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统一战线助推高校资助育人的内在逻辑与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钟鸣 王崇

  摘要:新时代高校Y助育人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精准认定、队伍建设、精神激励和有效借力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影响资助育人效果,亟须探索构建符合高校实际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而高校统一战线具有智力密集、人才荟萃、人脉丰富、联系广泛、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等独特优势,能积极促进高校资助育人提质增效。面对新时期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要求,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用好统一战线的机制优势、专业优势和声望优势,不断完善机制,强化监督,丰富内涵,激发资助育人内生动力。
  关键词:统一战线;高校资助育人;问题;优势;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96(2022)01-016-04
  基金项目:大连市2021年统战理论研究立项课题“大统战工作格局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2021DLTZSK36)。
  资助育人是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十大”育人体系,其中,资助育人着重强调要从机制政策、育人导向、育人形式、育人实效等方面构建体系,提升质量。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将“完善精准,资助育人”作为高校资助育人的目标任务,为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赋予了更为宽阔的战略视野和深邃的育人价值。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本质,就是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将物质帮扶、道德浸润、能力提升、精神激励等内容有机融合,形成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仅靠高校学生资助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1]。而高校统一战线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和党外人士的智慧库,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人脉丰富、联系广泛、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等独特优势。全面认识统一战线对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积极作用,将大统战思想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发挥高校统一战线的优势,对于深化、创新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高校资助育人存在的突出问题
  高校资助育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内生动力和逻辑起点。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情况与新时代赋予的新形势、新要求、新目标存在很大差距,高校在育人理念、育人实践、育人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一)高校资助育人需要基础认定的“精准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是精准资助的前提,但在实际工作中,实现精准认定很有难度。第一,地方的贫困证明、《高等学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是作为认定困难学生的依据,但主观和客观上都具有随意性和不可信性,认定困难重重。第二,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经济差异明显,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贫困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可能远大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非贫困家庭,高校无法使用统一的标准界定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第三,一些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自卑心理,不愿意提出申请或者不愿意让人了解家庭情况。第四,高校在进行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一般采用自我陈述和民主评议的方式来确保认定的公平、公正、公开。在班级和学院认定过程中,容易出现“诉苦”“卖惨”“拉票”等问题,而那些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不敢或不愿申报,而失去被认定和受资助的机会[2]。
  (二)高校资助育人需要工作队伍的“战斗力”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要求,高校要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人员队伍建设,原则上按学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在校生规模1颐2500的比例,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很多高校专职工作人员配备距离要求相差较大,队伍建设存在巨大阻力,往往是全校的学生资助工作由一个人承担,工作的质量和精准度难以保证。同时,随着脱贫攻坚战的阶段性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供最全面、真实、准确的一手信息,这就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但当前不少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缺乏晋升机会和主动学习的动力,严重影响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高校资助育人需要精神激励的“实效性”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仍集中在经济层面,精神育人的效能发挥不足。归结原因:一是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的经济无偿资助导致学生过分依赖国家补助,很多人存在“等、靠、要”“给我是应该的,不给我是不行的”等心理,不愿意通过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方式解决经济问题;二是以勤工助学为主体的有偿性的资助较少,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不愿意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渡过难关;三是高校对困难学生的精神帮助不够,不少学生因为经济因素、物质限制等出现脱离群体、自卑自弃等情况,甚至个别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缺乏感恩之情和进取精神[3]。
  (四)高校资助育人需要社会资源的“聚合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转型发展步伐,逐步实现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不断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把“扶困”与“扶智”“扶志”更好地结合起来,完善一体化育人机制,积极团结争取更广泛的力量,发挥统一战线、企事业单位、校友资源等各方社会力量,形成资助育人合力,探索构建具有“广度”“深度”“效度”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工作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动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4]。这一方面需要高校加强联系,激发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资助宣传和引导力度,形成良好的资助育人社会氛围。同时,进一步发挥高校校友会作用,为校友回馈母校提供便利平台。

zjgxgc2022080310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697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