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课程思政”的难点与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董辉 乔春英
摘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文件要求,我国高校开始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本文在概述多位学者对“课程思政”深入研究基础之上,以国际商务专业《国际金融》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载体,对其思政化实现的难点与路径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了实施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课程思政 国际金融
引言
国内较多学者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难点、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例如高德毅、宗爱东(2016年)明确课程思政核心理念是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现有学科课程来实现“育人”,他们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质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种课程类别分别提出建设重点,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这类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课程,应充分挖掘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邱伟光(2017年)则对“课程思政”的价值、价值本源、生成路径做了阐释。他认为“课程思政”的价值在于利用思政化后的专业课程不仅能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也对学生进行了价值观教育,将立德树人这一高校的立身之本进行了有力实践,课程思政的实现需要符合目的性、规律性和必然性,在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上应从教师、教材、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及制度保障四个方面进行建设与发展。伍醒、顾建民(2019年)通过历史国别比较,他认为西方知识道德论理论中所提出的“学以进德”即将学习作为提高个人智慧和美德的路径这一理念可为我国“课程思政”提供借鉴。他认为应该通过变革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环节,在课程目标设立上,应该坚持“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五育并举,在课程内容上应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在课程评价上,应该纠正片面推崇“唯量化”评价,从多维度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最后,他提出“课程思政”的行动路径需要转变教学思维,通过揭示课程知识所蕴含的文化属性与文化精神,实现课程中的文化价值涵养学生精神成长,通过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实现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王学检、石岩(2020年)从新时代“课程思政”的本质、理念等方面分析其内涵,他们提出新时代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师纽带作用的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与构建三个方面,最后提出建立国家、学校、学院三级联动保障机制,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点带面逐步开展有特色的课程思政的建议。
其他学者对于具体学科或者具体课程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探讨不胜枚举,但具体在应用型本科国际商务专业建设角度下的单一课程“课程思政”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多位学者深入研究基础之上,将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课程《国际金融》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对象,分析其在学生、教师、制度等多方面难点,并针对难点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实现“课程思政”的难点
1.“课程思政”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制度顶层设计不足,即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多方面没有明确制度保障。大学课程现有的考核体系没有涉及课程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责任感等方面的考核指标,因此与之类似的“课程思政”没有现成的评价体系可以借用,而在没有评价机制导向的情况下,大学课程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进度与实施效果上就不能够得到有效保证,因此“课程思政”亟需建设完备的评价机制。该评价机制不适宜片面追求量化指标,“课程思政”的良好效果需要通过实事求是的教学设计来实现,因此不应该要求一线教师为满足考核硬性量化指标而生搬硬套,因此课程思政效果不适宜使用硬性量化指标来考核。
2.《国际金融》课程青年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有其特殊的难度
“课程思政”根本目的是更好实现高校“立德树人”,帮助学生德才兼备,因此专业课程中可以开展的思政元素不仅包括思政课程中所讲述的理论,也包括例如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的人文精神,文化素质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由教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灌输与教育,鼓励大家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利用专业课课程这一场地培养立场坚定、政治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对于《国际金融》课程,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受限于早已出版的教材,《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教材所著繁多,各位编者所列章节与框架相差较大,其中案例等素材未包含充分且合理的思政元素内容,青年教师入职时间短,而且,当前又无有效课程思政交流平台形式,若由单个青年老师独立良好完成“课程思政”的工作,难度较大。
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性和技术性,容易忽略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科研型本科)相比,最大的^别是办学定位不同,应用型本科要求学校加大实践教学等方式重点培养锻炼学生在专业技术方向上的实践操作等综合职业能力,服务于地方经济。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主要为地方民营中小外贸企业。而国际金融课程内容丰富难度较大,主要知识模块包括国际收支及国际储备,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外汇管理制度,国际金融市场及风险管理,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理论(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杨胜刚、姚小艺主编教材为例)等。而民营中小企业中常规业务在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外汇管理制度该知识模块中有所涉及,主要为外汇买卖及结售汇及遵循当前外汇政策,因此《国际金融》这门课程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和教师来说,知识技能的掌握是重点。常常由于过度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传授,忽略了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二、《国际金融》课程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建议
1.政府及高校多层次完善思政课程建设体系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及关于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等文件已将“课程思政”的基本方向予以明确,本文建议将各级政府在多个层次将文件精神予以细化落地。例如,在国家层面,可以鼓励课程网络平台按照单一课程开设教师专区,用于一线教师共同创造与分享思政元素及内容,在保护知识产权基础上,向一线教师与学生予以免费或有偿开放。省部级政府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创设“思政课程”各项比赛,鼓励高校教师增加交流、以赛促教。
nlc2022061313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3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