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新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燕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需要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教师应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选材上做到尽显智慧,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笔者通过用好阅读材料、引入阅读方法、重视口语训练、培养写作习惯、改革创新教法等方面对课堂进行构建,意在为语文教师提供相应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构建;情境表达
一、用好阅读材料,做到“心中有数”;引入阅读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一)深入解读教材,抓关键字眼
一篇文章所呈现的内容与信息量往往是丰富而庞大的,因此,教师应当抓准文章的关键字眼,从而助力学生解读教材。在教学《搭船的鸟》一课时,可以从“搭”字入手,不管是题目,还是正文,该词都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借此关键词,即可奠定本文的基调,也可传达作者希望大自然与人类和谐统一的愿望。
其次是引入创新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例如,贵州省盘水市第十一小学丁卫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善用“哦”放在阅读理解文字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读法,从而产生不同的感觉。另外,通过画图,填写主要信息,聚结“观察”二字,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观察,更好地梳理文字障碍。所以,在教学中要教方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用词恰当,在生活中习得观察的能力。
(二)教学有层次,统编1+X,1篇带1篇
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方式,体现教学的层次性。山东济南市张岩老师执教《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时,重点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以动画、动态图片导入,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情境进行朗读。第一次:画难读的词语,第二次:把难读的喜欢的画出来,第三次:完成课堂纸上的作业。
另外,阅读要统编1+X,学会1篇带1篇,如果引用后面的片段“汪曾祺”先生的链接,让学生多读,更会为本单元习作做好铺垫,以教1读1的方法教,还可通读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帮助学生理顺“天空―地面―我走到水泥道上的感受”的脉络。
(三)开启一扇窗,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想象力是儿童最宝贵的东西与必备的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当巧妙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如浙江省杭州市天长蒋军晶老师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课堂教学重点,其通过表格来提取关键信息,让学生寻找文中的反复性结构,并根据情节画结构图。并且在梳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预测故事的进展,从而使学生在发挥想象力中理解故事内容,领会故事的主旨。
二、重视口语训练,提升自我素养
(一)融入生活实境,进行“口语交际”
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与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以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戴建荣老师的课堂《注意说话的语气》教学为例,本次口语交际侧重内容、语气,引导学生说话时考虑他人的感受,纠正不恰当的说话语气(生硬、命令等)。他假设了以下几个情景:首先是食堂阿姨挡路,其次是不小心碰到阿姨,最后在一系列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用请求、商量等不同的语气来沟通、交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深入训练,并应用到除模拟情况以外的真实情景当中。例如:班上某位同学想参加春游实践活动,爸爸从来不让他参加,可以请这位同学的爸爸进到课堂。
让口语交际走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有助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给学生播下“诗歌”“国学经典”的种子
阅读能力是小学阶段学生打开语文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而阅读“诗歌”“国学经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文学修养。
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熟知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还要培养学生朗读与背诵诗歌。在教学中,要力求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精、气、神,从而达到共鸣。此外,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还可以掌握写诗的技巧――寻找代替词。何为代替词呢?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呼唤和平的诗时,当要写关于“死亡”一词时,可以用“凋谢”等词语反映,当提及暴力时,可以避开暴力本身,可以用“枪械”“刀”等词语等,这些相近且能够让人产生相应联想的词汇,就是代替词。
其次,通过朗诵国学经典培养学生文化涵养。通过国学经典的熏修,可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从而懂得担当责任。如教师可选取《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国学经典,并且通过讲故事、说背景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与展示,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喜悦。
三、语文亦是写作,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一)展现自我,鼓励学生最真实的表达
通过写作来倾诉自己的所感所想,有利于学生抒发自身的真情实感。这时,教师应当保持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说真话,勇于表达。当学生有了自由说话的空间,语言能力就能够得到完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有所提高。
(二)习作显身手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管建刚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提到:“我们不太关注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但其实研究学生与小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同样重要。”教师应该持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通过在班级、学校中分享与展示,让学生自己写的内容能够被看到、被阅读,从而激励其拥有坚定的毅力与信心。
(三)习作巧妙模仿
在文化大家讲坛“小学语文和文学素养”中,作家莫言说到,作文允许虚构,不一定是真人真事。而且阐明观察很重要,关注周边的生活,例如:“打鱼”“卖菜的人”等,可以通过阅读并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补充,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真实感。他还提到,对于初学者,可以模仿很多风格,模仿文章就像模仿写书法,慢慢便会找到自己的风格,甚至有自己的创新,一个人不可能失去最基本的自我,要注重想象力的保护,及丰富想象力的训练。
四、教无定法,改革创新
(一)有序表达,巧妙归类
对于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也不能急于求成。低年级重点掌握好词好句,并且学会迁移应用。中年级重点体会词句的表达,并且能够生动准确地表达,还有理解段意,能上一两段话。高年级要从文章中学会有序表达,既包含重点的表达,也涵括特点的表达。
(二)创新教学,迁移阅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读书,与文本、教科书编者对话,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比较阅读――父亲:朱自清+李广田》,描写了一个父亲,一类父亲,到一代父亲的升华总结。在课堂上,学生就是舞台的主角,窦桂梅老师提出“为什么同样的父亲对待孩子的态度都不同?”等问题,让学生能够深入思考,也会搭建“时光轴”等情境,假如学生成为父亲后,会怎么样呢?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次全新的碰撞。
综上所述,只有扎实地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构建语文课堂教学,从而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徐栋.情绪写作:儿童言语表达最本真的状态[J].小学语文教学,2018(31).
[2]叶开.写作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黄大权.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思考[J].湖南教育(中),2013(06).
nlc2022090915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9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