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世春

  摘要: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QQ群、公众号、APP等新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信息承载力,快捷、高效的实时传播方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媒介工具。将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发挥新媒体动态、开放、个性化信息传播优势,助力大学生思政素养的获得。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 应用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主阵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其落脚点在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全面、有序、高效展开。高校思政教育更要与时俱进,因势而变,积极、主动挖掘和依托新媒体手段,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新媒体的“新”,体现在网络媒介平台上,基于互联网,依托计算机、手机等终端来实现信息的实时化传播,特别是基于网络的微博、微信、APP、QQ、抖音等新型媒介形态,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工具。加快推动媒体融合,重视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提升大学生思政素养和媒介素养水平。
  一、整合新媒体与其他媒体育人合力,强化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话语传播权
  当下,大学生对微博、微信、论坛、公众号、APP、短视频等非常熟悉,也习惯于从这些社交网络软件中获取资讯。高校要重视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整合,特别是对新媒体的开发、利用,要构建新媒体、其他媒体协同机制,配置专门的师资队伍,参与到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信息的筛选、监控、制作、整合中,利用新媒体来引导大学生,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律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过校园新媒体舆情监督机制,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良好的高校校园网络环境。新媒体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补充手段,高校要重视新媒体思政教育话语权,提升新媒体思政教育实效性。[ 1 ]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居高临下的角色意识,以经验为主的说教方式,大学生被动接受、内心出现抗拒与逆反,也让思政教育丧失吸引力和说服力。新媒体传播模式,契合大学生生活、学习需要,高校要通过改变原有的话语传播体系,强化德育为先理念,立足新媒体传播,整合思政教育内容,拓展思政教育话语边界。高校思政教育者,要确立平等的对话机制,尊重大学生追求自由、平等、个性的身心需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过去的“控制式”对话方式,转换为“劝导式”对话方式,给予大学生自主表达自我愿望、思想的机会。高校要做好新媒体话语平台管理,依托新媒体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及问题,通过完善话语体系,突出大学生话语传播权,让新媒体成为纾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有效窗口。
  二、依托新媒体传播载体,拓展高校思政育人平台
  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课堂是主阵地。但由于课时、地点、空间的局限,课堂思政育人的成效不理想。新媒体平台的搭建,顺应互联网信息传播趋势,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拓展了新领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2 ]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树立阵地意识,既要抓住课堂教学,还要延伸新媒体平台,将新媒体纳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中。一方面,课堂作为思政教育主渠道,围绕大学生学情需要,通过话题探讨,激活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抓住大学生的注意力,深层挖掘大学生的思辨力和判断力。同样,大学生思政教育,要转变过去灌输理论的模式,要重视课堂的互动与开放。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式,从思政课程育人目标入手,整体考虑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注重新媒体在课堂上的引入、渗透,特别是利用图文并茂的音视频技术,来整合思政内容,打造趣味、生动、多样的思政育人课堂。对理论知识的宣讲,学生会感到枯燥,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讨论,为学生构建平等的话语沟通平台,学生自主参与交流,从思想碰撞中激活学习动力。新媒体平台,还要重视第二课堂建设。高校要利用社团活动,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从活动中习得知识、净化心灵,培养良好、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将思政教育理论知识、学科内容,融入到社团主题活动中,依托红色主题、环保主题、科技主题丰盈学生的思想体验。重视新媒体网络沟通机制建设,积极整合新媒体资源,通过微信、APP等新媒体工具,建立与大学生平等对话、交流的学习圈子。教师也要融入学生圈,聆听学生最真实的想法,让学生从新媒体平台上表达情绪。教师通过“释疑解惑”,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业问题、情感问题进行探讨,给出有效性解决建议,消解大学生的思想负担。如教师与学生在微信群中分享优秀的文章,对大学生关心的话题进行交流,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教师可以快速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提前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预判,针对个别学生的不良想法或意识,以单独私信方式进行交流,增进师生亲近感。另外,通过分享蕴含哲学原理的小故事,彰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史料,让学生从中交流看法与见解,以“接地气”的方式来认识和学习思政理论,让思政教育不再枯燥。
  三、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开发多样化网络思政课程资源
  高校思政教育要体现时代性,要转变理论课程讲授理念,对接和顺应当代大学生需要,充分挖掘新媒体思政育人优势,利用微信公众号、APP、微课程等资源构建开放的思政交流学习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要向大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对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存在片面性理解,特别是一些西方观念、思潮,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缺乏批判性和辨析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大学生思想认知问题,利用新媒体了解大学生日常生活,从一些热点话题交流中发现和把脉大学生意识形态变化,通过正面回应、积极应对的方式,指导大学生廓清观念,抵制不良意识、观念的侵蚀。思想政治教育要搭建良好的育人客观环境。新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师要面向大学生,包容大学生的个性。通过构筑纯净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让学生的个体需求与群体价值观念得以整合。新媒体为思政教育传播搭建了虚拟网络空间,各院校既要发挥课堂育人的主阵地,还要衔接新媒体平台,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更具针对性、亲和力。围绕“红色基因”的讨论,拓展“爱国主义教育”辩论活动,通过润物无声的渗透式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政道德素养。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创新。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也要敢于创新,借助于新媒体交互式、体验式学习手段,落实好思政教育工作任务。教师要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转变育人观念,将思政课程与新媒体整合起来,制作和开发集图文、音频、视频等于一w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轻松、愉悦中认识、获取知识。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打造“优质网络课程”集群资源,让思政教育学习课程更丰富、更多样。

nlc2022061311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3329.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