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蚊患防控分析的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唐雨薇 杨云峰

  摘要:随着人们对园林景观品质要求的提升,蚊患防控在园林景观的营造与设计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文章通过探索园林景观营造基本方法,整理出易滋生蚊类的园林景观因素,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基于蚊患防控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念――主要从整体景观格局的确立、水系规划、种植规划、园林硬质要素规划以及海绵城市新理念的运用等方面展开研究,确立蚊患防控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旨在营建少蚊甚至无蚊的舒适园林空间,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园林景观;景观设计;蚊患防控;空间营建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2-0-03
  1 总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好的居住环境和景观环境的向往不断增强,园林景观的营造可以影响人们乃至一个城市的幸福感。出于对精神和审美的追求,我国园林景观行业高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受到重视。然而,在炎炎夏日,室外空间的蚊类叮咬常常困扰着人们,使人们不愿进入易滋生蚊类的园林景观空间。为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稳步有序地推进园林景观事业的发展,园林景观空间中蚊患的防控研究刻不容缓。
  2 吸引蚊类的园林景观因素
  2.1 景观植物
  园林景观主要利用植物或园林中的硬质要素进行组合围合。在植物围合中,高大乔木下配植密生丛植的灌木,形成一个半围合的空间。植物的高密度围合使植物围合的空间内空气流动较小,空气流动性趋于稳定;林下空间的灌木为蚊类提供了暂时停留的空间或栖息地,同时也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使得林下小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可观,更易吸引蚊类。上有高大乔木将强光遮挡,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下有可供蚊类停留的灌木,且这样的半围合小型空间内外部条件波咏闲。是蚊类滋生和潜伏的最佳地带。
  2.2 景观水体
  蚊类喜潮湿,在湿度80%以上的区域活动最频繁;蚊类也主要滋生于各类水体或潮湿器壁等处。蚊类的繁殖需依托腐殖质和有机物丰富的水体,并且蚊类从卵发育成幼虫,再到蛹都要依托水体完成。不同性质的水质和积水类型滋生不同种类的蚊虫,园林景观中的一些小尺度且缺乏人工管理的水景极易演变为腐殖质丰富的死水,成为蚊类滋生的极佳之地。
  2.3 景观色彩
  园林造景中,景观颜色的表现主要通过铺装、灯光、植物、园林小品等加以表现。蚊类的复眼对紫外线和蓝绿光比较敏感,对波段在420nm的单色光源有趋向性。在景观营造中,一些树灯、草坪灯被掩盖在缺乏管理的杂草中,通过光的折射和植物颜色的影响,极易形成接近蓝紫光波长的光,从而吸引蚊类在灯光上群集。同时,热光灯将一部分电能转化成热能,使光源周围的空气升温,为喜温的蚊类提供了滋生的条件。
  2.4 景观空间尺度
  园林景观中空间尺度影响了空间内部的植物密度、人群密度、内外空气的流通交换等。在人群与场地绿地面积一定时,空间尺度越小,则人群密度越大,空气流通性越弱,场地内由人正常输出的二氧化碳浓度和热量越高。蚊类一般靠追寻目标排出的二氧化碳气流痕迹来发现目标,通过辨别二氧化碳气流的方向,可以追踪目标的行动轨迹,最终锁定目标[1]。
  3 防蚊园林景观营建规划
  3.1 整体景观格局的确立
  园林景观在整体格局上应掌握好园林空间与亚空间的尺度与联系,尽量避免设计较小尺度且被植物高密度围合的空间。因为这种空间在温度、湿度上基本满足蚊类生存的要求,若再加上良好的栖息地和蚊卵孵化地,极易成为大量滋生蚊类的地方。
  以公园为例,景观空间尺度的控制可以借助相关公园的游人人均占有面积指标Am来确定。一般来说,公园游人容量为服务区范围内居民15%~20%,居住区绿地、带状公园人均占有公园面积Am≥30O,市区级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Am≥60O,风景名胜公园人均占有公园面积Am≥100O。由Am=A/C(Am―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A―公园占地总面积,C―公园游人容量)可求得公园的面积A。为避免易滋生蚊类的较小尺度空间,一般使Am高于最小指标数15%~20%,即可求得该场地的适宜尺度,从而降低蚊类滋生的风险。
  若场地因人群需求而有较多私密的围合或半围合空间,应适当减少采用植物自然式的围合,乔灌草疏密有致,并要定期修剪整形管理,切忌使其自由生长。围合空间的设计应注意硬质要素与软质要素的结合,在蚊类出没较多的地方应多用景墙、矮墙、石砌、阶梯等硬质元素分割和围合场地,适当配植植物,做到主次分明[2]。
  3.2 水系规划
  3.2.1 水体形态
  蚊类多在静水或缓水流畔滋生,且多喜有污染的水体。这种有污染的水体多为死水,而死水由于缺乏循环,污染程度进一步加深,形成恶性循环。景观中水体的规模越大,水体自净能力越强,水温越趋近于自然常温,蚊类滋生较少。此外,丰富的水体结构有利于区域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的提升,为鱼类、虾类、软体类、壳类生物提供栖息场所,也为蚊类的天敌――蜻蜓、青蛙等提供食物,使其在此栖息生长。通过增加天敌的数量来间接控制蚊类的数量。
  3.2.2 水景设计
  人工水景若达不到一定的尺度大小,就容易成为污染较大的死水体。通常水深在50 cm[3]以下的水池易形成循环较差的死水体。由于水质差,生长不良的水生植物在水中腐烂,加速水质污染,为蚊类提供了良好的滋生地。所以,在设计景观水景时,一方面要尽量使水深达到70 cm以上,利于水体内部的生态循环;另一方面,需要有效管理人工水体的排水系统与循环系统,定时清洁,否则这些阴凉地将为蚊类滋生创造有利的条件。
  3.2.3 驳岸设计
  驳岸设计应考虑人与水环境的亲密度与岸植的关系,以及驳岸新技术材料的应用。规则式的驳岸通常处理成可坐的平台,供人停留休憩。规则式驳岸尽量不配置或少配置水岸植物及驳岸上的矮灌木,因为当人坐下时,几乎与这些植物同高,在植物中滋生的蚊类将叮咬这些处于静态的长时间在场地停留休憩的人群。若仅在驳岸植少数乔木遮阴,避免低矮灌木的丛植,可以减少蚁类的栖息地,进而降低接触到水面栖息蚊类的概率,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在人流停留时间较长的场地的蚊类密度。

nlc2022053009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2368.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