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历史美育之人物美与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升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晓芹
摘要:美育在新时期我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历史美育总体可分为历史人物美、事件美、艺术美、科学美。本文着重探究其中人物美对青少年W生心理所产生的正向影响。具体来说,人物美包括生命力之美和精神力之美,历史人物所呈现出的这些真实鲜明的人格魅力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精神引领,引发青少年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激发其对生命的珍视、对祖国的热爱、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关键词:历史美育 人物美 生命力之美 精神力之美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人们面对的生存压力、生活压力、学习压力等也随之增加。其中,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精神迷茫、意志薄弱、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等问题。这些心理状态如地基一般,而青少年学生如建筑物一般,地基不够牢固、稳定,建筑物也就不够坚实,也就经受不住风雨的考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大约每五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正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其不仅会影响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甚至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笔者就历史美育之人物美对青少年学生心理所起的积极作用进行初步探究。
一、“美育”和“历史美育”
1902年,王国维将“美育”这一概念第一次引入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对于“美育”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已比较成熟。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美育”进行了不同的研究与定义,但是正如学者杜卫指出,美育具有全面性特征,涵盖感性和理性、个性化和社会性化、意识和无意识、生理层次和心理层次等方方面面。可见,美育具有丰富的内涵。从狭义的角度看,美育专指艺术领域审美等方面的教育;从广义的角度讲,美育指通过有目的性、有计划性、有组织性地培养人对美进行认识、欣赏、体验和创造的能力,从而使人获得美的情操、树立美的理想、养成美的人格。因此,从广义的层面看,美育应渗透到日常教学的各个学科中,应是全面立体的美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开篇表明,美育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美育也是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要通过历史学科丰富的内容、宏大的体系、鲜活的事件与灵动的人物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历史之美,从而陶冶情操、胸怀美志、提升自我。
对于历史美育的探讨离不开历史美的分类,学者们对历史美的认识大致相同,又具体不同,总体上可分为历史人物美、事件美、艺术美、科学美。历史正是人谱写与创造的,历史教学离不开人物教学,人物美是历史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物美”与青少年学生心理
“人物美”不仅仅指人物外在形象美,更是指人格美,比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执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为正义事业无惧牺牲的高贵精神、“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包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等,在浩瀚的历史画卷中,我们能够找到太多真实而生动的人物美。
每一个人的成长均需求并渴望精神引领,青少年学生亦是如此。关于榜样教育的价值问题,心理学家提出“人格力量说”,榜样身上具有的伟大的情怀、崇高的境界、高尚的情操,会对他人在精神上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因此,历史美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心理品质的升华。
首先,生命力之美。历史人物顺应历史潮流所谱写的生命赞歌,令人振奋不已,激发人对生的渴望与热情。生命力之美,体现的是人强大的生命力,从小的方面讲,指个人或群体毫不放弃生存的机会与权利,从而体现出强烈的求生欲望与不懈的斗争。比如当我们学习到底层人民为生存揭竿而起时,内心会为之一振,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宝贵与艰难。
从大的层面讲,指人们通过努力使某一进步事业得以存续和发展壮大,从而使个人生命力通过这一进步事业得以彰显,展现出生命的伟大。比如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作为历代王朝之正统及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数次面临冲击、挑战,但从未动摇,正是因为儒家学者们有着博大的心胸、开放的心理及不断学习的姿态。与其说这是儒家思想生命力之强大,不如说这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们对生存的渴望。
这些生命力之美会深化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将个人理想与民族、人类命运相关联。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荣誉教授亚隆认为,人类普遍存在死亡焦虑,当进入青春期,死亡焦虑就会大规模爆发,死亡焦虑有时会直接出现,有时会乔装打扮成其他形式的心理问题,而生命的充分展开与绽放是一服良药。青少年学生在这些历史人物生命力之美的感召下,在欣赏和体验历史人物生命力之美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有意义与充实的人生,主动创造自己的生命之美,其焦虑感及其他心理问题也就很好地得到缓解。
其次,精神力之美,其包括历史人物崇高的品德、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及其表现出的智慧。比如我们在近代史学习中了解的林则徐,作为民族英雄,他在危难中受命,于虎门海滩将大量的鸦片当众销毁,大大鼓舞了中国人,然而自己却遭到诬陷。在被革职后,不为个人命运感伤不已,仍忧国忧民,并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这是爱国主义的崇高道德使然,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爱国情怀等高尚品质。又如,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探求救国救民道路,屡次碰壁,但始终没有放弃,愈挫愈勇,创立民主共和国,推翻延续两千余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影响深远,这种百折不挠的意志为人所叹服。这些精神力之美,会激荡学习者的内心,使其受到感染,并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为内在价值观念,如爱国主义的崇高品德、遇到挫折不轻言放弃的勇气与毅力等。
结语
美育对于今天这个时代无疑是很重要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正如学者孙俊三所说“审美活动是克服人的片面性的重要手段”。美育是人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从而成为一个全面的、健康的、自由的、幸福的人的重要手段。
历史学科依据其自身学科特点,可以在美育的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历史美育之人物美对青少年具有榜样引领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不仅指榜样对人智力方面的影响,还包含着对人崇高品德、高尚情操、人生理想等方面的影响。历史美育之人物美将对青少年的心理起到正向的引领、鼓舞作用。这些人物的真实性,不同于文学艺术作品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文学艺术作品里的人物与历史长河中客观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不可比拟,因为真实的作用是巨大的。
在今天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较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重视美育的作用,充分发掘历史美育的素材,深刻研究在新课程下实施历史美育的正确方法,积极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学科功能。
参考文献:
[1]卞文志.青少年心理问题不容忽视[J].青春期心理健康,2021(19).
[2]杜卫.美育论[M].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8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4]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J].教育研究,2002(8).
[5]孙俊三.教育过程的美学意蕴[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
责任编辑:唐丹丹
nlc2022060615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2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