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专业课隐性逃课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葛晓梅 陈艳萍 冯晴华 江青菁 翟梦娇 李佳珂 李爽

  摘 要:为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专业课隐性逃课行为,设计大学生专业课隐性逃课行为调查问卷,选取河南省部分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学生因素直接正向影响隐性逃课行为;教师通过学生因素间接影响隐性逃课行为;学校因素对隐性逃课行为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学校和教师因素对学生因素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学校因素的影响效应大于教师因素的影响效应。
  关键词:隐性逃课;专业课;结构方程;路径分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9-0055-05
  Abstrac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reduce the recessive truancy behavior in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questionnaire of recessive truancy behavior in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urses was designed. Some college students from Henan Province were selected to conduct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with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 factors have direct and positive impact on the recessive truancy behavior. The teacher factors have an indirect impact on the recessive truancy behavior through the student factors. The university factors have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impact on the recessive truancy behavior and the indirect impact is greater than the direct impact. The university and teacher factors have direct positive impact on student factors and the impact of university factor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eacher factors.
  Keywords: recessive truancy; professional courses; structural equation; path analysis; influencing factors
  专业课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很多高校专业课的教学现状不太乐观,存在着隐性逃课现象,使得目前高校课堂专业课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专业课隐性逃课行为尤为重要。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到教室上课,虽然身体坐在教室,但是思维完全没有在课堂上,如学习其他科目、学习与本科目有关但与本节课无关的内容、玩手机、睡觉、聊天、发呆及考虑其他事情等[1]。
  目前,有关隐性逃课的研究较多关注公共课或某一课程[2-4],对于专业课的研究较少,对于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研究视角多从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等分析[5-7],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8-11],多从宏观角度研究,没有从微观层面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且没有对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分析,缺少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针对高校专业课课堂W习中的隐性逃课行为,基于学生的视角,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各种影响因素对隐性逃课行为的影响,并找出关键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隐性逃课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一、模型构建
  (一)问卷编制
  查阅了相关文献,借鉴了国内外专家对于隐性逃课的定义,参考杜小丽[11]、王静涛[12]和杨宇霞[13]等人编制的问卷,结合专业课学习的特点,编制初始问卷,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信效度检验和访谈,修订初始问卷,对问卷进行两轮修正,最终形成正式问卷,见表1。问卷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受访者自身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学校和专业等;第二部分为大学生专业课隐性逃课行为调查量表,主要分为惰性隐性逃课行为和理性隐性逃课行为两个维度;其中,理性隐性逃课指学生有着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规划,当课堂教学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时,主要学习与本堂教学无关的其他知识,如自学其他课程、准备考证或考研等。惰性隐性逃课指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规划,而在课堂上做与课程学习无关的事情,如玩手机、睡觉和发呆等行为[10]。第三部分为大学生专业课隐性逃课行为影响因素量表,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维度,量表采用likter5级评分法。
  (二)模型研究假设
  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不仅受个体自身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影响,也受外界因素如教师、学校管理等影响。尤妙[10]指出教师因素和学生个人因素对理性隐性逃课和惰性隐性逃课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杜小丽[11]研究表明大学生隐性逃课原因来自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其中学校方面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合理、学习风气不好、课堂教学环境较差和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杨宇霞[13]出大学生无聊型隐性逃课行为和娱乐型隐性逃课行为都与课程设置、指导管理、教师素养及自身因素都有很大关系,学习型行为只与课程设置和指导管理有关。赵辉等[14]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方式和教学规范与态度对学生的主动性课堂学习投入和课堂学习收获影响较大。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素养、教学方法等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投入,进而影响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尹忠泽等[15]得出积极的学校氛围能促进学业自我概念对学习动机的作用,从而减少隐性逃课行为的发生。本文设定5个潜变量对应量表中的5个测量维度,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nlc202210241434



