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兴趣和专业不一致,我该如何开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茜 高晓霞 李越华

  摘要:适应和发展是人一生重要的课题,大学新生从高中步入大学,正处于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面R着一系列适应和发展的问题。为新生提供个性化生涯咨询辅导,有利于改善他们的适应状态,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树立信心。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和生涯规划理论体系,通过对一例有生涯困惑的新生进行面谈咨询,终于达至目的:(一)适应也是发展:学会接纳不如意的过去;(二)探索无限可能:积极拥抱多元化职业环境;(三)兴趣与专业两不误:展开别样的大学生活。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与发展;生涯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4-0116-04
  一、案例背景
  刘某,男,18岁,大一新生,目前就读于上海某高校医工相关专业。他是城市户口,独生子女。自出生后,妈妈就辞职在家,全身心照顾他的学习及生活起居。他从小对画画兴趣浓厚,也接受过一些训练,内心也一直怀揣着成为美术生的梦想。然而高考时发挥失常,分数非常不理想。填报志愿的时候,他和妈妈有了很大的分歧。他打算选择三本学校学习美术专业,但是妈妈觉得学费太贵,“强迫”他填报了二本院校。最终他被调剂到医工相关专业。因高考不顺利、志愿填报不顺心,他和妈妈一直处在僵持状态。入校后,他对所学专业无兴趣,学习上没有动力,大部分时间用来打游戏以自我麻醉。他表示没有什么谈得来的朋友,在寝室里也无归属感,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看不到自身的价值,找不到未来要走的路。刘某在一次生涯教育活动上受到触动,于是预约了生涯咨询,希望能调整当前的状态,看到未来努力的方向以求给自己带来希望。
  二、案例分析
  (一)咨询思路分析
  问题原因分析:刘某外在表现出来的认知扭曲、情绪失调和行为失范,其实是在释放背后积压了多年的内在压力:1.高考发挥失利,导致他没办法去理想的高校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化为专业学习;2.全职妈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过度干预,一方面影响了他的心理成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的自我决断和抗逆能力。另一方面家长替他决定了志愿填报,错失了正确引导孩子对自我、对社会探索的机会[1]。3.他带着不如意的心境进入大学,面临着新的环境以及内心难以认同的新专业,使他无法完成新角色转化,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这影响到他对未来的展望。
  咨询思路:第一步是通过倾听、共情等咨询技术来与刘某建立起咨询关系,进而引导其讲述更多的情况以便于咨询师进行评估。同时尝试去舒缓个案的情绪,尽量营造一个抱持性环境①,以增强个案的安全感,让他敢于与不如意的过去挥手告别。第二步在认知层面上对个案进行积极的回馈,引导他发现自身的优势,重建正确的自我认知图式,激发个案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增强其对自身生涯发展的信心。第三步引导个案进行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和职业价值观方面的探索。让他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自己,挖掘成功经历和积极品质,促进自我同一性②探索和确立。同时,引导个案关注学校、专业、社会发展等新环境的机遇和资源,开阔个案的视角,激发他探索无限可能,积极拥抱多元化学习和职业环境。
  (二)理论依据
  1.生涯建构理论。生源建构理论的哲学视角是个体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生涯建构理论认为,个体的职业发展的实质就是追求主观自我与外在客观世界相互适应的动态建构过程。它强调个体独特的态度、信念和能力,被称为生涯建构的ABC,A代表态度(attitude),B代表信念(belief),C代表能力(competency)。此三要素对四维度起到调节作用,会影响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行为,从而作出更具体有效的职业应对策略。
  2.综合适应发展理论。人的一生是对新环境逐步适应,而后认知、情感、能力和社会性等方面逐步完善成长的过程。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理论认为,青年期可能会面临着自我统合角色混乱的发展危机,发展顺利者有明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追寻的方向,发展障碍者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感彷徨迷失[2]。积极的适应是个体在客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自身得到发展。
  3.积极人格理论。积极人格理论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摒弃了传统心理学中过于关注人格中的如焦虑、抑郁等消极因素,转而重视对人的积极人格特征的研究,提升希望、乐观和幸福感等人格中的积极方面。它认为人格主要是人与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个体可以尝试通过改变归因方式或增加积极体验来转变解释风格。积极人格理论还非常强调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提出了6大美德和24种积极心理特质。注重挖掘和塑造个体的积极品质和优势美德,可以促进个体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从而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咨询过程
  (一)适应也是发展:学会接纳不如意的过去
  刘某第一次前来咨询时,皱着眉头,绷着脸,一副很失落的表情。
  刘某:“不知道我还可以做什么, 高中那些以前没有自己努力的同学,却去了比我更好的学校,我不想看到我的消极。我妈不让我复读,她不看好我,唉,我也不想画画了……”
  面对他失落、自责的情绪,咨询师进行了共情,并用具体化、开放式提问探索了他高考失利―被妈妈“强迫”填志愿―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这件事。和不少其他新生一样,他的问题属于新生适应不良。不一样的地方是他带着不如意的“故事”进入了大学,这也是导致其产生新适应不良的一个主要原因。刘某的内在还停留在过去的负性事件中,高考发挥不佳及妈妈的过度干预,导致专业选择的被动性。所以虽然置身新的环境,但他没有一点新鲜和好奇,却陷入了负性思维、负性情绪和拒绝逃避性行为中。
  刘某:我妈妈觉得我不如其他同学努力和有天赋,认为我回去复读是浪费时间,她在亲戚面前也这么说我,他们就联合起来不让我回去复读。他们根本没有看到我在画画方面的付出和坚持,我经常会为了画一幅画,连续投入十多个小时呢!

nlc2022081210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746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