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教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廖佳敏

  摘要:“互联网+”的崛起给大学生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要立足时代特点,不断与时俱进,将“互联网+”深入融进各种学科教育中,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教育的发展策略,改进教育模式,更新前沿教育内容,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撑,健全网络管理机制,推动大学生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最大化地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教育 发展策略
  大学生是进行文化传播的主体,对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尤为关键。“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已达到全覆盖,它既给大学生教育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1 ]。高校要正视“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要直面挑战,克服困难,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改进传统学科课程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踊跃地参与课程学习,使学生收获最大,教师教学效果最好,实现教学相长的程度最大化。
  一、“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的诞生见证了时代的进步,是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时代产物。从广义上来说,“互联网+”就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各行各业技术进行融合,打造“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新发展模式。2015年,“互联网+”被纳入国家行动战略中,社会各界、各企业纷纷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技术融合、产品创新、资源整合。自此工业5.0、智能工厂、电子商务等行业模式异军突起,成为新时代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的新形态,这也是时代进步的重要体现。
  二、“互联网+”给大学生教育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有益于改进大学生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提高学习兴趣[ 2 ]。当今时代,在互联网基础上衍生出很多互联网产品,在各种产品中人们可以多角度、多元化、多维度地获取信息资源,这些资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每个人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上搜索信息、下载图片、观看视频等。互联网的诞生使得传统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突飞猛进的改变,互联网就像一个信息集装箱,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当下最新的教育资源。这硬唤鲇兄于教师的自我提升,也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拓宽教育内容和思维疆域,汲取更多的专业领域知识。传统的课程教育模式主要以灌输式教育为主,以教师讲授和教材为主要传播载体[ 1 ]。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极易给学生带来枯燥、死板、乏味、无趣等心理感受,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互联网+”资源丰富、数据庞大、互联互通,将互联网融入教育教学中,可以促进教育模式的改进与提升,帮助教师开拓多条教育途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互联网+”有益于提高大学生教育的实效性。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赋予了人们更多的话语权,人人都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发帖、发说说、聊天等活动。这些平台的应用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障碍,实现了师生之间零距离对接。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教师能便利和全面地获取学生各类信息,并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实施“一对一”式的教育模式,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以思想类课程为例,很多高校的教育内容理论性强,但实效性差,事例久远,与社会脱节,影响学生对最新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相关工作者抓住大学生喜欢新事物、喜欢看热搜等特点,将思想政治知识与热点时事充分融合,这一举措让更多大学生在了解当前热点时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思想政治知识。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将不同学科知识与网络上新事物结合,促进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突出教育工作的实践意义。
  “互联网+”有益于提升大学生教育内容的自主能力。“自主”顾名思义是自觉与主动,所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要增强学生自觉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使高校的学科教育内容和方式要与时俱进,符合大学生的性格特质和群体偏好。互联网的交互性为大学生在网上咨询问题带来了便利,使得大学生能与老师、教授、专家及学长学姐们在网上进行学术探讨和心得交流等,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过去,大学生教育工作以理论学习为主,通过课堂形式来传播,但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在课堂上玩手机、开小差的现象比比皆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及效果。现在大学生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这一特性,将互联网纳入教育教学中,学生能及时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根据自己的兴趣筛选学习内容,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实效性和参与性。
  三、“互联网+”给大学生教育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相互碰撞,实现了文化共享与交融。另一方面,一些封建思想、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都在互联网中蔓延,传播速度也极其迅速。另一方面,部分别有用心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在网上输出负面言论,加上目前的技术很难实现信息的全程监管,从而导致这些言论逐渐渗透到别的国家的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有意摧毁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价值观之间杂糅交织形成一张巨大的网,包裹着大学生。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养成阶段,尚未达到成熟,大学生涉世未深,对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和信息缺乏有效的甄别和判断能力,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容易出现严重错误,进一步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层层困难。
  “互联网+”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有利于充实学生的头脑,拓宽他们的眼界;另一方面,暴力、恐怖等负面信息也层出不穷,这些信息侵蚀着学生的思想,摧残着他们的意志,甚至造成部分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能够保持理智和稳定,坚持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具有较好的抵抗力和洞察力,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教育空间,让“互联网+”的优势得到最大化利用。

nlc2022081118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742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