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SWOT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罗伟 章蜜 冯艳 叶芳 菲许仕

  摘要:运用SWOT分析法,对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进行分析。指出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健全组织结构是优势所在;自然景点相对分散,自然教育场所相对单一,品牌课程仍待开发,专业人才力量薄弱是其劣势;提出了挖掘特色资源、优化场所路径、开发特色课程和加强队伍建设的策略,以期为保护区自然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271.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4-3020(2022)04-0078-04
  The SWOT Analysis of Nature Education in Jiangxi Lu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Luo WeiZhang MiFeng YanYe FangfeiXu Shi
  (JiangxiLu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Jiujiang332900)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natural education in Jiangxi Lu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by using SWOT analysismetho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sources of biological species are abundant,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are numerous, th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re obvious, and the sou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s the advantage; the natural scenic spots are relatively scattered, the natural education places are relatively simple, the brand courses are still to be developed, and the weak professional talents are its disadvantages; Strategies for mining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optimizing site paths,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courses and strengthening team building are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in protected areas.
  Key words:Lushan; Natural education; SWOT analysis.
  S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观光旅游、森林康养、休闲游憩和自然科普等方面的意愿越来越迫切[1]。自然保护区具备天然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场所[2]。2019年11月,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庐山保护区”)被授予全国第二批自然教育学校 (基地),2021年2月又被授予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称号,在此背景下以庐山保护区为对象,运用SWOT分析法对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自然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1区域概况
  庐山保护区北靠长江,南依鄱阳湖,地跨庐山市、濂溪区和柴桑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1′~116°07′,北纬29°30′~29°41′,总面积20 120 hm2。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5.2%,植被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长江中下游大平原上野生生物的汇集地、极为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和“生态交汇岛”[3]。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举办自然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
  庐山保护区成立于1981年,保护区管理机构高度重视自然科普和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册、开展科普讲座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和生态保护等相关知识、理念,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和游客的自然保护意识。近年来,随着自然教育的兴起,庐山保护区基于本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多年的自然生态科普宣传经验,积极与第三方研学机构合作,开展了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了“自然生态课堂”“生态文化进校园”“科学庐山”等品牌活动,充分发挥了自身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实体教育功能,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然教育的发展。
  2庐山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就是将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并加以系统分析[4],得出决策性结论。
  2.1优势(S)分析
  2.1.1动植物资源丰富
  庐山保护区分布有野生高等植物2 475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58科1 834种,蕨类植物39科86属294种,苔藓植物67科159属336种。野生陆生脊椎动物334种,其中哺乳动物7目17科40种,鸟类227种,两栖动物2目8科24种,爬行动物3目9科43种[5]。同时庐山生物区系特有现象也很突出,种子植物中中国特有属有22个属,中国特有种有716种,江西特有种有24种,庐山特有种有6种;陆生脊椎动物中国特有种有31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培训资源调查技能、了解生物多样性和掌握生物学知识等自然教育活动提供原始资料。