  H1:潜变量“自身因素”对潜变量“隐性逃课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潜变量“教师因素”对潜变量“隐性逃课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潜变量“学校因素”对潜变量“隐性逃课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潜变量“教师因素”对潜变量“自身因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5:潜变量“学校因素”对潜变量“自身因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6:潜变量“学校因素”对潜变量“教师因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构建大学生专业课中隐性逃课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数据收集
  调查选取九所河南高校,学生专业包括文史类、工科类、理科类、经管类及农业类共五大类。由于专业课主要在大二和大三年级开设,所以调查对象主要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采用问卷星在线调查,共回收问卷2 502份,删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2 077份,有效问卷率为83.01%。
  (二)信度与效度检验
  借助SPSS 22.0和AMOS 22.0进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各潜变量的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均在0.7以上,组合信度(CR) 值均在0.7以上,说明问卷信度较好,样本数据的可靠性较高。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隐性逃课行为总量表的KMO(Kaiser-Meyer-Olkin)为0.767,影响因素总量表的KMO为0.944,各潜变量对应分量表的KMO统计值均大于0.6,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验证因子分析,删除了各潜变量中因子载荷较低的题项,如潜变量BD中的X4,变量S中的Y12,潜变量T中的Y26,潜变量M中的Y31、Y33,最终结果见表2。除了惰性隐性逃课行为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VE)为0.372,其他潜变量的AVE都大于0.5。通常AVE的判别标准要高于0.5,Fornell等[16]认为高于0.36以上为可接受的门槛,因此,从整体上看,各潜变量均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和信度,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采用AVE值来检验模型的区别效度,对角线上的数据为AVE平方根,见表3,各潜变量的AVE平方根均高于其与其他变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模型变量间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三、模型结果分析
  (一)模型检验
  应用AMOS 22.0软件,通过模型适配度计算,检验结果见表4。除了不显著外,其余指标均符合要求,模型拟合程度良好,偏大的原因是样本量较大造成的[17]。
  (二)模型解释
  如表5所示,初始结构方程模型中“T→B”标准化路径系数值为0.064,临界比CR小于1.96标准值,显著性概率值P=0.144>0.05,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假设H2不成立,其余的5个假设均成立。将“T→B”路径删除,修正模型。与初始模型相比,修正后的结构模型拟合度指标x2/df由9.292降为9.265,其他指标均无变化,说明修正模型拟合良好,修正后的最优结构方程模型如图2所示,其路径系数见表6。
  根据以上结果,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如下。
  (1)学生自身对隐性逃课行为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其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规划,学习动力不足”“手机对我吸引力太大,不自觉想玩手机”“容易受其他同学影响,自控力差”3个测量变量的系数大于0.7,对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最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不足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不好,容易受其他同学影响,再加上智能手机功能的多样化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不自觉地进行隐性逃课。
  表5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
  (2)学校因素对隐性逃课行为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学校因素对学生自身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并通过学生因素间接影响逃课行为。其中“课堂规模过大,上课人数多”“课堂管理松散”2个测量变量的系数大于0.75,对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最大。由于师资短缺,很多高校采取合班上课,教室面积大,坐在教室后半部分的同学,看不清黑板和PPT上的内容,也听不清楚教师的授课内容,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课堂规模过大,会影响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度降低。教师忙于上课,无力维护课堂或者不愿意管理课堂,加上受身边同学影响,很容易选择隐性逃课。此外,每天课程太多,学生就会疲于应对上课,课程安排时间不合理如晚上或周末,也会影响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引起身心疲劳,增加隐性逃课机会。
  (3)教师因素对隐性逃课行为的直接正向影响不显著,教师因素对学生自身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通过学生自身间接影响隐性逃课行为。其中“老师讲课内容枯燥和实际案例结合不紧密”“老师教学方法单调乏味”2个测量变量的系数大于0.9,对学生自身影响最大。如果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学生感觉听不懂或收获不大,可能选择放弃听课或者自学。如果教学方法过于单调,不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倦怠,学生可能选择自学或借助手机进行娱乐。“教师讲课太发散,重点不明确”“PPT字数太多、不清晰、条理性差”2个测量变量的系数大于0.8,说明教师如果备课不充分,课件制作质量不高,思路不清楚,重点不突出,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虽然教师的语言表达也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和课堂行为,但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4)学校因素对教师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学校因素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态度,间接影响学生隐性逃课行为,比如班级人数较多,会制约教学方法的开展;课堂学习氛围不好,影响教师的上课积极性;教师的课程安排过多或时间安排不合理等,也会引起教师身心疲劳,影响教学效果。
  为了进一步探讨各影响因素对隐性逃课行为的影响大小,计算各潜变量间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见表7。

