭熙在山水画作画原则中的特殊透视法。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一段描写“三远法”的语句:“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1]描绘山水画的“三远法”具有技法与意境两方面的意义。从技法来看,“三远法”符合透视的三大准则,所以古代山水画透视法以它为理论。由于“三远法”的视点在时空上具有游移、律动的特性,因此其也是我国古代山水画透视的典型表现。从意境方面来看,“三远”分别描绘的是深而幽静、壮阔无垠、冲淡平和的山水画意境。从整体上看,“三远法”所描绘的是一个具有无限空间环境的审美意境。
郭熙提出的“三远法”,首先是体现由下而上俯仰群山的“高远”,其次是放眼望去似有一望无穷之意境的“深远”,最后则是由近山而望远山“冲淡”之“平远”。“三远”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审美趣味和时空感受。“高远”是从低往高看,能够看到山体之巍峨,山脉之陡峭,感受人在自然界的渺小。“深远”由近及远,看重叠连绵的山脉,通过这种形式从眼前有限的空间想象出无限的画面。“平远”是在地平上展开景物,构图主体与自然相融,似近似远,意境绵延,在似有似无的幻想中体会物我两忘。审美主体能够在山水画中体会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
2 日式庭院营造法则
日本庭院景观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相区别的孤寂枯山水景观。日式景观大多是用朴实的砂、石、水等材料和抽象的表现手法表达日式庭院设计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意境。古典日式庭院一般分为三个样式,即池泉园林、枯山水、露地(茶亭)。这三种庭院样式各有不同的院落形式。随着园林景观的发展,日本枯山水庭院设计发展为一种深受中国山水画影响的真山水庭院景观,另一种则是极具宗教禅意的抽象枯山水设计。两个不同的设计方向造就了日式庭院的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与中国山水画“师法自然”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庭院设计,尊重自然,模拟大自然景观,形成“天人合一”理念的庭院景观;第二种则是运用砂、石等打造具有禅宗“枯寂”理念的枯山水庭院,也是近现代日本较为流行和深受大众喜爱的庭院景观。
日本庭院主要由水、山石、植物以及添景物这四大元素组成。水是生命之源,在日式庭院中,水作为连接凡间和圣域的通道,能够起到润万物、洗涤心灵的作用,给人带来亲切和安宁的感觉。在日式枯山水庭院景观中,水以“假水”的形式出现,假水则是以砂石代替水,将白砂打造成水的形式,用静态的砂石来表现动态的水。对日本民众来说,相较于真水那种转瞬即逝的逝去美,白砂形成的假水能将大自然的美固定下来,成为永恒,表达了日本人对永恒的美好追求。山石在日式庭院中也不亚于水在其中的地位,在古代日本文化中,神仙是降落在山或海的石头上的,石头是永恒的象征。并且日式庭院中置石可组织景观空间,增加景深和景观层次,在布置石景过程中,须注意整体协调、动感、韵律、节奏、平衡及组群。日本古代受蓬莱仙境的影响,在庭院中运用山石或山石组合修建仙境。植物是随四季变化而变化的生命体,象征着永恒,相伴于山石而种植的植物是日式庭院不可或缺的元素,植物与山石相伴而生。日式庭院中植物秉承天然营造的法则,其中长青的绿色、红色植物比较多见。日式庭院中的添景物有踏石、铺路石、石灯、蹲踞以及竹垣,这些添景物有些起着分隔空间的作用,有些起着装饰作用。日式庭院的设计遵从“以人为本”的整体设计理念,通过对自然景观和艺术小品等的合理化布置,表现庭院景观设计者对美和自然的追求。
3 日本大德寺大仙院空间营造体现的“三远法”原则
3.1 从儒释道到佛教禅宗
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三远法”中也充满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画论中提倡作画者要“师法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作画者要尊崇自然,师法自然,深刻体现儒释道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自然要与人和谐相处,作画即是体现自然,也应当师法自然,这也是我国古代山水画和西方绘画的不同之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讲:“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郭熙的山水画论要求山水画要让审美者观赏时达到“可游可居可行”,尚为妙品。另要用“俯仰天地”的方式表现自然山川,俯仰间山川万物尽收眼底,在俯仰观察之间和自然景观的似与不似之间表达时空境界,体现艺术审美境界。宗炳的“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中亦有体现。宗炳对山水画意境所要达到的美学思想正是以老庄“游”的思想为基础的审美思想。老庄“游”的思想从“游目”“游景”而后“游心”“游情”。老庄“游”的美学思想所形成的对空间整体性的把握以及这种“俯仰天地”的审美情怀,奠定了山水画移步换景的手法,这也正是山水画中“远”的体现。
nlc2022053009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23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