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的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虹 赵瑾 侯学成 尹若冰
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国家提出适老环境建设要求,公共空间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而集中了大量老龄人口的乡村地区的适老性较为不足。在适老环境建设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文章从老年人环境感知角度出发,探讨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通过研究老年人环境感知的特征与需求,分别总结老年人生理感知与心理感知的公共空间设计需求。并以麻城市龟峰山村公共空间为例,剖析乡村公共空间适老性不足的问题,针对公共空间现存问题并结合老年人环境感知特征,以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思路,构建乡村公共空间体系,再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分别提出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建议,以期为乡村适老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年人环境感知;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3-000-04
0 引言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乡村的住房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但仍然存在整体性缺乏、系统性不足、宜居性不强、包容性不够等问题[1]。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规模逐步扩大,乡村地区的老龄人口数量明显高于城镇地区,因此乡村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202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大力推进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给乡村适老化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在乡村早期急于求快的建设中,暴露出欠缺本土特征以及对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缺乏细致考虑的情况,其亦是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难点与挑战。
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居住环境感知和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等方面。在居住环境感知方面,主要研究人体通过多感觉感知从环境汲取信息的过程[2-3],开展的工作如陈璐瑶等人[4]基于环境感知角度对城市绿道进行评价分析,并构建了绿道环境特征的感知价值评估体系。目前研究主体往往面向所有年龄段,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方面机能有所下降,环境感知的敏锐度也不断降低,针对老年人环境感知特征的研究却较少。鉴于此,文章深入分析了老年人环境感知的特征与各类感知的设计需求。
在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方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乡村空间的类型特征、形态演化、保护利用、活化更新、营造重构等方面[5]。在乡村的粗放建设与公共空间的快速增长中,欠缺对不同使用群体具体情况的考虑,导致社会供需不匹配及公共性不足,大部分公共空间适老化不足。文章从老年人环境感知角度出发,研究乡村公共空间要素与老年人环境感知的关联,总结老年人生理感知与心理感知的需求,并前往龟峰山村展开实地调研,发现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不足之处。首先系统构建乡村公共空间体系,再分别基于老年人心理环境感知与生理环境感知研究公共空间内部要素适老化设计要点,并提出龟峰山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建议,以期为乡村适老化建设提供参考。
1 老年人环境感知设计理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感知能力下降,变得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同时还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文章就影响老年人感知外界的主要感知系统展开讨论,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生理感知以及心理感知,通过文献研究总结老年人感知系统的特征,分析老年人环境感知需求,全面剖析乡村公共空间适老性存在的问题并完善适老化设计。
1.1 环境感知生理需求
良好的物理环境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充足的照明、柔和的色温光源、适宜的外噪声,使用自然材质构造的座椅、栏杆、景观小品等,这样的环境对老年人感知外界空间比较友好,老年人易形成对乡村公共空间良好的印象。文章通过研究老年人生理感知系统的特征,梳理总结出八个方面的空间设计需求,以减少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带来的生活不便,见图1。
1.2 环境感知心理需求
1.2.1 安全感
老年人由于各方面身体机能下降,感知系统敏锐度降低,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变弱,从而缺乏安全感。安全感不足会降低老年人外出活动的频率,因此乡村公共空间应该落实无障碍设计,同时兼顾老年人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
1.2.2 归属感
乡村的历史文化、地方习俗,具有特色的景观风貌,或者是社区组织的群体活动,这些富有地域性的元素不仅能彰显乡村特色风貌,而且能带给老年群体归属感。老年人习惯以往的生活环境,会不自觉地回忆旧事,公共空间设计应融入乡村地域特色元素,从而增强空间归属感。
1.2.3 自我实现感
自我实现感是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从而收获成就感。在公共空间中,可以设计小型的私密和半私密空间,留给老年人思考与感受环境,在开放性较强的空间可以开展才艺展示活动,以发挥老年人自身的特长,使其保持生活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2 龟峰山村公共空间现存问题
2.1 研究区域概况
龟峰山村地处湖北省麻城市龟峰山镇,位于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龟峰山园区内,有良好的区位环境,是生态养老的示范点。调查发现,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村中近一半的人口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结构严重失调,老龄化现象严重。部分外来老人主要是周边地区的退休老人,三四月份来此旅游度假。
2.2 实地调查分析
文章所研究的乡村公共空间范围,主要包括乡村院落、节点、交通、公共活动等公共性和可达性较高的空间,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设计问卷定量调查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通过访谈了解老年人对乡村户外公共空间的需求和改善建议。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分析,结合已有调查研究[4,6-7],设计本次调查内容如图2所示。
本次共对龟峰山村50户人家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回收问卷47份,调研深入走访村民家中,面对面交流访谈,因此问卷调查内容均完整填写,有效率为94%。分析调查数据发现,村内老年人性别比例近1∶1,大多数老年人有子女陪伴居住,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老年人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下午和黄昏,活动地点主要在杨家乐前置开敞空地,活动类型以务农、聊天、散步为主,可见老年人活动地点集中,活动类型也不够丰富,表明乡村公共空间不足、类型单一。关于公共空间评价,表现为步行空间、标识系统、声环境、休憩设施、环境卫生、景观绿化、地域文化、环境安全的评分较低,表明龟峰山村公共空间设计缺少对老年人心理感知与视觉感知的考虑,见图3。此外,村中老年人大多数希望公共空间距家不超过500米,空间内多种植绿化,增加公共厕所和改善村中卫生情r。
nlc2022072011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6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