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数字观课平台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一一三”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世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开展教育评价能够使评价更加科学客观,进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基于数字观课平台,构建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探索青年教师课堂行为的“序列化”观察路径、“贯通化”修正路径和“可视化”生长路径,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数字观课;课堂行为;青年教师;生长路径
  传统的教师课堂能力提升,通常以组织教师说课、观课、评课等形式实施,然而这些形式在课堂评价方面缺乏有效数据、定量分析和后续跟踪。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鼓励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对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为推动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教学提供支持。”南京师范大学傅康生教授指出:“互联网、大数据正在引发教育的新革命,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开展教育评价,能够使评价更科学客观,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我校开展课题“基于数字观课平台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一一三’路径研究”:第一个“一”是依托数字观课平台,第二个“一”是构建青年教师“课堂能力发展”成长共同体,“三”是探索青年教师课堂行为的“序列化”观察路径、“贯通化”修正路径和“可视化”生长路径,从而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一、构建促进青年教师“课堂能力发展”的成长共同体
  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它需要观察者、被观察者、学生之间共同合作。然而,这种合作不是形式化的,而是基于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共享的规则、互惠的效益等四个元素的真实合作。因此,我校从发展愿景、塔式团队和协作平台三方面构建促进青年教师“课堂能力发展”的成长共同体。
  (一)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发展愿景
  “愿景”,从管理角度而言是一个团队全力以赴的方向。在“愿景”的激励支撑下,可避免教师陷入“游兵散勇”的困境,促进教师走向共同发展。我校以“愿景”为指引,基于数字观课平台,对青年教师的媒体应用行为、师生交往行为、课堂提问行为、专业表达行为等四个维度进行观y、数据分析、诊断改进,获取有效信息,引领青年教师关注和改进教学行为。我校探索基于数字观课平台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三化(序列化、贯通化、可视化)进阶”路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范式,促进青年教师提升综合能力。
  (二)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塔式”团队
  我校构建以“名师专家为塔尖、青年教师为塔身,教研组、备课组为塔基”的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塔式”团队。以初阳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由教科室组织和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团队进行理论的学习和校本研修的实践;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录像、数据再修改等教研活动,引领青年教师结合数字观课平台在课堂实践中成长,并期望把实践成果和教育理念传递给全体教师,引领和辐射整个教师队伍向专业化发展。
  (三)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协同平台
  我校基于校本研修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互助关系,把零散的教研培训活动与校本研修有效整合,以数字观课平台的观课、评课为主题,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活动,创设“初阳新锐夜研”“初阳论坛”等主题活动,由教科室组织、名师引领,定期进行青年教师观课、评课活动,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二、基于数字观课平台的青年教师课堂行为“三化进阶”路径
  我校基于数字观课平台,构建促进青年教师“课堂能力发展”的成长共同体,借助教研培训、备课组活动和“初阳新锐夜研”“初阳论坛”等协作平台,探索基于数字观课平台的青年教师课堂行为“三化进阶”路径,具体见图1。
  (一)青年教师课堂行为的“序列化”观察路径
  教师观察课堂,首先要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的“抓手”或“支架”。学校基于数字观课平台,聚焦青年教师课堂行为的四大维度,确定具体的观测点,包括媒体应用行为、专业表达行为、师生交往行为、课堂提问行为等。
  1.确定课堂行为“序列化”观察点
  一是确定媒体应用行为。学校聚焦纸媒教材应用、传统媒体应用和现代媒体应用,要求青年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合理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二是确定师生交往行为。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提问,集体回答;学生回答,教师理答;学生质疑,教师解答;学生讨论,交流评议。三是确定课堂提问行为。涵盖青年教师提问的内容、指向、类型,学生获得答案的途径、应答形式、应答水平,教师理答的方式。四是专业表达行为。青年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课堂的设计、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等。
  2.细化课堂行为“序列化”观察表
  我校确定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后,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根据观察对象(内容)的要素和课堂的特征,对每个维度指标的价值意义进行分析和内涵解构,并制订评判的参考标准,作为评价的依据,也是对青年教师的默化与指引。具体见表1。
  3.创生课堂行为“序列化”观察法
  课堂观察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类型多样,观察点多元,因此一套程序化的观察法对于保证课堂观察的日常化和规范化,减少观察成本,提高课堂观察效率来说尤为重要。
  (1)课前会议
  目的是增进了解,确定课堂观察点。课前会议作为课堂观察的程序之一,其目的是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观察者与观察者之间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让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课情有所了解,以便确定观察点。一是观察者就本课的主题内容、班级学生情况、教学目标、课堂流程等进行说课;二是观察者提问,被观察者阐述,让观察者对本课有更深入的理解;三是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
  (2)课中观察
  目的是明确职责,精准采集行为数据。课堂观察可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基于数字观课平台的课堂观察,观察者前期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观察,记录预先设置的分类行为,这种观察记录的结果一般是一些规范的数据。后者指观察者依据观察纲要,收集对课堂事件进行细节描述的信息材料。课中,观察者要明确职责,熟悉指标,精准采集课堂教学行为。

nlc2022071517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6059.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