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态度理论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季屏

  摘 要:文章尝试借鉴心理学中态度理论,从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维度来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过程。本研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量表,以某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由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倾向认同构成,同时验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持续性、满意度、针对性以及接受度均对其心理认同有正向显著影响,并根据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展“学习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引导”的“三位一体”价值观教育策略,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
  关键词:态度理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5-0090-0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from cogni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intention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Attitude Theory in psychology. Through a sample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demonstrate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identity of their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re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then purposefully proposes a values education strategy of "learning cognition-emotional identification-behaviour guidance"(i.e. "trinity system")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identity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words: Attitude Theory;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psychological identity
  心理J同是指个人学习模仿他人或团体的态度和行为,逐渐内化为个人人格一部分的心理历程。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方向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遵循教育内化的心理机制,如何影响对学生的心理认同,对于当前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多数停留在认知层面,鲜有从心理学视角来进行探讨社会主义价值观心理认同的形成。然而“人”作为培育主体的心理认同的构成,人的价值观形成是一个心理内化的过程,因此,心理层面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检验标准。另外,在研究方法上,多数使用的是哲学思辨的传统研究,但是缺少实证性数据的支持[1]。然而,运用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开展实证研究,以支持理论研究的不足是非常有必要的[2],但由于调查本身的复杂性、繁琐性、统计性等因素,这种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且忽视了对人的心理层面的定量研究[3]。因此,本研究尝试从心理层面来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通过对抽样调查的方法定量研究,探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其心理认同的影响机制。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一)态度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
  态度通常代表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想法或机构的总体倾向[4]。态度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形成这一过程是个体心理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从服从到同化再到内化的螺旋式吸收的动态过程[5]。赵雷和张平认为人的心理主要由态度呈现,要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必须要做到态度上内隐认同和外显认同[6]。国内外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态度是个体在面对社会事件时,以其对该事件的认知和情感为心理基础所表现的一种相当一致且持久的行为倾向,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成分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4-6]。由此可以界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意向认同[7]。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其心理认同之间
  的关系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动是由主体、行为、环境三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学生会模仿其在教育环境中观察和学习到的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8]。因此,把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因素,教育过程作为一种环境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作为学习的行为结果,这三者相互影响。学生通过在教育环境中观察和学习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来促进心理认同,进而影响行为。曾兰认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要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方面综合考察[9]。本研究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持续性、满意度、针对性和接受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考察内容。
  由此,可以提出假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向预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及预试
  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在参考国内成熟量表的基础上,自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和价值观教育的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调查,主要包括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开展途径、持续性、针对性、满意度、接受度等,第三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的调查,主要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意向三个维度。问卷填答者按照认同程度进行打分,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进行测量,其中 1 表示“非常不认同”,5 表示“非常认同”。

nlc2022062010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399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