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新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孟文玉

  摘要:“00后”青年大学生作为典型的网络原住民,他们“无网不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不仅在传统的线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这个主渠道里,还在丰富多彩的“特色网络课堂”中。本文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梦之声”工作室为例,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和技术生动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工作。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8.5个小时。大学生主体为“00后”,他们成长于互联网飞速发展时期,网络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社交途径,融入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就业情感等诸多方面。网络在线交流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展正常有益友谊关系的有益平台。匿名和异步通讯允许低社会技能的青少年透露更多的个人信息,有效应对其他朋友的意见,并认真准备他们的发言内容。[ 1 ]面对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单一的传统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与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阵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网络课堂”教育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内容
  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发起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将心理学从过分关注人性的消极面和弱点的研究取向转为探索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认为,在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学旨在关注、发现和培养人的优势和美德,促成个体的福祉。[ 2 ]因此就个体而言,积极心理学就是研究如何让人类发现和发展这些性优势品格和力量,并运用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去预防和治愈心理疾病,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2004年,Seligman邀请了全世界50多位优秀学者进行了世界范围的跨文化研究后,提取了人类共同拥有六大美德:智慧、勇敢、仁爱、公正、克己和超越自我。这六大美德分别对应了创造性、好奇心、乐学、仁慈、宽恕、谦虚、公平、活力、希望、感恩、善良、勇敢、正直等24种人格力量,这被学界看成是积极人格特质的雏形。孟万金、官群在探究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和维度时指出,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包含认知、人际、情感、公正、节制和超越等六个维度,这六个维度由创造力、好奇心、热爱学习、真诚、勇敢、友善、公平、宽容等20个分项组成。这一研究结果被国内的很多学者赞同和采用。综合国内外大量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要与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实际情况相契合,针对“网络原住民”青年大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就是要培B他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让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新路径的探索与尝试
  大学时光是青年学子为梦想花开积蓄蓬勃力量的重要时期。在这美好而短暂的成长旅途中,有失意的声音、有困惑的声音、有焦虑的声音,也有勇敢的声音、成功的声音、阳光的声音……这纷繁的声音,最终只为花开有声。在他们的青春成长中,每一种声音都应该被听见、被回应。2021年5月,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梦之声”网络工作室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工作室依托“梦之声”微信公众号,秉承“让每一种声音都值得被听见”的理念,精准对接学生需求,贴合学生心理和思想实际,展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网络课堂”的试验实践。
  1.线上互动,让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灵零距离”
  “梦之声”微信公众号先后开设了“回音墙”“青春故事”“心灵夜话”等三个栏目,通过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丰富多彩的展现形式,把梦想花开的路上那些特有的青春声音展现在师生面前,让他们被听见,让他们得到回应,进而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交流,以便教育工作者在强大的声音磁场里,找到有效开展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的关键点,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接地气、活起来,有温度、有深度。
  2.“梦之声”是青春之声的聚集场,有效畅通了“诉求―交流―回应”机制模式
  网络参与作为扁平化的社会参与形式,自上而下的方式,“单边单侧”的教育创新显然不适合,“梦之声”微信公众号紧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通过设置“回音墙”互动模块,为学生交流和发出青春成长中的各种困惑、苦恼等搭建有益的网络表达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充分地发出青春印记里关于情感、生活、学习、工作等等各种声音,工作室定期针对一些共性的声音及时撰文回应并发布在“回音墙”里,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形成了畅通的网络“诉求――交流――回应”机制。通过开放式的讨论以及及时反馈,激发大学生以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的主动表达意识,包括自主学习、表达困惑、助人解疑等,提升网络参与的效率,让平台成为大学生情感归宿以及愿望表达和释疑解惑的重要渠道,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师生原创作品《写给大一的你:向阳而生,梦想花开》《学长学姐说》《爱,便不会遗忘》《梦想之路》等,便是针对学生学习、成长和生活中的疑问,推出的原创作品。《月是故乡明》《人月两团圆》等学生原创作品,则很好地回应了学生思念家乡、亲人的情绪,同时将家庭教育很好地融进学校教育。学生家长在“梦之声”平台上看到儿子写给自己的信时,感动万分,并对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给予了赞扬和肯定。
  3.榜样的力量,心中有爱,梦想花开
  “青春故事”是校园精彩故事会。在这里主要通过讲述学生身边的故事,身边的人物,充分发挥学生朋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和示范引领作用,让大学生在这里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个体,积极地学习他们,向上向善,健康成长。“心灵夜话”是文火熬制的大学生专属鸡汤。该版块主要通过牢牢抓住大学生睡前依赖手机刷消息的媒介使用习惯,以夜间音频的形式,用原创心灵美文与大学生进行对话,帮助他们调适心理,答疑解惑。“梦之声”还开设了“青春故事”专栏,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成长成才。《行走的课堂》《你好,班助!》《藏族学生寒假返乡开“普法课堂”》《“爱心发屋”暖人心》《光影青春 筑梦未来》等原创作品讲述了身边同学在学习生活和实践锻炼中的善举,很好地发挥了学生朋辈引领与示范作用,在一个个温暖的故事里,越来越多的学生被身边的榜样激励和感召着,积极的心理品质也在一次次的触动中生根发芽。团队学生负责人窦江南被表彰为“淮安市好青年”、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余孝武等同学自发行动起来开展“普法进乡村,法治万里行”,助力乡村振兴;巴桑吉宗等100余名藏族同学假期返乡深入牧区开设“青藏高原上的普法课堂”,用专业所学反哺家乡。

nlc202209261435



  4.“梦之声”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主体化
  在网络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这会让他们从心里产生排斥感。因此,“梦之声”工作室面向在校生和毕业生吸纳力量,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工作室的运行,真正让学生成为“网络特色心理健康课”的坚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治与自律作用,这样不仅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可度,又可以增进青年大学生的获得感,还可以壮大工作室的力量,很好地培育他们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从“梦之声”工作室成立以来,从工作的宣传语“让每一种声音值得被听见”、治愈的猫形logo以及微信公众号上推出的每一期原创作品,都是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制作完成的,他们不仅仅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和传播者,很好地影响、教育和带动更多身边同学参与进来,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积极向上、阳光成长。《行走的课堂》《光影青春 逐梦未来》《你好,班助!》《宪法护航,青春向阳》《写给大一的你:向阳而生,梦想花开》《爱,便不会遗忘》……在2021年度江K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评选出的新媒体创意作品大赛中,“梦之声”网络工作室参赛的诸多作品获奖。2022年,工作室学生团队创作的《藏族学生寒假返乡开“普法课堂”》《“爱心发屋”暖人心》等网络文化作品更是在《中国青年报》、江苏省电视台、北京卫视、淮安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平台上广泛宣传报道。这些都让学生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他们沉醉其中,发挥个人所长,在梦想花开的路上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梦之声”既是学生表达情感诉求,寻求解决成长路上困惑答案的声音场,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良好沟通的发声平台。在这里,有着绵延不绝的青春话题,师生在交流和思辨中汲取积极向上、努力奋发的不绝动力,让更多的学生看见光、看见爱、看到更好的自己,真正成长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亲善友爱”的新时代“网络原住民”。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991。)
  【参 考 文 献】
  [1]彭凯平,刘钰,曹春梅,等.(2011).虚拟社会心理学:现实.探索及意义.心理科学进展,19(7).933-943.
  [2]许燕,伍麟,孙时进,等.(2020).公共突发事件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笔会).苏州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8(2).1-31.
  (责任编辑:姜秀靓)

nlc2022092614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025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