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俊雯

  【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时代教师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各方面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习惯养成尤为重要。为在此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需要改善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如课堂氛围相对枯燥、教学理念尚未更新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24-0130-03
  在提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新时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现阶段,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一定的方法,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未取得预期成效。
  1 良好学习习惯的内涵
  1.1 较强的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驱动学生投入学习的前提,由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两部分构成。其中内在动力源于学生内心对知识的向往与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而外在动力则往往源自教师或家长的引导。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外,也不能忽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使其发自内心地热爱数学。为实现此目的,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意识到数学并非仅存在于书本中,同时也广泛存在于生活中,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在此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会得到有效增强。在具备学习动力后,学生会更加乐于探究数学知识,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1.2 良好的学习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学习能力是由不同能力构成的,如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需要逐步树立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为数学学习注入活力,提升自身数学综合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数感,并锻炼其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具备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从而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数学意识,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1.3 良好的学习毅力
  学习毅力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持久力,也是学习意志与学习品质的重要表现之一[1]。小学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毅力的重要时期,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毅力能够使其终身受益。学习毅力主要包括学习的明确性、坚韧性与自制性。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自觉按照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放弃。在终身学习理念下,学习毅力更是成为了每个学生的必备品质,学习毅力在学生的整个人生中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相关策略
  2.1 渗透生活元素,激发学习动力
  小学数学知识相对抽象,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联系,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调动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渗透生活元素,使之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作用极为重要。
  如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需要包含“比一比”等内容,使学生了解100厘米与1米一样长,同时掌握选择适宜长度单位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能够完成课后实践作业,使数学知识真正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有效应用。在此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由简单的比较开始导入课堂,如比较铅笔与铅笔盒的长度、桌椅的高度等,并在比较中估算1厘米的大致长度,在比较过后,教师可组织学生用直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在测量过后,可继续组织学生将50厘米的旗杆进行拼接,计算接好的旗杆长度,并得出厘米与米的换算关系,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中的技能目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安排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估测一下家里所使用的家具长度与高度,再使用测量工具量出实际长度与高度,以此实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目标。
  2.2 创设课堂情境,提升学习能力
  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如可以采用创设课堂情境等方法。情境教学法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新型教学方法,运用此方法能够让学生对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更具体的认知。在创设课堂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使情境所发挥的价值最大化,并分析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使创设的课堂情境与学生实际更为契合。小学数学知识相对抽象,而将枯燥且抽象的知识融入具体情境中,学生能够对知识有更为具象化的认识,从而更有效地吸收知识,提升课堂教学
  效率[2]。
  如在“认识千克”的教学中,教师即可采取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不仅能将抽象的重量单位具体化,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时,教可准备不同的水果与蔬菜或其他生活常见物品,还需要准备弹簧秤。导入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认识各类称量工具,通过多媒体展示电子秤与磅秤、天平、台秤、弹簧秤等测量重量的工具,在学生对工具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即可创设相关情境,并在此过程中引入重量单位的概念。如提出“秤是可以测量重量的,大家都知道哪些重量单位”这一问题,由此引入重量单位的概念。学生对重量单位有一定认知后,教师即可引导其使用弹簧秤测量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并对各类物品的重量形成一定的认知。在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后,教师可创设菜市场的情境,为学生设置“称一千克蔬菜或水果”的任务,使其在“交易”的过程中对千克这一重量单位有更为精准的认识。
  2.3 注意个体差异,培养学习毅力
  培养学生学习毅力的前提,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此环节中应当引导学生树立乐学善学的意识。教师需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达成教师所制定的学习目标,从而获得成就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毅力[3]。

nlc202209231427



  2.3.1 设计分层作业
  在传统作业设计中,囿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处于两极分化状态下的学生往往对数学作业缺乏应有的参与度。但采用分层作业的形式,能有效避免此问题。在分层作业的实施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效避免了传统作业模式下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完成作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如教师可设计一道“自选套餐”的应用问题:中百超市一件衬衫售价是100元,一条长裤的价钱是这件衬衫的150%,一条长裤的价钱又是一双皮鞋的5/6,一条围巾的价钱是一双皮鞋的2/3。接下来可让学生自行选择购买套餐,A:买一条长裤需要多少钱?B:买一双皮鞋需要多少钱?C:买一条围巾需要多少钱?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鼓励其自行添加条件再计算,如“买一条围巾和一条长裤总共需要多少钱”等。
  2.3.2 提升n堂参与度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仅关注成绩相对理想的学生,而缺乏对成绩相对不理想的学生的关注,使得大部分课堂教学时仅为成绩相对理想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此情况下,除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在发觉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较少后,对教学内容也难以提起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注重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互动,以此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
  如在上文的“菜市场”情境中,学生收到了去市场称一千克蔬菜或水果的任务。在分组称量时,部分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可能存在未积极参与的情况。对此,教师需要对其多加关注,引导其独立进行一次测量,并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然后与其他学生进行核算。参与测量工作并得到教师的指导后,学生会意识到教师对自身的关注,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在获得教师的关注后,学生的探索兴趣和专注度都会相应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2.4 转变师生角色,促进自主学习
  “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上应该是合作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充分彰显,教师则要发挥自己的指引作用,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以“线与角中线的平行与相交关系”的教学为例,师生之间应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一是通过游戏导入学习平行与相交。
  师:各位同学,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大家把小木棒拿起来,用两根小木棒随便摆一个图案,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观察,相互讨论,看看彼此摆放位置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如果分类的话,能分成几种呢?
  二是通过实际生活例子发现平行与相交。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跑道、秋千、五线谱、电线等,同时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它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看看各有什么特点?能分成几类?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交流,相互讨论、追问、纠正。
  2.5 不拘泥于形式,合理选择学习内容
  在师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杜绝空洞热闹、无实效的形式,要注重思考、学习的实效性,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践中螺旋式上升。
  以“租船”一节的教学为例,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一是情境导入环节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
  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好不好。老师带上同学们和同学们的好朋友,一共有60个人……
  二是在知识讲解环节,教师先讲解基础数学知识,此时不进行分组讨论,因为本节课重点不是知识讲解。
  三是在解决问题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师:同学们请看这边,公园里有两种船只,一种是小船,一种是大船,大船限乘6人,每条大船30元;小船限乘4人,每条小船24元。而我们一共有60个人,大家觉得都租大船怎么样?花费多少钱?(此时可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集体讨论、逐步引导的学习方式)
  师:都租小船怎么样?花费多少钱?(相似问题,放手给学生独立解决)
  师追问:同学们觉得应该怎样租船才能用最少的钱,并且让所有人都坐上船呢?(关键问题,应组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探索更具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形成学习动力。在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相应提升后,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自然能够形成。
  【参考文献】
  [1]曹敏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成效[J].试题与研究,2022(2).
  [2]李吉.让“质疑”成为一种习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24).
  [3]闫莉.数学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34).
  【作者简介】
  王俊雯(1993~),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nlc2022092314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013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