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农村母亲参与家校合作教育现状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郝萍瑞
摘要:彝族农村越来越多的男性选择外出打工,孩子的教育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母亲身上。农村彝族母亲在家校合作中的参与情况如何,关系到家长与学校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发展。通过对云南省彝族农村地区256位彝族母亲家校合作中教育参与现状的调查,发现:彝族母亲教育参与话语权缺失,教育参与主观能动性不够,教育参与能力有待提高。为此,需要转变女性处于弱者地位的彝族传统性别观,树立彝族母亲教育参与的自主意识;学校通过家访、线上培训和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彝族母亲的教育参与能力。
关键词:家校合作;彝族母亲;教育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8-0010-04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家校合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家先后颁发的《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先后提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学校管理的要求。202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在孕期和未成年人进入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校等重要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由此可见,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父母在教育中的参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家校合作、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家校合作指教育者和家长共同承学生成长的责任。家校合作有两方面的内涵:首先,家长获取全面的学生信息,与学校进行沟通,参与学校的辅助教学和管理活动,建立有利于与学校教育进行合作的家庭教育。其次,教师获取全面的学生信息,与家庭进行即时沟通,指导家庭教育,建立有利于与家庭教育合作的学校教育[1]。在少数民族地区,在彝族农村地区,学校层面也开始注重家校的合作,增进与家长的联系。彝族农村大多在高寒山区,自然环境恶劣,越来越多的男性选择外出打工,家庭中承担孩子教育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母亲身上。这些母亲作为学校家校合作的主要对象,在家校合作中如何参与,关系到家长与学校关系的构建,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因此,彝族母亲家校合作中的教育参与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和试调查,将云南省彝族地区作为主要研究范围,采用随机抽样,集中在农村乡镇片区随机抽取家庭中彝族母亲发放问卷。在调查中发放问卷260份,收回258份,有2份无效,问卷有效率为99%。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亲笔填写,但对于彝族村落中的一些母亲,文化程度为文盲或书写有困难的,由调研人员逐题询问并代其填写。在随机抽取的256位彝族母亲中,文盲22人,占总人数的8.6%,小学80人,占总人数的31.25%,初中84人,占总人数的32.81%,高中20人,占总人数的7.81%,大专26人,占总人数的10.15%,本科24人,占总人数的9.38%,研究生无。整体来看,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占总人数的72.66%。本调查使用的调查工具是《家校合作中彝族母亲的教育参与现状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参与频率与时间、参与度、参与意识、参与动机、参与内容五个方面[2]。
二、调查结果
(一)彝族母亲教育参与频率与时间
1.彝族母亲教育参与频率
教师与家长间交流时间与频率是家校合作基本状况的反映,交流次数频繁说明家校合作的进展情况较好,交往次数较少,时间短说明家校合作的进展情况不理想。
彝族母亲教育参与频率较低。从表1中可以看出,彝族母亲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一个学期集中在1到2次之间,双方交流1次的比值最大。另外,有14.06%的彝族母亲和教师交流的次数为0,仅有8.59%在3次以上。由此表明,彝族母亲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整体人数少,即使有交流,次数也少,频率较低。
2.彝族母亲教育参与时间
每次交流的时间在10分钟以内,没有30分钟以上的,20―30分钟的交流也仅占3.13%。这表明,彝族母亲与教师每次的交流时间很短,大部分不超过10分钟。在访谈中,很多彝族母亲都说,除非孩子有特殊情况,一般老师也没有时间和家长交流。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彝族母亲在家校合作中的教育参与不够,参与次数少,参与时间有限,不利于家校合作的良好发展。
(二)彝族母亲教育参与度
彝族母亲教育参与度低。由表3和表4可见,从未向学校提供过义务服务的彝族母亲有67.97%,偶尔提供的有26.17%,经常提供的仅占5.86%。而在“学校是否采纳过您对学校的建议”的题目中,有88.67%的彝族母亲表示学校从未采纳过她们的建议,偶尔采纳的占到11.33%,没有彝族母亲表示学校经常采纳她们的建议。由此可见,无论是彝族母亲参与学校的义务服务还是学校对彝族母亲建议的采纳率都很低。这样的情况反映出在彝族地区,学校的管理还局限于内部人员的管理,没有充分利用彝族母亲这一家长角色的人力资源,彝族母亲教育参与程度不高。