nlc202210241434



  由表7可知,专业课学习中对隐性逃课行为影响最大的变量是学校因素,其次是学生自身因素和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对隐性逃课行为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而且通过学生自身间接影响隐性逃课行为的效应大于直接影响学生隐性逃课行为的效应。对学生自身影响最大的是学校因素,其次是教师因素。这说明了学生对专业课都比较重视,外界客观因素是课堂教学不能忽视的因素,它会通过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来影响其个体动机和行为。隐性逃课行为中发生较多的是惰性隐性逃课,其次是理性隐性逃课,在专业课课堂学习中,如果学生有隐性逃课行为,较多是娱乐型逃课行为,而学习型逃课行为较少。
  四、结论及建议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大学生专业课学习中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得出对隐性逃课行为影响最大的变量是学校因素,其次是自身因素,教师因素通过学生自身间接影响隐性逃课行为。虽然对隐性逃课行为影响最大的变量是学校因素,并不是强调把隐性逃课行为的影响主要归为外部因素,因为学校因素通过学生自身影响隐性逃课行为的间接效应大于学校因素对逃课行为的直接效应,对隐性逃课行为直接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学生因素,学校和教师要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来减少隐性逃课行为。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校方面
  要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安排课程时间,改善学风,增强学习氛围,加强隐性逃课制度的建设等。降低班级规模,鼓励小班授课。加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课堂管理制度,督促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改善课堂教学环境,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l件。
  (二)教师方面
  教师要加大教学投入,认真备课,提高课件制作质量。注重授课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提升其听课动力。优化教学设计,突出重点,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采取翻转课堂、案例式和项目式等教学方法,使学习任务更具吸引力和挑战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三)学生方面
  制定合理的课堂学习目标,培养自己主动质疑,主动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参与互动的习惯[18]。慢慢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上课期间,主动把手机放到宿舍或关机放到书包里,从源头上杜绝看手机的行为,减少隐性逃课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廉僖.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问题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2] 王茜茜.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逃课”问题归因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39(9):142-144.
  [3] 杨少双.谈高等职业学院公共英语课中隐性逃课的原因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36-39.
  [4] 王晓溪,杨峰,董妍,等.高校课堂教学中“隐性逃课”行为的解读与对策分析――以金属学及热处理课程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23):72-74.
  [5] 于晓琳.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心理因素:基于优势分析的实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9):1386-1391.
  [6] 郭一凡.在越轨行为之外: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0,30(3):54-60.
  [7] 古长乐,余冲.当下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以行为学为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12-13.
  [8] 任昕.大学生隐性逃课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价值工程,2018,37(5):30-33.
  [9] 郭志军.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归因与应对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4):25-27.
  [10] 尤妙.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0.
  [11] 杜小丽.高校学生隐性逃课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12] 王静涛.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8.
  [13] 杨宇霞.大学生隐性逃课问卷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6.
  [14] 赵辉,陈劲松.大学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学生视角的调查[J].高教探索,2018(3):37-42.
  [15] 尹忠泽,王梦云,张文杰,等.学业自我概念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0,8(8):503-512.
  [16] FORNELL C, LARCKER D F.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1,18(1):39-50.
  [17] 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486-490.
  [18] 葛晓梅,贺书平,张平,等.大学生专业课学习中隐性逃课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教文汇,2022(9):35-39.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专业课‘隐性逃课’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2020-ZZJH-488)
  第一作者简介:葛晓梅(1980-),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因工程。

nlc2022102414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1392.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