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场所记忆的传统街巷保护与更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邬明洋 王红英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街巷更新与保护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面临商业化街道对当地传统街道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会掩盖传统街巷的历史痕迹,更有为了商业化而进行拆除和重建,导致这些带有城市发展记忆的传统街巷被逐渐遗忘。文章以场所记忆理论为指导基础,分析并研究活化传统街巷的策略,以唤醒传统街巷以及人群的场所记忆,从而使空间恢复活力,推动文脉延续,使传统街巷与其他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关键词:传统街巷;场所记忆;文脉传承;记忆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2-0-03
  如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在向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传统街道的更新与保护。许多城市往往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选择将传统街道改建成商业化街道,这固然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但给城市的综合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仅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居民的居住问题,导致其生活水平下降,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街道日益丧失活力;商业文化的涌入,也导致这些传统街道正在丧失原有的城市记忆,使当地的城市形象逐渐被人们遗忘,人们逐渐丧失历史感与归属感,造成城市记忆断带。
  传统街道作为城市印象的重要载体,是一座城市鲜活的记忆库,承载了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是一个集聚城市居民归属感的地方。因此,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对传统街道不可一味大拆大建,应对传统街区实施保护优先策略,尊重并维护传统街巷独特的历史文化属性,优化其内部空间结构,改善建筑风貌。
  根据场所记忆理论,对传统街巷的更新改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唤醒这些街巷的场所记忆,从而推动城市文脉的延续、促进空间活力的重塑和增强人们的场所归属感。本研究的重点是探究如何在城市更新建设中重拾传统街巷在城市化建设中遗失的独特文化,唤醒这些传统街巷的场所记忆与场所精神,实现传统街巷与城市其他区域统筹发展。
  1 传统街巷与场所记忆
  “街巷二字”,在古代有道路之意,一般直者称“街”,曲者称“巷”。最早沿于汉代,称城市的干道为街,居民居住区内的道路则为巷。“街巷”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一条比较宽阔的道路且附近有房子”。其主要是指连接不同功能区域的线性空间,是公共空间构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从古至今都有很强的空间承载能力和很高的使用频率。传统街巷既是城市交通的基本单元,又是城市文化遗产的文脉单元,在一代代人的慢慢编织下,充满了市井气息。如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也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对传统街巷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场所”一词在拉丁文中寓意宽敞的街道,是一个具有精神文化内涵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含义也变得更为丰富[1]。场所记忆最早由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提出,他认为场所记忆的本质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构建的意象。城市的场所记忆是一种集体记忆,存在于城市留下的建筑风格等元素中,并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传统街巷作为邻里生活的场所,是一个物质空间场所,其形成离不开人们的参与、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承载着几代人的历史情结与记忆。
  2 场所记忆对传统街巷更新保护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1 场所记忆对传统街巷更新保护的必要性
  以场所记忆理论为指导对传统街巷的更新与保护具有一定的必要性[2]。如今,人们在追求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传统街区的人文关怀,导致这些街巷重建后形成千篇一律的景象,城市文化失语,文化特色断带。一个场所的记忆就如同人的记忆,包含着过去与现在,是一种身份的认同。一座城市的记忆保留了它的起始来源,城市的记忆越深厚,历史就越深远。因此,对于传统街巷,不可进行大规模重建,抹去这些承载着城市发展历史的街道小巷便等同于抹去了城市的记忆。
  根据场所记忆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传承传统街巷与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梳理传统街巷的记忆元素,从而消除空间失落、恢复空间活力、提升生活品质和凸显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树立特色文化形象,实现传统街巷的复兴。
  2.2 场所记忆对传统街巷更新保护的可行性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许多设计旨在重现回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浓厚的古城、古村落等,这些地方的更新改造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和保护意义。例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田子坊等等,皆是通过挖掘和梳理当地的场所记忆,再现它们的文化底蕴,借助现在的设计手段,将其以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再次焕发这些传统街巷的活力。在更新与保护的过程中,不断地挖掘和梳理这些有形的物质要素与无形的记忆要素,并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与技g,以历史环境为背景,以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为情感主线,将“怀古恋旧”与“新陈代谢”相结合,再现传统街巷的生活场景。
  3 传统街巷场所记忆要素的提取
  3.1 有形的物质空间记忆要素
  人的记忆储存过程是大脑的特殊机能,记忆的形成过程即“接收―存储―提取对象信息”,再经过“重现―记忆―回忆”,加深大脑的记忆,从而留下印象。一个地方记忆的产生是由认知与被认知组成的,被认知的部分便是有形的物质空间要素。例如,非人工造就的自然环境,即该地的地理位置、地质土壤、天气气候、地理形势、山川湖泊等。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可以形成不同的地域记忆,如青藏高原、处于“世界屋脊”的西藏,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矗立在云端的山脉;又如江南水乡,可以让人不禁想起“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画面。
  传统街巷内部的建筑结构与形态也是有形的物质记忆要素[3]。街巷两侧的房屋是由当地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其中凝聚着建筑智慧的结晶,浓缩着当地的文化属性,经过多年的打磨,亦能保存下来,也是记忆的重要载体。例如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围合而成的老北京四合院;安徽粉墙黛瓦的三合院、四合院,看到其流畅的飞檐、高翘的马头墙以及各种精美的木雕、石雕,不禁感叹其布局之精细、结构之巧妙、装饰之细美。又如福建的客家土楼,造型奇特,气势宏伟,经历千年风雨依然矗立于世,可以让人感受到群聚而居的生活气息。因此,传统街巷两侧的构筑物可以很好地传递当地特有的场所记忆,给人一种心理上的暗示,从而唤醒人们内心的记忆。

nlc202205301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237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