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思想的天门山康养园宅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映彤 梁杰
摘要:湖南省张家界市天门山是具有国家森林公园之称的首批国家5A级景区,该地因自然奇观天门洞得名,是宜居乐游、健康养生的最佳选地。其富饶的空间资源为康养园宅设计提供了可实现性的条件。共生思想的康养园宅设计探究的是人、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文章基于共生思想对项目场地进行设计,总结与自然共生、文化融和共生、整体与局部共生、内外空间功能共生的设计研究方法,为打造具有独特性的融于自然、体验自然的康养园宅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共生思想;天门山;康养园宅;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2-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指导原则[1]。把康体养生带入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在健康养老、休闲旅游、人居环境多种服务形式的环境设计方面,积极创新商业模式,以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同时通过创新,让这种新型居住空间真正融入健康养老产业中。
对康养园宅设计实践进行研究,既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路径的体现,又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康养园宅设计相关领域的探索具有深远意义。
1 概念界定与联系
1.1 共生思想概述
“共生”(Symbiosis)最早源于希腊语,生态学上的“共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协调合作的方式实现共存共栖[2]。德国植物学家德巴里于1879年提出了共生理论。“共生”不只存在于生物学领域,在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逐步发展为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
在建筑学领域,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的核心设计思想是共生思想,他受到佛教思想、日本传统文化和传统审美意识的影响,在生物学共生理论基础上,运用于建筑、城市规划设计范畴,提出了共生建筑论。其共生思想主要总结为建筑和环境共生、异质文化共生、部分和整体共生、内部和外部共生。他批判机械时代的理性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面对生命时代的到来,他所倡导的共生建筑是追求异质文化的共生、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共生,是在人与自然共生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同时表现出个性化的建筑。
1.2 康养园宅
康养园宅概念源自古典私园,其核心变化是“纳园入宅”。康养园宅所追求的是把古典私园中的自然“道义”融入现代居住空间,同时保留古典私园的审美意境。在建造理念上是对自然式景观居住观的传承,虽然在设计和建造要素上与中国古典私园存在诸多异同,但在审美标准上是一致的,和传统古典私园在本质上是共通的[3]。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国人的健康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康养理念被融入园宅设计中,契合了时代的发展,为打造舒适宜居、健康养生的人居场所提供了新方向。
1.3 共生思想与康养园宅设计的关联性
黑川纪章在《新共生思想》一书中对共生作出定义:共生是相互尊重个性并扩展相互的共同领域的关系,它并不是片面的,而是可以创造出新的可能性的关系[4]。基于共生思想的康养园宅设计,符合现代人对当今人居场所新的理想要求,为设计创新发展提出了共生性设计思考,从而打造出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具有稳定联系的共生人居建筑。
2 康养园宅设计中的共生思想
2.1 环境融和共生
第一,与自然环境融和。唐代诗人李商隐《为裴懿无私祭薛郎中衮文》中的“灵台委鉴,虚室融和”,是最早提及“融和”的例子。其“融和”具有融洽和谐之意,指双方或多方共同生存发展下去,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康养园宅作为供人养生居住、提供交流的文化产品,建筑主体及其景观设计可以与自然环境达成有机的融和共生。邻山建造的康养园宅布局灵活,各抱山势,妙在取景。通过与自然山体跌落的高差形成参差错落、富于变化的庭院空间,建筑主体可以与山林融为一体;邻水而建,与水共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法引水造景,从而在保留自然水景的同时,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平地康养园宅布局思想配合自然场地,建筑开路,疏密得当,在统一中营造变化。美国设计大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就是与自然环境融和最为典型的代表,建筑结构穿插与自然山体、水体的交错融合,是最为鲜明的印证。
第二,与社会环境共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5]。在生态旅游、生态康养、康养产业大背景下,把康养社会发展理念融入当代建筑环境设计之中是必然的。
康养园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生态建筑的追求,这种融和是有机的。康养园宅的设计应符合低碳建筑发展理念,它对低碳环保人居空间形式的探讨可以引导人们对绿色、自然美的追求,从而推动引发对人、建筑和自然关系的新思考。
2.2 异质文化共生
康养园宅设计可以广泛吸收异质文化。时间维度上,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其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设计要素与设计手法,如我国传统园林造园要素、借景手法等;空间维度上,面对中西方地域性丰富多样的文化思想,设计方法也可以巧思利用。打破时空的维度,让文化与建筑融和共生,这种综合表现形式,可以为建筑的创新发展提供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这并不意味着是牵强的文化融和,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正如日本现代主义设计发展中并行的双轨制,就奠定了其在设计界的地位,既跟上了时代的发展,又保留了本民族文化底蕴。因此,在康养园宅设计中,不应该一味追求纯粹的建筑形式,而是要探索能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相关设计方法,才能凸显真正的人文精神。
2.3 部分和整体共生
黑川纪章用三浦梅园的“对立的统一”哲学思想和铃木大拙“即非理论”的等价性论述部分和整体共生,反映在建筑上,则表现为具有强烈不定性和模糊性的色彩[6]。@种抽象的论述在共生设计中反映的是让过程性的适应与交融达到局部与整体的共生。康养园宅在局部设计中考虑部分的功能性,这种功能性可能是含糊的,就像公共区域的长廊,具备休憩、餐饮、观景等多种功能。但局部应归于整体,局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这是一元性的要求。同时,注重整体的均衡性,从整体出发,既要考虑宏观又要考虑微观,避免设计单一化,达到局部多元化与整体一元性的统一。
nlc2022053010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23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