(三)彝族母亲教育参与意识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彝族母亲教育参与意识低,主动性不够。从表5和表6可见,有55.86%的彝族母亲从来不主动与教师交流,有78.91%的彝族母亲很少会有向教师表达自己看法、意愿的机会。由此可见,在家校合作中彝族母亲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通常是单向的。在“在您与学校进行交流时,您与学校的关系”一题中,64.3%的彝族母亲认为“学校主导地位,家长从属地位”,说明在大多数彝族母亲心里,学校高高在上,将自己摆在从属地位,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安排,被动地参与到家校的合作中。
(四)彝族母亲教育参与动机
nlc202210141516
彝族母亲的教育参与动机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从表7可以看出,有56.64%的彝族母亲认为与教师进行交流合作的最根本目的是促进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在绝大多数的彝族母亲眼里,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是摆在第一位。29.68%的彝族母亲认为与教师进行交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和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品行。因为彝族是一个注重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因此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对品行要求是非常看重的。
(五)彝族母亲教育参与内容
彝族母亲的教育参与内容集中在与自己孩子有关的活动上。从表8可见,39.45%的彝族母亲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基本情况,所占比值最高,其次,32.42%的彝族母亲了解学校的教育工作。其余有5.86%的彝族母亲参与家校合作的内容是学习教育知识与方法,14.84%的彝族母亲对学校教育提出教学或管理意见,参加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彝族母亲仅占1.95%。由此可见,彝族母亲参与家校合作的内容集中在了解学校的教育工作,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基本情况,基本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其中有5.47%的彝族母亲回答没参加过家校合作。从表9看出,62.89%的彝族母亲选择能增进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基本情况的活动,所占比重也是最大的。其余21.88%的彝族母亲选择能学习教育知识与方法,12.5%的彝族母亲选择能增进对学校的教育工作的了解,2.73%的彝族母亲选择能为学校教育提出教学或管理意见的活动。
从整体来看,在家校合作中,彝族母亲的教育参与情况是:第一,从参与频率与时间来看,频率低,时间有限。第二,从教育参与度来看,参与程度低。第三,从教育参与意识来看,参与意识低,主动性不够。第四,从教育参与动机来看,参与动机是为了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第五,从教育参与的内容看,参与内容集中在与自己孩子有关的活动上。
三、结果分析
(一)彝族母亲教育参与话语权的缺失
学校对彝族母亲建议的采纳上及彝族母亲的义务服务上存在缺失。在家校合作中彝族母亲的参与层面极浅,基本不涉及W校内部事务的参与和评价,对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更是无权过问。在调查中发现,88.67%的彝族母亲没有被学校采纳意见,69%的彝族母亲也没有向学校提供过义务服务。现行的家校合作,过多地强调关注学生个人发展方向,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未对彝族母亲这一家长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虽然老师喜欢彝族母亲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当中,赞同彝族母亲参与子女的教育,但是对于彝族母亲的参与水平,甚至管理能力都持有怀疑的态度,不喜欢彝族母亲在家校合作中扮演倡导者甚至决策者的角色。因此,彝族母亲在学校教育中的话语权缺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彝族母亲教育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不够
在家校合作中,彝族母亲主动与教师交流的人数少,从不与教师交流的占55.86%,有78.91%的彝族母亲很少会有向教师表达自己看法、意愿的机会。在家校合作中,信息以学校为源头单向流向家庭,彝族母亲主观能动性不够。这样,学校与彝族母亲这一家长角色的交流,以灌输代替了交流,以传达代替了沟通。在调查中了解到,即使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也是以班主任向家长通报学生的成绩为主。在这些基础上,教师向彝族母亲传达信息,并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而真正能够和教师双向交流的,一般是家长会结束后单独留下来与教师交谈的很少一部分家长。
在家校合作中,彝族母亲主动与教师交流的时间短,有80.85%的彝族母亲与教师的交流在10分钟以内。根据调查发现,彝族母亲往往在送孩子或接孩子回家时才会和教师有交流。但彝族地区大多数处于山区,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较远,甚至很多是崎岖的山路,来回一趟得两个小时,因此很多情况下,彝族母亲并不是每天都会接送孩子上下学。大多数孩子与同学在上下学时结伴而行,一起回家或上学。彝族母亲与教师之间可能很长时间才会见一面,因此根本没有交流的机会。即使有时见面,也因赶路等而缩短交流的时间。
