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问题意识培养的高中研学旅行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路振影

  【摘要】研学旅行让学生在真实复杂环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说明了问题意识的概念,阐述了研学旅行实践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问题意识;研学旅行
  一、研学旅行和问题意识的概念
  研学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成为近年来教育部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地域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成为研学旅行实施最理想的学科之一。
  问题意识是指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了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了强烈的想探索情境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不断地积极思维,直至问题解决。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新型教育方式的呼唤,它能有效提升研学旅行的“研学”味。
  二、研学旅行实践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不是人生而具有的,它需要后天的不断培养,更需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耐心培育。下面以笔者带领学生参与的“湛江森林公园研学旅行”为例,探讨研学旅行实践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以期供同仁参考。
  1.创造“敢问”的氛围
  学生的提问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能力。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轻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勇气得到激发,让学生感觉不“问”浑身不自在。研学旅行使学生脱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走进开阔、丰富、美丽、鲜活的大自然环境,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变成团结、平等、互助的“驴友”;学生的心理也发生变化,变得放松、喜悦、新奇。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使学生“敢问”。例如,在考察土壤的环节中,一位平时胆子很小,课堂上从不发言的女生,突然大大声地问:“老师,不是说中国南方的土壤是红色吗?我在湛江大部分地区见到土壤也是红色,这里的山坡土壤为何是白色?”于是,笔者请这位学生把问题记录下来,作为大家考察土壤的附加题,一起探究原因,也顺势提出一系列问题:“白色土只存在山坡吗?公园里其它地方还有吗?湛江其它地方呢?白色土壤地方的其它地理事物和红色土壤的其它地理事物一样吗?”经过学生们的仔细观察、分析,查阅资料等发现,白色土壤一般地表无覆盖物,也没长草,土壤是裸露在外的,而且土层薄,往往存在于坡度比较大的山坡上。这样的土壤在公园里有很多处,在湛江其它地方也有。一般情况下,湛江的土壤,在气温高、降水多的气候条件下,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但此处山坡上的土壤裸露,加之地形陡峭,流水侵蚀更强烈,表层红土被侵蚀掉了,底层米白色的粘土露出地表,所以呈现米白色。
  2.保护“乐问”的好奇心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一般15-16岁,这个充满朝气的年龄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具有自我探索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动,但是传统的课堂由于教师的过度“组织调控”阻隔了这种冲动,同时也阻隔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也有碍个性的发展。而研学旅行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乐问”的好奇心。研学旅行中这种“乐问”的好奇心,作为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微笑着充满期待地告诉他们寻找答案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更要“授之于欲”。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究找到答案时,那种充满自豪和表达欲的情感得到极大激发。这时,教师可以让大家停留一会听一下探究者的解说。若学生有异议,就让异议者和初探究者一起研究,直到大家都认可为止。例如,生物考察中,学生发现了很多虫子爬上柏油路,有学生说是蜈蚣,但有学生说不像蜈蚣,虽然这种虫子身上特征很像蜈蚣,但比蜈蚣更肥。笔者让学生一起再观察,查找资料、比较、总结,最终解决该疑问。有学生在后来的研学总结中写道:“这种肥胖的虫子叫马陆,又叫千足虫,足的总数可达200对,一般雌虫可长750只脚,是世界上脚最多的生物……”还有学生画图加以说明,并写了虫子的特征、习性以及人们对它们的利用。
  3.训练“会问”的技巧
  学生有问题是好事,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值得探究,有些问题查查资料就能解决的,不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探寻。问题也不是越多越好,太多问题会影响学生思考的深度,也会分散学生很多精力和时间。引导学生问出有价值的问题、问出值得探究的问题、问出与研学主题相关的问题,并积极有效引导问题的解决,成为“会问”问题意识的关键。例如,在考查“森林公园地貌”时,在河谷地貌旁,有学生发现河谷的阶地上没有杂草,而河谷底部(河谷里没有水)却长满了草。有学生就此提出疑问“缺水,草生长不起来”。后来,经过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比阶地高的岸边平地上也长满了杂草,那位学生的答案自然无说服力了。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阶地看看,并动手挖挖土再看看。后来,学生发现阶地的土是新鲜的,挖掘了几铲子发现土层也比岸边平地上的薄。在阶地附近还发现一些被水侵蚀的条条小沟,虽然小沟不深,但密密地布满了阶地。通过这些发现,结合已有认知,学生就理解为何阶地没长草了。在接下的研学报告中有学生写到:此处阶地不长草,主要是因为此处土层薄,经常被流水侵蚀,草种子和草根很难长久存留,自然无法长成茂密的草丛了。
  三、结束语
  研学旅行目前已经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教育主管部门也积极主持一些有专家辅导的学生研学旅行比赛,一线教师也在积极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尝试。但是,要想研学旅行开展得丰富精彩、更有价值和意义,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重视和无条件支持,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家长的全力配合,更需要一线教师不断学习培训、摸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J].上海教育科研:学术争鸣,2006(1):24-25.

nlc2022082914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861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