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郑世珍 梁宸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学效率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的就业难题,也能避免人才短缺的问题,从而使更多的人有较好的就业选择。基于此,本文以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以及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扩招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质量评价
  为了社会经济结构能够顺利转型升级,解决人们的就业困难,我国在2019年提出了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成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安定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在某一层面上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等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困难。对此,高职院校自身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和发展理念,并且还要充分了解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同时找出高职扩招背景下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地解决措施和改革路径,从而确保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1.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由于时间过于仓促,并未及时了解社会生源的实际情况便开始了扩招,以至于非传统生源的学习习惯、认知特点、知识基础、年龄、职业背景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这些与传统毕业生存在了较大的差异[ 1 ]。再加上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生源的融入,不仅打破了以往高职院校的高教生态,使得高职院校不知如何下手,只有按照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来打造社会未来的技术型人才,不利于社会生源的学习。
  2.社会生源分散性较强
  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的社会生源所采取的培养方式与在校生的全日制培B标准一致。但社会生源的结构等各个方面比较分散,而线下集中教学的难度也比较高。比如上班人员一般只有周末才能像在校生一样进行集体学习,农民也只有农闲时节才能进行学习,另外一些具有服务性质的生源时间更加不稳定。多元化的社会生源结构单单在时间这项上便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3.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社会生源的学习
  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类似于企业的“流水线式”,即招生、培养、就业这三部分内容。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目前高职院校的传统生源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依旧是以班级学习为主要,实训锻炼为次要,同时存在重理论知识,轻技能实训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学生在就业后无法较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主要原因。其次,目前社会所设有的岗位对于实践技能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岗位需求,也不适合高职院校扩招生源,更不利于职业教育扩招的进一步发展。
  4.缺乏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扩招下的生源类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待就业、企业在职、农民工、退役军人。事实上这四种生源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次的划分,但由于当前高职院校并未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不仅无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高职院校应当先深入了解各个群体的入学要求、教育背景以及教学目标,之后再对其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来丰富教育视野,完善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提高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1.充分了解不同生源的特征,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所招收的对象基本上是待就业、农民、退伍军人以及企业职工等等,而这些生源的教育背景和就业经历等十分复杂、繁琐,无法采取一样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 2 ]。比如农民工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各不相同,甚至还有一些人群已经成家立业,具有一定的经济负担;待就业、下岗职工大多是40岁左右的女性或者50岁左右的男性,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虽然家庭负担相对于较小,但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已经固定化,而且思想观念等方面也不像年轻人一般容易接受;退伍军人年龄在25岁左右的男性,学习能力以及目标、诉求等方面比较强烈,经济负担与专业技能比较小。由此可以看出,以往的人才培养方式根本不适合当前的社会生源,高职院校必须清楚地了解社会生源与传统生源之间的差异性,并结合各个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情况、社会生源的专业、就业、职业发展背景以及定位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课程体系、弹性学制以及教校模式等方面也需要加以优化和完善,以此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结合扩招生源的特征,制定教学的侧重点,有效掌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以及覆盖范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其次,长学制以及弹性学制,巧妙运用线上和线下,双休、晚上以及日常时间,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全日制”教学模式,并且实施半工半读等分阶段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能够尽快完成学历教育。最后,了解扩招生的居住地点,采取送教入企等方式,把部分教学内容移入到实践中,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丰富理论知识,也能让学生较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
  2.综合扩招生的特征,统一系统性和灵活性
  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都是针对传统生源所设计的,但这些教材并不适合已经工作多年且教育背景比较弱的扩招生。对此,高职院校要结合扩招生的特征,编写多样化的新型教材。比如教学内容的设计最好由浅到深,但也需要重视实践操作方面的知识结构体系。首先,不管是什么形态的教材,其重点都要放在需求上,同时也需要符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1+X”证书的基本要求,这样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时也就可以直接取得相关技术技能证书,从而更好地就业和发展。其次,吸取现代化的教学技术,适当借鉴比较好的科技成果,教师自身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确保教材能够符合岗位的实际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最后,将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比例分类。比如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实践经验却十分丰富的学生,则可以适当加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反之则加强实践内容的操作和认知,总而言之就是要两面兼顾,及时调整。

nlc202209261517



  3.结合扩招生的个体差异,建立科学合理的心理疏导
  扩招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不同于传统生源,他们重新回归到校园需要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同时一部分扩招生自身的文化基础并不高,知识结构体系等方面也存在老化等问题,再加上年龄的增长,曾经的工作环境和经验来到学校后全部回到原点。上述种种都会对扩招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为了能够让扩招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和节奏,一方面需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以及适应能力,而另外一方面则需要高职院校给扩招生安排相应的心理疏导服务,以此来帮助扩招生缓解心理困难。首先,加强社会生源的主体意识,并建立有效的表达渠道,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团队活动中表达自身的想法,同时学校也需要进行心理知识讲座,为学生设置专门的救助保障等,最好能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室,以此来提高社会生源的校园参与意识,从精神、身体、经济三个方面提供保障,减轻他们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其次,提高社会生源的思想政治教育[ 3 ]。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也格外重要。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融入e极向上的心态,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最好能够有预见性地消除学生隐藏的心理问题,确保社会生源的心理健康。最后,突出辅导员、各科教师以及班主任的价值和作用。借助培训、辅导、引导等方式,加强教师育人的理念、方式方法,并设置相关的奖惩制度,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疏导他们,让学生能够尽情地享受校园生活,快乐地学习知识。
  4.制定“学分银行”制度
  高职院校既然实施了扩招方案,那么则需要为社会生源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模式和方式。比如建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学习成果转换制度,即扩招生原本的学习成果可以以积累的方式兑换成学分,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是中高级技工技师相关职业的资格证书和在职培训中取得的证书都可以根据相应的学分兑换方式转变成学分,以此来帮助扩招生内化知识[ 4 ]。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馈自身已经具备的技能证书,并鼓励学生将其兑换成学分;其次,通过不同的比赛和技能大赛,给予学生一定的学分,以此来代替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最后,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和管理平台。如今处于信息时代,在教学中若是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加强教学的效率和管理质量,也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要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此,建立多样化的人才质量保障制定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必须要选择的一条路径,也是优化高职院校的有效方式。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编号:2021B139。)
  【参 考 文 献】
  [1]黄家军,黄玉芳,刘玢玢,明莉,杨光龙.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06):95-97.
  [2]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与实现路径――百万扩招背景下[J].江苏商论,2021(02):135-138.
  [3]刘孙渊,吴秋迪.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差异性定位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06):49-53.
  [4]付蕾.百万扩招背景下商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探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20,8(5):5.
  (责任编辑:姜秀靓)

nlc2022092615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025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