(三)教育参与能力有待提高
受彝族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教师有高人一筹的感觉。调查结果显示,彝族母亲有8.6%为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1.25%,在教师的眼里,这些家长知识储备不够,不懂得学校教育,不知道教育教学规律,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没有发言权,甚至一些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态度不好,过于强势,缺乏与家长的平等交流。同时,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往往从学校的需要、教师的需要角度考虑,在活动的时间、地点的选择上,也是考虑学校、教师的方便。而家长――彝族母亲参与家校活动,仅仅是被邀请的对象,没有事先的准备,更多是充当忠实的听众。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彝族母亲自认为自己不懂如何管孩子,对教育好孩子感觉力不从心,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把教育好孩子的期望寄托在教师身上。
四、建议
(一)树立彝族母亲的自主意识
在彝族传统性别观中,在家庭中做决策的是父亲。因此虽然日常孩子的抚育母亲付出很多,但一旦走出家门,彝族母亲主观上认为能主持大局的依然是男性,孩子教育问题中的大事情得由孩子父亲来处理。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不论彝族母亲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彝族母亲恰恰对自身进行了否定,将自己摆在了一个弱者的地位。另外,在彝族家庭中,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同辈群体对教育的认识往往影响自身是否参与学校教育。彝族母亲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孩子的养育问题交流比较多,她们主观上认为孩子的教育和自身关系不大,认为学校和教师在孩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基于以上彝族母亲对自身角色和学校与教师的认识,需要加强对彝族母亲观念的引导,需要从心理上淡化传统的性别观念,让彝族母亲从传统的观念中摆脱出来,树立女性的自主意识。同时,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讲以及家庭教育相关理念的解读, 让
彝族母亲在学校、 教师与自身的认识上,更新观念,让弱势阶层家长也要“自我赋权”,肯定自身是教育参与中的重要组成[3],懂得自身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主动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在家校合作中拥有话语权。
(二)提高彝族母亲的教育参与能力
在传统彝族家庭中,彝族母亲的文化层次较低,在教育参与中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学校方面应加强家长培训。在培训中,充分考虑彝族母亲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孩子中的需求,开展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培训,为其输送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彝族母亲教育参与的信心,提升彝族母亲的教育参与能力。第一,根据彝族山区往返不便的情况,学校可采用家访形式,走进每一个家庭,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反馈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同时就家庭关注的话题与彝族母亲开展对话,明确在家庭教育中如何与学校教育相配合,如何促进孩子的发展。第二,利用网络媒体,通过微信群、腾讯会议、钉钉群等开展线上培训,让彝族母亲了解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认识到自身是学校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共存者,营造一种积极、宽松的校园氛围,鼓励彝族母亲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第三,通过家长会、家长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答疑,帮助彝族母亲了解孩子,关注孩子,丰富其知识与技能,助推彝族母亲的成长,助力孩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杰夫・惠迪.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马忠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
[2]姜超.中学家校合作的问题透视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姚岩.家长教育参与的阶层差异[J].中国教育学刊,2019(4).
作者简介:郝萍瑞(1978―),女,汉族,山西晋中人,楚雄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nlc2022101415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1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