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建筑设计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旭泽
摘要:新时代下,国家十分注重教育现代化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学校建筑,国家设计的要求日益严格。学校不只是各种教育活动的载体,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平台。对此,现代学校建筑设计中,要因地制宜地进行人性化设计,如此才可积极迎合高速发展的教育事业发展进程,迎合各教育工作需求,大力加快学校建筑朝着生态型、环保型、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文以乐清市晨曦路小学为例,重点分析其设计理念与方法,为更多的学校建筑规划设计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现代学校建筑设计绿色节能
中图分类号:TU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2)05(b)-0120-03
对于学校而言,其是育人的主要阵地,其建设直接体现出了学校的精神面貌[1]。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家不断增加了教育事业的投入,这为学校建筑发展创设了有利的条件。现代学校建筑功能不只是要满足日常教育需要,还应蕴含人文性、艺术性,为学生创设优质的学习氛围[2]。因此,现代学校建筑设计内容更加丰富,且面临着各种挑战。
1学校建筑设计现状
1.1建筑的布局不合理
对于学校用地而言,外在因素较多,需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尽量满足学校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学校建筑不合理布局会造成各种混乱情况,不利于学校教育与师生日常生活的正常开展。
1.2过于注重造型
为了能够获取社会关注,很多学校建筑选择了夸张的装饰,同教育建筑本质相悖,采光与通风功能较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3]。
1.3缺乏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浓厚、环境优美的学校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有利于学生实现高效学习[4]。然而,目前,很多设计师因经济利益的影响,学校建筑设计时毫无新意,难以迎合文化基A建设的需求。
1.4严重影响环境
有的学校建筑设计工程规模较大,建筑设计比较密集,远远超过了原有土地承载容量[5]。同时,设计时未考虑到原有土地生态环境,一味地注重美化、亮化校园环境形象,采用高耗能的材料与设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1.5影响师生交流
有的学校建筑设计中,整个建筑为学生教室,而教师办公室却处于单独另一栋楼,严重影响了师生良好、密切的交流[6]。因此,学生教室与教师办公室最好设计在一栋建筑中,且交叉安排,从而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2现代学校建筑优化设计――以乐清市晨曦路小学为例
2.1工程概况
本项目用地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西临金凤路,北侧为居住用地,南侧、东侧为后所河。地块现状地势平坦,用地面积为19804.75O,容积率为0.87。
规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用房、行政办公用房、生活及辅助用房、体育活动场所、道路及绿化等附属设施、地下停车场等。
实际建设规模及内容:地上计容建筑面积17139.74O(包括大门等附属设施),架空层(不计容建筑面积)为317.79O,200m运动场,地下室建筑面积为4302.1O。建筑层数为地上1~5层,建筑高度最高为20.25m。
2.2设计目标
(1)充分利用周边资源,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建筑典雅、管理便捷的现代化的高品质校园,并体现“亲、善、美”的和谐宗旨。
(2)创造21世纪现代校园形象,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
(3)实现教学用房朝向、通风、景观的“良好性”,打造优良的教学环境。
(4)提供便捷、合理的交通系统。
(5)突出特色,提倡人文环境,加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互动性。
2.3规划布局分析
2.3.1格局设计
通过对基地现状和周边环境的分析,形成本次方案的格局如下。
(1)基地西侧为12m 宽金凤路,西侧地块为幼儿园,东侧为后所河,故本方案把运动场区域设计在基地西北侧,以保证校园主要建筑区域的安静、完整,避免噪音干扰。
(2)基地西侧金凤路宽度较低,且周边为幼儿园等,人流、车流较大,不利于校园疏散,不适宜开设校园主出入口,因此,校园主出入口设置于东侧望河路上。
(3)基地北侧为农村宅基地居住区,本项目建筑需退让北侧民居,间距控制在1.1倍的建筑高度距离。
在以上3个大格局的基础上,结合此项目自身对日照、通风、噪音、视觉景观等条件的要求,将校园建筑功能布局设计如下。
将普通教学楼设置于用地东部区域,其一是相对靠近校园主出入口,便于学生上学、放学;其二是东侧贴临后所河,景观较好,且距离道路较远。
将综合楼设置于主入口南侧,风雨操场设置于用地西南角,形成一组统一的建筑,一方面使综合教学、行政管理距离普通教学楼和主入口较近,另一方面能对城市形成一个较好的校园建筑形象和沿街立面展示。同时,校园建筑均沿后所河展开布局,使建筑景观贴合更加紧密。
2.3.2空间组织设计
当代学校发展日趋多元化,传统教育模式的封闭空间正在被开放、自由的交流需求所冲击。为了为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充分而富有层次的交流提供机会和场所,因此,做了以下设计。
为满足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在普通教学楼中间楼栋一层设计为共享空间,一层为架空形式,形成一个师生活动、学习交流的灰空间,能够多方面满足学生不同类型专业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这个架空空间把3幢教学楼围合的两个庭院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通透的大景观区域,在有限的用地内营造一个开阔的室内外景观空间。
教学楼采用宽走廊,在连廊的几个局部,根据人流的节奏相应地产生空间变化,形成信息港,同时,充分利用建筑的屋顶空间,创造户外交流、运动、休闲大平台。通过人流+信息港+交流平台的空间组织,将建筑的固定性与走廊的运动性之间的关系互动,形成层次丰富的交流空间。
nlc2022091519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9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