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专精特新”赋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艳军 王诗婧

  摘要:针对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呈现出的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不足等特点,提出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并把企业做精做优做强,必须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专业化领域或细分市场,专注于提升产品性能或服务质量,形成局部竞争优势。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研究发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资金支持力度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等方式能够助力民营企业“专精特新”之路行稳致远。
  关键词:民营企业;专精特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营商环境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96(2022)01-104-06
  “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所作出的应对策略,也是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早在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在《“十二五”中小企业规划》中提出要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1]。201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公布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共计4762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近九成。“十四五”时期,中央财政还将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孵化带动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形成百十万千“专精特新”企业群体[2]。各地为了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也加紧了新一轮的培育工作,财政奖补、股权融资等各类扶持政策密集出台,民营企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一、“专精特新”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柱石
  “专精特新”企业长期专注细分市场、创新实力强劲、配套能力突出、要素集聚功能强大。培育和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对加快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发展动能、补链强链增强经济韧劲、形成产业集群、壮大区域经济发展根基意义重大。
  (一)“专精特新”企业是创新动能的活力主体
  我国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杀手锏”和“卡脖子”技术,这不仅制约了我国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也卡住了国家经济的“命脉”。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推动制造业由“三低一弱”走向“三高一强”,科技创新是关键。“专精特新”企业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国家队”,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科创情报SaaS服务商智慧芽发布的《2021“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利能力和科创力报告》显示,我国现有的4672家“小巨人”企业拥有专利申请48.18万件,平均专利申请98件;有效发明专利6.57万件,平均有效发明专利约13件;软件著作权5.56万件,平均软件著作权约11件。三类指标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专精特新”企业虽然体量不大,但创新实力强、专业程度高、发展潜力大。面对国内经济发展短板及外部环境挑战,引导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是解决“卡脖子”难题,打造“杀手锏”技术,打造“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专精特新”企业是补链强链的中坚力量
  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不足,除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之外,还与产业链上存在“断点”和“堵点”密切相关。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表面上体现为产品、技术和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却是纵横交错、相互关联的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3]。我国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产业链、供应链的循环畅通是关键,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从我国4762家“专精特新”企业的行业分布看,90%以上企业集中在“四基”领域,处于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关键环节,是“补短板”“锻长板”的重要支撑[4]。“专精特新”企业既可以围绕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攻关和市场拓展,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达到补链强链的战略意图,还可以专注细分领域,攻克核心技术成为“单项冠军”,提升我国与世界强国抗衡的实力。
  (三)“专精特新”企业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支撑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集群化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的形成既需要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也需要中小企业的深度参与,大中小企业相互补充、紧密合作,方能形成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从我国4762家“专精特新”企业的区域分布看,一半以上企业分布在东部地区,具有高度集群化特点。主要原因在于“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拥有相对优势、市场占有率高,可以发挥强大的集聚效应,吸引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实际上,“专精特新”企业在许多地区已成为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对打造专业化产业聚集区,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的风险挑战
  我国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不足,这些特点决定了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突破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并把企业做精做优做强,必须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专业化领域或细分市场[5],专注于提升产品性能或服务质量,形成局部竞争优势。从国内外中小企业的发展实践看,只有“!辈拍堋熬”,只有“精”才能做久做强。“专精特新”发展模式是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规模效应,打造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途径[6]。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民营企业的“专精特新”之路并非坦途。
  (一)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有待突破的内部制约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则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2021年,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投入“千强”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总额高达8185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33.6%,平均研发强度达到2.57%,比全国平均研发强度高0.17个百分点。近几年的《中国民营经济报告》也显示,民营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以及有效发明专利数多年占比超过75%。由此可见,民营企业为社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创造了大量的正外部性,贡献了“创新红利”。但相对于民营企业庞大的基数而言,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仍不足,“主力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缺乏“进取者优势”,不愿、不敢、不能创新。

zjgxgc202208031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695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