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研导向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经济学分析与应用》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片峰 许丽丽
摘 要:目前,我国硕士学位主要分为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两种,而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偏重理论和研究,目标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同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法直接解释、指导或预测我国经济现象和发展。因此,学术性应用经济学硕士课程应该肩负起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科研能力的重任。本文中的改革为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革新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学术型硕士;教学方法改革;理论联系实际
1 《经济学分析与应用》教学课程的内涵
《经济学分析与应用》是大连海事大学产业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因此在经济学类课程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备受关注。要想完成对《经济学分析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先牢牢把握这门课程的内涵。
1.1 课程定义
《经济学分析与应用》是一门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型课程。该课程为了更全面地认识经济现象,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数学以及统计学相关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研究。本课程教师以经济领域的基本理论、常见现象和模型分析方法为主要授课内容,辅以学生进行相关论文精读和交流展示,以培养学生的应用经济学思维模式和掌握经济学模型分析方法为主要目标,全面训练提高学生的经济学专业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分析能力。
1.2 课程特点
理论知识具有综合性。全面综合地讲解西方经济学、产业组织结构等理论知识的大框架,让学生在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时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为依托,如经济学解决的三大问题、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等。
拓展知识具有前沿性。为学生讲解经济学前沿的创新理论和战略政策,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双循环”的新经济格局等国家重大战略主题,多国家、多地区横向和纵向深入对比,来分析我国经济不同区域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及前景,如产能过剩与钢铁产业的何去何从、东北经济的命运和前途以及“后起之秀”贵州的机遇和挑战等。
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互动性。线上利用互联网雨课堂、腾讯会议等应用,让学生及时进行课堂学习效果和感受的反馈,并根据匿名意见收集及时调整教授方式;线下通过个人和小组的论文学习分享,让同学之间对经济学模型的建立和分析能够进行充足的心得交流,老师根据同学的反馈进行有效解答。
理论与实际具有结合性。重点以双重差分模型为讲解范例,让同学们能够将理论融入实践,学会对一些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定量评估,为之后解决更多的应用经济学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1.3 课程内容
经济学分析与应用课程的主要内容,首先是要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及其发展、市场机制的动态均衡和调整、价格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中的收入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并在了解计量经济学相关模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现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战略与政策进行问题讨论和实施效果分析,达到理论和实际的良好结合。
2 《经济学分析与应用》的教学现状和问题
实现教学改革目标,需要对教学现状进行客观认识,立足现实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基于本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从《经济学分析与应用》的教学现状出发,发现本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分析其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寻找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2.1 课程内容与《中级宏微观经济学》存在较多重复
《经济学分析与应用》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课程运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这一属性导致课程教学离不开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如《中级宏微观经济学》。因此《经济学分析与应用》课程内容与这些基础学科存在诸多重复内容,降低重复性的理论教学比重就会导致头重脚轻,因此理论教学仍是必要内容,但是这就导致教学效率下降,同时重复性的教学内容也使老师教学积极性下降,从而理论教学无法与实践教学实现同步发展,难以产生创新性思维。
2.2 理论知识较为枯燥,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经济学知识体系庞大,内容广泛,并且教学基础冗杂。尤其是经济学理论知识,其源自西方经济学,涉及相关基础经济假设、经济学史、经济学派等,内容枯燥、难以理解,对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集中度要求较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通过有趣的现实案例、寓言等形式灵活教学,便能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提升学习效果。但是在任何学科中,灵活有趣的教学对于老师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常态下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失去耐心、兴趣下降、注意力转移,也会产生抵抗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3 过于强调理论基础,忽视联系实际问题
《经济学分析与应用》学科的教学目标注重理论与实`相结合,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缺乏对理论与实践如何衔接的考虑,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出现割裂的情况。特别是,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新古典经济学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了现实挑战。比如,经济分析往往是基本假设成立下的理想结果,但是理想状态下的分析结果出现与现实的背离,因为基本经济假设,如理性人假设不再成立,当前经济活动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理论联系实际存在障碍,就导致经济分析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2.4 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激发创新
经济学属于社会学科,学科特点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运用直观演示法、参观教学法等具有高参与度的教学方法,无法通过向学生展示模型、实物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理解。目前常用教学方法为讲授法和谈论法,比较单一,过度依赖老师的单向输出,课堂互动性较差,谈论法只能在极其有限范围内激发学生思维,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当前教学过程中普遍开始采用现代教学媒体,通过视觉媒体增强学生知识接受能力,但是本质上只是教学内容换了一种方式呈现。越来越多老师开始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通过翻转课堂实现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使课堂参与者身份“平等”,形成互相学习、良性互动的环境,学生变身为知识的输出方,这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老师也能通过这种方式理解学生思维,为教学改进提供思路,通过师生交流互动产生创新性思维。未来教学改革应探索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
nlc2022062913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4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