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具身德育视域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洪波 王祖冬 都晓娟

  摘要:针对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育德目标难以落实的“置空”现象,将“具身德育”理念贯穿于体育教学课堂设计研究中,能够为体育教学育德实践提供有效指导。遵循德育的具身性逻辑,深入分析德育实践的具身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特征,提出了促进体育教学育德目标实现的课堂教学设计关键转向:育德目标由“离身性”转向“具身性”,教学内容由“片面性”转向“全面性”,教学策略由“单向性”转向“互动性”,教学评价由“单一性”转向“多维性”。
  关键词:具身德育 情境性 生成性体育课堂 教学设计
  引用格式:赵洪波,王祖冬,都晓娟.具身德育视域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2(18):97-99.
  厘清体育教学育德目标的实现逻辑,明晰育体、育德内容的相互作用关系,基于此优化和完善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是实现体育教学育体、育德实践效果的有效路径,能够为体育教师组织实践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一、具身德育的内涵及特征
  “具身德育”是指基于具身认知的德育[1]。置身认知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身心二元论,将身体主体置于首要位置,强调个体认知的具身生成性,认为个体的认知是依赖于身体,产生于日常的身体活动以及与环境的相互碰撞之中[2],生理结构、神经系统、活动形式、外界环境等都会对个体的认知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因此,具身德育提出的个体品德认知的具身生成性特征,剔除了传统德育的“离身”之弊端,为当前体育教学育德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新的方向,具身德育将个体的心理、体力、脑力以及产生心理的客观现实和体力脑力劳动的情境等有机结合起来,使道德融入心灵深处,成为身心的有机成分,不仅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也与脑力与体力劳动和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相吻合[3]。因此,把握具身德育的基本特征,是体育教学中进行育体育德实践的重要关键。
  1.德育的具身性
  体育教学中进行育德实践,即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通过对行为规范的遵守、态度和价值的认同等形成良好体育品德的过程,身体教育既是体育教学的目标,又是实现育德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品德作为以身体为载体形成的高级认知,具有具身性特征。
  2.德育的情境性
  具身德育不仅强调身体的载体作用,还重视外界环境对体育教学育德效果产生的影响,认为个体的品德并不是自发孤立形成的,其产生的方式、过程、结果都与外部情境紧密相连[4],教学中重视情境的影响效应能够强化育德效果,且情境不同,对学生的育德效果亦不同。尤其青少年r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心理发展处于半成熟状态,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心理较为敏感,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氛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皆能成为影响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情境因素。
  3.德育的生成性
  体育教学中进行育德实践,并非学生单纯对教学环境诸要素进行机械反应的过程,而是学生作为意识主体,以自身的神经、生理、运动系统和原有心智等全身心地与外环境主动交互作用的过程,其中,身体是感受主体,心智是品德生成的基础,二者与外界环境共同决定了育德目标的实现程度[5]。如教学中学生进行耐久跑时,个体会产生呼吸急促、肢体无力等不良身体感受,基于原有的心智水平,同时综合外环境的各种信息如天气、教师、同伴的行为反应等,个体会自发产生或继续坚持或半途放弃的行为决定,此时,教师如能适当引导,就能极大促进学生意志力、进取精神等体育品德的提升。
  二、基于具身德育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转变
  1.育德目标由“离身性”转向“具身性”
  其育体和育德目标已成为当前体育教学的重要导向,得到体育教师的高度认可和赞同[6],然而,调查显示,多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于育体内容的选择、方式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较为明确,但对于育德目标的理解,育德内容、育德方式的掌握不足,对于如何落实育德目标依然较为模糊,体育教学中仍存在离身性的说教式的育德方式,使育德实践流于形式。部分教师为了增加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情感,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声音和图像等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体育教师落实育德目标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但却忽视学生体育品德生成的身体体验性,难以达到育德实效,还会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身体练习而影响育体目标的达成。
  为促进体育教学中育德目标的落实,体育教师应遵循育德目标实现的具身性逻辑,设计教学全过程。首先,明确身体教育之于育德的重要意义,体育不仅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发展身体的教育,更是以身体为载体,促进身体、心智和环境相融合以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的教育,教学中应以学生获得良好的身体体验为核心,促发学生积极体育情感的生成;其次,明晰学校体育育德目标的具身内涵,即是通过对学生的身体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公平与公正的意识、正确的竞赛胜负观以及合作精神等[7],以此作为制定体育教学育德目标、设计体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理论依据;再次,遵循德育的情境性,教学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身体练习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统筹规划一切教学环境因素,重视适宜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身体实践中,增强积极的体育情感和道德认知,加强育德实效。同时,遵循德育的生成性,体育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重视学情分析的全面性,观照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程度,尤其对处于能力发展两极的学生要予以特别关注,以制定适切性的身体练习方案和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获得最佳的身体发展,以此为育德提供重要依托。
  2.教学内容由“片面性”转向“全面性”
  体育教学内容因其知识的多层次性,具有发展学生育体育德能力的价值,然而以往的体育教学设计中,体育教师多是从育体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体育教材内容,片面强调教学内容表层知识对学生体质的影响,考虑的问题多是如何将教材内容直接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技术的学练效率,未能结合体育教学的育人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处理,一方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性,使学生成了单纯模仿技术动作的机器,阻碍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未能领会教学内容具有的育德内涵,缺乏对体育教学育德目标的观照,丧失了对学生进行育德教育的重要依托。

nlc2022062221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434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