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传统文辞、舞辞下的吴地清商乐舞复建途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旭杨

  摘要:乐舞复建指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类别的乐舞内容及形式的当代复现,一般指对已消失或失传乐舞的再创造。其次,在复建的过程中关于复建途径的选择至关重要,依据何种方式和手段来进行乐舞复建一般也是基于多种因素去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对现存物质材料的分析进而探讨出具有针对性的复建方案。当下,以古典舞学科为例的复建途径大致有以下几个大类:有基于现存活态戏曲而提炼出的身韵流派以及昆舞;有建立于对舞图、舞谱等信息,试图对静态的身体信息进行再现的汉唐舞和敦煌舞;有借助对日本舞谱、乐谱的研究破译的“唐乐舞”等。以上每种乐舞的复建都根据其独特性以及艺术家在复建时所遵循的复建途径而得以实现。最后,由于吴地清商乐舞的物质文本缺失,导致我们无法将以上任何一种复建途径作为参考,故本研究只能从传统文辞、舞辞的记载中寻找蛛丝马迹并结合当代审美创造进行动态复建。根据吴地清商乐舞的文化考古以及在地域及历史的传统规约下来探讨吴地清商乐舞的艺术风貌。
  关键词:吴地清商乐 复建 动作分析 动态生成
  一、关于当下乐舞复建的对比分析
  当下,对于古代乐舞的复建已然成为舞蹈行业重要且普遍的工作,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断层,使得现下大众视野中的古典舞蹈几乎都为当代复建的结果。那么,关于复建路径的探讨则是必不可少,经过对目前复建途径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大类:其一,是基于现存活态戏曲的提炼使古典风格重建,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流派以及以昆曲为主要依托并提炼的昆舞。身韵流派是对戏曲舞蹈的提炼发展而成,讲究的是神形兼备、内外统一、本着民族性、舞蹈本体性,以及科学性的方式来实践。”而昆舞也是对昆曲艺术的加工,其规范性、秩序性的动作形式体现了昆曲身段审美的温婉、高雅、清丽。这两者都是对现存活态戏曲艺术的升华,尚有动态性可参考提炼。其二,复建的途径则更加考验复建工作者的历史及文化的挖掘能力,由于没有直接的动态性依据,只能基于舞图、舞谱的信息,试图对静态的身体信息进行再现。孙颖老师重建的汉唐舞则坚定不移地把目光放在了中国历史文化中,不同朝代民俗、文学、礼法等方面,还关注古典画作、雕塑,以及古建筑用来提取艺术形象的素材,以辅助创作。高金荣老师建立的敦煌舞流派则试图将壁画复活,这是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她从最为关键的舞伎眼神、S型“三道弯”及呼吸、体态着手重塑舞蹈语汇,再配以乐器、舞具等,使敦煌乐舞形成。其三,则是台湾刘凤学先生重建的“唐乐舞”,其大体过程为先将日本舞谱进行翻译,再找出音乐的拍子与舞步如何配合,最后将符号中的动作转化为现实动作并拉邦舞谱记录。以上乐舞的复建都借助了历史遗留的直接信息,但复建的方式和途径却各具特色。在田的《构建传统中国古典舞的历史之维》一文中提出:“虽三种乐舞的复建都依托于静态的身体信息导引,但汉唐舞与敦煌舞更多走向了图像,从壁画、汉画、古代文物中取材进行编创。后一者更下苦工在于考证文献、史料,以及破译日本雅乐部的记谱法,力求用拉班舞谱为工具还原唐乐舞的真实原本,不仅动态的仿古,更是内容的返古。”小鹿林子在其博士论文《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乐舞”当代传承的三种主要形态研究》中也详尽介绍了三种乐舞的发展现状、发展脉络及内在特质。最后,则是一种复合型的复建探索,在刘青弋老师主持的“南宋雅乐舞复建”研究和《中国古典舞代表作的重建与思考》一文中,体现出其复建途径大致有两个分支:首先,借助舞谱和对南宋历史文化的探索及当代的审美创作进行复建,其次,是将我国早期唐时传到日本及韩国并保存至今的雅乐舞请到国内进行教学交流,试图找回这遗留在海外的游子。
  纵观这些艺术大家对乐舞的复现研究,都是对已有身体信息(包括图谱、图像、画像砖等)的当代复现,然而对于仅有文字记载的清商乐舞而言,对其进行动态复现则更加困难且需要基于更多重的因素,如何去探讨一种能够让现存物质材料几乎为零的乐舞复建策略也是当代舞蹈创作者的一大难题,更是所有舞蹈艺术从业者所要攻克的一大难题。
  二、基于吴地清商乐舞研究现状的复建路径探讨
  吴地清商乐舞作为魏晋时期的具有标志性的俗乐舞艺术,凝聚了时代的精粹,承载着地域性的文化意蕴,在舞蹈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吴地清商乐舞蕴含着江浙地域的原始舞蹈艺术状态,浙江属古吴地的主要传承地,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是把握当代文化属性的重要途径。
  但由于吴地清商乐舞在文化考古上的缺少,没有太多的图像和舞谱的参考,这是对复建难度的提高。敦煌乐舞和汉唐乐舞在依托大量舞蹈图像的复建道路之下,难免无法逃脱因现代创作因素而无法返古只能仿古的现状。对于清商乐舞只有文字的描述则难度更甚,这也就无疑让想象和猜测的成分更多,由于无其他现存物料可依,故而只能通^古文献中的文字研究。然吴地清商乐舞名目众多,内容表达也多有差异,其中在魏晋时期主要分为“江南吴歌”“荆楚西曲”以及众多有名的杂舞,要想细致且相对精确的对其复建,研究的路径则锁定为对其系列代表作的复建研究,以求复建的作品更加贴合历史。之所以表现为对代表作的重建,是基于单一的代表作研究可以尽量缩小研究的范围,避免以偏概全的现象,减少研究过程中的遗漏信息,阻断复建过程中过多的想象空间。
  其次,是针对传统文辞、舞辞的解析过程,试图从文字中找到对乐舞的描述,其中包括对乐舞的直接描写,如对乐舞场景、画面乃至队形以及其他的描述,进而找出蛛丝马迹。也有对乐舞舞动时的比喻或类比,如把舞动时的舞者进行比喻,亦或把舞动时的动作进行比喻,常见的是比喻成“风”“柳”等。找到这些对乐舞的描述与比喻,进而可以分析出乐舞的基本风格特征,以用来为乐舞的“动态”塑造做好铺垫。
  “动态生成”是复建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对当下诸多乐舞复现途径的反思,发现各种途径的乐舞复现过程中,在依托于大量史料包括静态身体语言的前提下,到了“动态”塑造时的理论分析却没有十分细致,因此,依托历史这一维度要想完成传统的当代重建,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则是如何使身体流动起来的“动”的困难。通过研究将“动态”重塑主要依托拉班“动作分析”理论来实现。通过对文辞、舞辞的分析研究,找出其风格特征,情感表达等艺术特性,通过“情感与力效”的对应性进行动态生成时的“力效”可能性推断,同时也着重对传统文辞舞辞中的动词进行研究,因为动词的描述极有可能与当时乐舞舞动时的动作有关,也是舞动时“力效”的一个较为有力的作证。有了舞动时身体的主要力效形式,乐舞的动态重塑才有了初步的支撑,当然对于乐舞的复建只有力效或动态也是不够的,更需要对其身体体态的样式和形态进行文化上的规约,这样才能达到一个较好的复建效果。

nlc202207262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6739.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