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应对重大灾害的德育功能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唐艺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重大灾害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冲击,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冲击更为显著。抓住教育契机,完善课程信息,开展主题班会,推送精品内容,鼓励社会实践,是“互联网+”背景下完善德育工作的重要尝试。
  关键词:互联网+ 重大灾害 德育
  灾害指的是能够对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件的总称,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当重大灾害发生时,人们能更快更多地获得相关资讯,但信息浩如烟海、鱼龙混杂,人们整合和甄别信息的难度逐步提高。根据2021年2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普及程度高,总规模占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20岁以下的网民占调查总人数的16.6%,网民中学生群体的数量不容小觑。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做好应对重大灾害的德育工作值得关注。
  一、“互联网+”背景下重大灾害发生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可以自主发布信息,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难度降低,互联网信息内容急剧增加。重大灾害来临时,相关信息的传播速度提升得更加明显,这给学校和教师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老师不再是学生获得德育知识的主体信息源。只要打开手机或电脑,各种各样的消息和观点扑面而来,互联网上的各种观点对学生的号召力、影响力可能远大于教师,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受到挑战。其次,由于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很多信息可能没有经过检验和筛选就已经上传网络,信息繁杂良莠不齐。如郑州发生暴雨期间,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图片,有的是暴雨现场的真实图片,而有的是几年前其他地区发生暴雨的图片。某些人为了获取流量、博人眼球而发布不实信息,如果不仔细甄别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最后,学生尚未成年,面对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难以辨别真伪,易受负面信息的裹挟,影响真实信息的传播。激增的新闻和评论,可能让学生尚未形成的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甚至扭曲学生的人格,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积极影响
  面对如此重大的挑战,我们应谨慎处理“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情况,深入探究,同时应该看到应对重大灾害中蕴含着重要的教育契机。在日常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常采用灌输式的教授方式,学生能了解相关德育知识,但如何促使学生真正从内心认同,在实践中践行相关原则仍是亟待解决的德育难点。在“互联网+”背景下,重大灾害一发生,随即就会引起包括学生群体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关注。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了解到重大灾害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及褒贬不一的评论,也势必对学生的内心产生极大的震动,而@正是开展德育工作的良好契机。以下将以河南发生暴雨灾害为例进行阐述。
  1.爱国主义教育
  河南发生暴雨灾害的新闻和照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看到地铁里积水超过肩部多人遇难的新闻,看到灾民房子浸泡在水里被毁的照片,看到山区出现山体滑坡发生洪灾的情况,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视觉冲击,了解暴雨给河南造成的巨大人身和财产损失。教师充分利用相关数据和照片善加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同胞的同情和关爱,积极为祖国同胞做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理想信念教育
  国家快速响应,提高防汛应急响应级别,连夜调派救援队抢险救灾。在互联网上,学生可以看到国家在出现险情时第一时间调派人力物力,企业和个人积极捐款捐物支援灾区群众,从国家层面到个人层面都在为救灾作贡献,充分体现了在灾情面前全国一盘棋,团结一致的民族凝聚力,集中力量战胜灾情的制度优越性,有利于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3.生态文明教育
  在河南发生暴雨时,有很多原本可以获得救助的人因为缺乏自救知识而遗憾丧生,这有助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应急救援知识上的欠缺。借此契机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生命教育,如梳理相关新闻让学生明白自救自护知识在紧急情况下真的能够挽救生命,播放应急救援视频帮助学生视觉化直观学习实操方法,使其更加珍惜生命,了解自然规律,敬畏自然,形成文明的自然观。
  二、“互联网+”背景下应对重大灾害的德育工作开展路径
  (一)完善信息课程
  学生还未成年,判断能力还不成熟,面对互联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看到为博人眼球而起的标题和刻意裁剪的图片视频,学生受鼓动思想易产生冲动,可能还没看内容就群情激愤,针对伪新闻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做起了“键盘侠”。针对这样的状况,学校可以完善信息课程,指导学生甄别网络信息,不一叶障目,不以偏概全。引导学生在求证真伪了解实情全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针对网络上众说纷纭的评论,教师要指导学生冷静客观地分析评论背后的立场和原因,保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不人云亦云,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开展主题班会
  在报道河南发生暴雨的新闻中,学生了解到自救自护知识的缺乏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进而认识到了学习和运用自救自护知识的重要性。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召开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及时向学生教授相关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救自护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本次河南的暴雨是在暑期发生,此前教师可能需要等到开学才能和学生交流相关情况,现在可以借助互联网线上会议软件,及时召开线上班会,增强时效性。我们将学生分成四组,寻找与暴雨相关的自救知识和视频,如发生暴雨时居家、在车上、在路上行走时分别应该怎么处理;发生火灾、地震、滑坡等灾害时又该如何逃生自救。借此次暴雨事件帮助学生了解重大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方式,补上生命教育课。
  (三)推送精品内容
  学校可以运用校园网、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推送信息,传递正向价值观引导舆论。面对突如其来的河南发生暴雨的新闻,学生可能只模糊地知道该新闻,而对暴雨的原因、受灾情况、应对措施等一知半解。为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全貌,培养民族凝聚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学校可以自主或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和筛选相关信息,力求呈现事件的本来面目,还可以附上各方观点和专家解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知晓相关情况弘扬正能量,更能使学生了解观点的多元化,培养认知能力。
  (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了解相关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后,教师要启发学生们认识到青少年肩上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将学到的东西和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河南受灾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心身在河南的亲人和朋友,依据自身能力捐款捐物,发挥自身优势为灾区人民作贡献。
  在“互联网+”背景下,应对重大灾害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同时这也是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契机。教师若能善加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珍爱生命,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责任编辑:黄大灿

nlc202206201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398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