nlc202209301004



  2.1.2自然人文景观众多
  “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生动描绘了庐山如诗如画的立体山水景观,能为自然教育活动提供绝佳的视觉体验。此外,庐山被誉为“人文圣山”,其文化底蕴深厚。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庐山也是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山水诗的策源地、理学发源振兴地、山水画和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区内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为打造自然导赏、互动体验等自然教育提供支撑。
  2.1.3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庐山保护区地处九江南郊,402省道贯穿南北,另有105、532国道环绕,同时毗邻昌九高速、京九铁路及庐山机场,交通条件便利。此外还与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三叠泉国家森林公园、庐山山南国家森林公园和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字号自然保护地重叠。庐山每年接待近千万的游客,还是多达20余所的高等院校的实习基地,又毗邻上百万人口的九江城区,其受众面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和庞大的受众群体,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发展潜力巨大。
  2.1.4具备健全组织结构
  庐山保护区是江西省最早建立的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是江西省林业局下属的正处级事业单位。保护区成立41年来,管理机构内部设置日臻完善,现有人员73人,其中管理人员45人,专业技术人员28人。多年来,保护区工作人员长期从事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和科研监测工作,专业知识功底深厚,只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即能够担任自然教育工作,为自然教育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充实的人才保障。
  2.2劣势(W)分析
  2.2.1自然景点相对分散
  庐山保护区虽然分布着较多的自然景点,但分布太分散,且旅游观光线路由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或当地旅游公司管理运营,保护区自行组织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可达性较差。比如三叠泉、石门涧、秀峰等是探秘峡谷、瀑布的景点,但分别位于庐山东部和西部,现阶段缺乏必要的串联旅游通道。
  2.2.2自然教育场所相对单一
  自然教育场所是以观察、体验、教育为主要目的,结合一定的设施,供体验者了解和学习[6-7]。庐山保护区虽具备众多可营造开展自然教育的场所,但受管理理念、工作经费等影响,目前仅建成少量植物科普展厅、观鸟路径、蝴蝶标本馆,初步完善了展厅、生态小径、宣传牌、二维码标识牌等科普宣教设施,但类型相对单一,缺乏以课程为支撑的闭环自然体验路线及设施等。
  2.2.3品牌课程仍待开发
  自然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以自然为师的新型教育形式,系统完善自然教育课程是保证自然教育效果的关键[8]。近年来,虽然出版了《江西省庐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考察与研究》《庐山古树》《庐山鸟类》《庐山大型真菌图鉴》《庐山珍稀植物》和《庐山蝶类志》等专著书籍,但缺乏针对性提炼总结,未能形成适宜自然教育的品牌课程。
  2.2.4专业人才力量薄弱
  自然解说员、志愿者和专家团队是开展自然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6]。截至2021年12月底,庐山保护区的自然教育工作主要由科研宣教科及下属各保护管理站承担,工作人员都有其他主要工作职责,只是兼职承担自然教育任务,且仅有7人接受了自然教育W络培训,尚未有人员获得自然解说员证书。
  2.3机遇(O)分析
  2.3.1自然教育兴起
  目前,许多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等开始关注自然教育,探索自然教育[9]。一大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均在探索自然生态资源的新价值,积极服务于自然教育活动。而自然保护区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够发挥保护作用,而且还是面向社会公众宣传教育的理想场所。
  2.3.2相关政策支持
  2019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门印发文件,要求相关部门提高对自然教育工作的认识,加强对自然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并指导自然保护地建立面向公众开放的自然教育区域,做好自然教育统筹规划,提升自然教育服务能力,在保护前提下,加强自然保护地基础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体系,为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4挑战(T)分析
  2.4.1制度尚未成熟
  自然教育行业在国内正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各项制度尚未完善,与自然教育相配套的监管体系也尚未建立,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10]。在旅游、教育和研学等行业纷纷涌入后,各地涌现了一批面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自然教育活动机构,但从业机构相对复杂,相关体制和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2.4.2行业竞争加剧
  庐山保护区周边现有开展自然教育的场所还有九江森林博物馆、庐山世界地质公园、鄱阳湖保护区和桃红岭保护区等。其中九江森林博物馆被授予首批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江西省第二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开展“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探秘”地学研学路线被命名为全国14条精品研学路线之一;鄱阳湖保护区开展了“开学第一课”、自然教育进校园等活动;桃红岭保护区依托梅花鹿特色资源,开展“踏秋桃红岭 寻踪梅花鹿”等自然教育活动。虽然可供借鉴学习,但也使得发展空间受到一定挤压,受众群体数量和特色课程开发都面临着更大压力。
  3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对策
  随着自然教育的兴起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保护区在探索自然生态资源新价值、服务自然教育活动方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制度尚未成熟、行业竞争较大等诸多挑战。根据SWOT分析,明确要重点发挥优势,积极利用机会,努力克服弱点,积极规避威胁,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建议。
  3.1挖掘特色资源
  全面梳理适合开展科普宣传、自然体验、休闲娱乐和互动交流的特色资源,对适宜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地点予以重点打造,同时可依托江西庐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12处野外设施、10个大小样地及气象、水文、生态、动植物等科研监测等设备设施开展科研监测为主题的自然教育活动。

nlc202209301004



  3.2优化场所路径
  应组织专家团队对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场所路径,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和科学规划,以充分利用保护区科普宣教天然博物馆功能,结合区内野生动植物、自然景观分布特点,积极优化植物科普径、动物科普径、工作体验径、探秘自然径等,不断推动保护区生态体验、自然观察、休闲游憩的统一化建设。
  3.3开发特色课程
  加大同专业自然教育机构、高等院校、中小学等交流合作,充分借鉴其经验成果,积极开发观察型、体验型、自然游戏型等多种具有庐山特色的品牌课程,引导大中小学生、广大群众及来山游客参与到生态文化宣扬和生态环境保护中来,营造全社会重视和参与自然保护的浓厚氛围,为打造庐山自然教育品牌打好基础。
  3.4加强队伍建设
  要加大对保护区现有人才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打造一只具备自然教育专业资格的人才队伍。同时还要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完善专职科普人员、社区群众、新闻媒体及志愿者组成的多元化科普宣传队伍,将自然教育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为庐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4结语
  庐山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具备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和健全组织结构的优势;也存在自然景点较为分散,自然教育场所相对单一,品牌课程仍待开发和专业人才力量薄弱的劣势;同时面临自然教育兴起、相关政策支持的机遇及制度尚未成熟、行业竞争加剧的外部挑战,但发展潜力十足。下一步,庐山保护区应在做好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的同时,紧紧围绕自然教育,充分发挥好丰富自然资源的特色优势,重点在挖掘特色资源、优化场所路健⒖发特色课程和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发力,努力将庐山保护区打造成引领和示范行业发展的自然教育特色样板。
  参考文献
  [1]柴源,魏丹,丁晓纲,陈秋菊,苏玉贞.基于自然教育的广东乡村自然资源调查研究[J].林业与环境科学,2021,37(2):99-104.
  [2]温志滔.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探析--以广东罗浮山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19(25):91-93.
  [3]何万存.庐山之旅[J].中国林业,2013(8):52-55.
  [4]谭振芳.森林公园开展自然教育SWOT分析[J].南方农业,2018(26):129-130.
  [5]刘信中,王琅.江西省庐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考察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6]中国林学会.森林类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导则T/CSF 010-2019[S].北京:中国林学会,2019.
  [7]黄松,余永富,余德会,等.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劣势及对策[J]. 农技服务,2020,37(11):126-128,131.
  [8]赵迎春,刘萍,王如平等.关于自然教育若干问题的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19(24):310-311,314.
  [9]李彬庆,张志国.推进自然教育 共筑生态文明[J].绿色中国,2020(23):66-69.
  [10]冯科,谢汉宾.陕西长青开展自然教育SWOT分析[J].林业建设,2018(2):78.
  (责任编辑:唐岚)

nlc202209301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0548.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