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舆论泛道德化的审思与治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崔聪

  〔摘要〕 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是泛道德化思想观念的网络化延伸及其言行方式的舆论化呈现。作为网络文化的突出症侯,网络舆论泛道德化存在隔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精神纽带、撕裂网络社会的价值共识、阻碍网络社会的“德法共治”以及危害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等潜在风险。网络舆论泛道德化的滋生是网络“后真相”现象、网民非理性心理、媒介信息技术以及“流量至上”价值理念耦合作用的结果。为此,必须从信息疏导、素养培育、依法治理、技术规制等方面入手,以实现对网络舆论泛道德化的有效治理。
  〔关键词〕 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潜在风险;滋生因素;治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D9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2)03-0122-07
  道德本质上是引导人向善生活和理性交往的实践智慧,然而泛道德化意义上的道德是异化的道德,其从道德本位出发审视和评判一切,从而使道德演变为引发一系列社会不和谐因素的负面角色,进而与道德的本真渐行渐远。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逐渐成为泛道德化的主要栖息地,网络舆论泛道德化也成为重要的时代症候。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本质上依然属于泛道德化的范畴,但是网络的参与又使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和运行机制。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网络舆论泛道德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顽疾来看待。而网络舆论泛道德化的内涵如何界定?有何现实表征与潜在风险?引发其滋生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对其进行有效治理?学界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较为欠缺,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有助于“让正确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1〕,从而巩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维护网络内容生态秩序和营造网络良好舆论氛围,进而为塑造国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社会心态以及价值观念创造条件。
  一、网络舆论泛道德化的本质内涵及其现实表征
  理解泛道德化是透析网络舆论泛道德化的前提和基础。韦政通认为,泛道德化就是“将道德意识越位扩张,把各种文化的表现,统变为服役于道德和表达道德的工具”〔2〕。林合华则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认为泛道德化是“以人的道德主体性去规定自然宇宙的属性,并⒅客观道德化,以泛道德主义的有色眼镜去观察自然宇宙的万物”〔3〕。此外,黄明理等专门探讨了泛道德化的批判方式,指出“泛道德化批判是将一切社会现象道德化后再用理想主义、乃至双重道德标准予以否定性道德评价的一种批判方式”〔4〕。由此可见,泛道德化与泛娱乐化等“空心化”和依附性的思想潮流不同,而是有着坚实的思想内核。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道德职能的僭越,即夸大道德对于其他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作用,遮蔽这些领域本身所具有的运行方式,从而形成法律道德化、政治道德化、经济道德化、文化道德化等不良现象。二是道德价值的崇拜,即遵循道德至上的价值准则,将道德价值理想作为一切活动的价值旨归,忽视甚至否认非道德领域活动的价值意蕴。三是道德归因的主宰,即将所有的是非成败都归因于道德,而不去探究产生相应实践结果的背后深层次原因。四是道德评价的异化,即将非道德现象道德化,并且往往在理想化和双重化的道德视角下对一切负面社会现象及其行为主体进行以偏概全和全盘否定的道德评判。基于此,笔者认为,所谓网络舆论泛道德化就是指存在于网络虚拟空间,以道德僭越自身职能、以道德理想评判一切社会行为、以道德归因解释所有是非成败、以道德价值引领全部社会活动为本质内涵的一种思想潮流以及相关网络言论的聚集。
  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本质上是泛道德化思想观念的网络化延伸及其言行方式的舆论化呈现,其既具有泛道德化的本质内涵,同时又具有网络舆论的显著特征。从空间表现来看,网络舆论泛道德化具有跨地域网络聚集的特征。内含复杂社会动机且处于不同地理空间的社会个体都能够借助网络渠道参与到泛道德化舆论批判当中,并在由网络社交平台所建构起的特定媒介场域中集中开展泛道德化话语互动与展现。从时间呈现来看,网络舆论泛道德化呈现出短时间舆论浪潮的特点。网络舆论泛道德化主要聚焦于当下所发生的社会事件和热点话题,其往往瞬间形成泛道德化网络舆论浪潮,而又在短时间内消散,只留下网络场域中大量的泛道德化话语碎屑。从传播形态来看,网络舆论泛道德化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其往往通过相关网络议题,并且借助网络媒介平台使多模态泛道德化话语实现裂变式扩散。总之,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助推下,网络舆论泛道德化已然发展成为网络空间的突出文化症候。如果说传统泛道德化思想观念仅仅是一种弥散于社会之中的集体潜意识,那么网络舆论泛道德化则是这种隐性社会心理的集中显现,我们必须在“技术社会互动论”的视角下对其进行审视,并找到治理之道。
  二、网络舆论泛道德化的风险研判
  泛道德化本身并非道德行为,而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更加剧了泛道德化思想和言论的聚集和扩散,如果任由其发展,则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潜在风险,因此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研判能够加深对于网络舆论泛道德化的理解与认知。
  (一)滋生消极悲观的社会心态,隔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精神纽带
  网络舆论泛道德化将网络所呈现出来的各种负面社会现象都归因于道德问题,同时不加考证地对主观认定的没有遵从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主体进行道德审判。这种泛道德化思维将人生价值的实现建立在对社会问题的主观抨击之上,既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全面地分析突发社会事件的复杂归因,也不能在“破”中谋“立”,为解决社会问题出谋划策,反而会滋生出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悲观失望态度。例如,在杭州市女孩由于未注射狂犬疫苗而引发脑死亡这一事件中,部分网民在没有核实事件真实起因的情况下对女孩父母进行“重男轻女”的负面标签定性并开展道德批判,进而产生“世风日下”和“道德滑坡”等悲观社会心态。网络舆论泛道德化滋生出消极悲观的社会心态,最终将隔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精神纽带。这是因为,个体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社会化主体,个体的人生价值源于社会需要,个体现实生活幸福与否有赖于社会的评价与反馈。然而网络舆论泛道德化看似通过泛道德化言论进行抑恶扬善,实质却是带有浓厚唯心主义虚幻色彩的自我满足,参与其中的网民不断在内心营造“世间皆恶我独善”的虚假幻象,从而加深了自身与社会的精神疏离,其不再以实现社会价值作为精神动力,也不再期待和注重社会群体的评价,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运行规则的反叛以及对社会整体性的抹黑。

nlc2022062918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499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