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效果提升路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乌军锋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的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建设的作用毋庸置疑。高职院校在社会培训上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培训机制、培训资源、师资队伍和培训方式上依旧存在着不足之处。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是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短板,社会培训的完善是高等职业教育打破僵局继续发展与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明确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意义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社会培训的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促使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效果提升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培训效果,路径分析
引言
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培养适合经济发展变化的综合型、技能型人才成为当下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对此,高职院校应该更加积极主动的推动社会培训,这既是促进学生增长技能水平、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手段,又是解决企业人才短缺、促进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关键举措。但在目前的社会培训实践中,高职院校社会培训的效果并不显著。本文通过分析、研究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存在的问题,发现在培训机制、培训资源等方面仍存在改进的空间,据此,提出促进社会培训效果提升的有效建议。
一、高职院校社会培训的意义
社会培训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方面,对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信息时代的到来,使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实践属性的社会培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如今,社会培训在高职院校得到普遍开展,其培训内容包含塑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公民法制观念等内容[1]。社会培训工作的进行,在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在教育体系方面,社会培训作为教学体系的一种,培训工作的开展可以促进教学体系的完善,推动教育和职业培养相结合;在人才培育方面,社会培训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职院校完成人才培育目标;在经济发展方面,社会培训在促进经济由高速度发展向又快又好方向发展上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力量之源,有利于高职院校为国家经济复兴做贡献,促进其服务社会职能的履行。
二、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培训机制不完善
高等职业院校培育人才的主要目的是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输送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模式的开展与应用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实践经验或理论的指导,缺少科学性和计划性[2]。这使得社会培训在实际落实中得到的政策法规指导少,面对一些突发情况时没法采用合法恰当的方式解决,社会培训的发展受到阻碍。在制度管理上,部分院校缺失社会培训监督、评价、激励制度,教职工参与培训工作的主动性得不到激发,盲目僵化的进行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工作难成体系,成效较低。在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中,院校和社会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关系紧密、时效性高的纽带,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出来的人才达不到企业要求,甚至偏离了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方向,这究其根本,是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机制的不合理不健全导致的。
2.社会培训资源单一,社会认知存在偏差
社会培养模式,顾名思义是学校课堂理论学习之外的,以实践性以及学生动手能力、实操能力为导向的一种学生能力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3]。但在社会培训工作初步开展的今天,部分高职院校却把培训场所集中在校园内,把校内资源当做培训所能利用的唯一资源。他们忽略了校园场地狭窄、知识储备有限以及校内资源与企业信息存在一定脱节的情况,把学校作为独立承担社会培训的场所,造成了社会培训资源单一的问题。在社会认知方面,现阶段社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仍然存在偏见,社会承认度不高,大部分企业和人才需求市场依然将高等职业院校排除在外,即使相关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培训已经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仍然无法改变社会认知的差异性。
3.社会培训方式僵化
在应试教育和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实践性强的社会培训课程。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要求学生既要具有专业的职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的能力,但是部分院校却忽视了对后者的塑造。教师在脱离社会实际的基础上开展社会培训,不仅没有将教学方式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还忽略了企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造成了培训方式的僵化,缺乏创新性。
三、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效果提升路径
1.完善社会培训机制
完善社会培训机制是提升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效果的基础和前提,这需要高职院校和政府形成合力。首先,政府部门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政府要在掌握社会经济转型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的基础上建立指导社会培训的部门,颁布详细的法律法规,使高校在开展社会培训工作时有法可依,保证培训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为社会培训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秩序环境。其次,高职院校要完善培训效果监督制度、评价制度和与之相关的激励制度,这有利于提升社会培训效果。培训前要做好现状评估;培训中要对学员进行调查,关注他们的热情态度,而不是考勤,另外采取分阶段的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实习,可以强化记忆和提高自我训练的能力。培训后全面展开培训效果的监督与评估。同时将激励制度与之结合起来,在培训前鼓励学生树立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培训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促进技能知识的掌握;在培训后,对表现优异、技能扎实的学生奖励,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培训。
2.深化校企合作
将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到社会培训过程中,使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能力得到增强[4]。这是整合社会培训资源的手段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将校内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起来,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社会培训计划,并且将学生放在企业中进行实习锻炼,通过这样的举措,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使学生综合技能得到发展。其次企业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培训中,既可以为学校的社会培训工作提供资金支持,也可以派优秀的企业代表到学校中去教授学生,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挖掘适合本企业的技能人才,满足企业人才需要,同时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最后校企共同建设培训场所,此举不仅可以使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工作影响力增强,促进其履行社会服务职能,而且可以带动周围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3.构建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与现在的教学实践不匹配,在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中更是要构建多元化的培训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培训效果。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对培训方式进行创造性的构建,可以通过小组互动学习、线上培训等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社会培训的兴趣,通过线上教学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师生之间也可以更好的交流,促进师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培训实践中。其次,高职院校社会培训的主要对象多为企业员工,不同企业员工之间存在较大差别,更需要培训教师能够积极与其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其学习需求与想法,营造良好的课堂培训教育氛围,提升培训效率。
结语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是为市场经济和企业培养对口人才的不竭力量之源。一定要重视社会培训在促进人才成长方面的关键作用,选择有成效的方法路径,解决社会培训在培训机制、资源、方式和师资上的难题,推动社会培训效果提升。以此,促进毕业生技能水平的增长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使高职院校在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富强服务的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基于装备制造业企业职工培训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21JZ008。
参考文献:
[1]李淑. 高职院校承担社会培训的现状分析与质量提升策略[J].中国培训, 2020, (04): 77-78.
[2]夏军. 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山西青年, 2021, (16): 161-162.
[3]王S萍. 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 22(22): 210-211.
[4]吴铜霞. 高职院校社会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3(11): 23-24.
(作者简介:乌军锋,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培训,纺织工程)
(责任编辑:李雪威)
nlc2022101218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0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