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设计批评及其体系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佳

  摘要:本文是对设计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属于设计学研究范畴,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批评及其意义、标准、体系等。设计批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向正确、研究方法得当将有利于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探寻、揭示设计的本质和设计发展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设计设计批评设计批评体系
  设计批评是以设计历史与理论为基础,对各种设计现象、设计对象和设计作品进行价值分析、判断与评价,并以此探索设计的本质特征与规律,探寻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随着设计批评的概念、主体与客体、标准与原则等的不断完善,设计批评的理论与实践评价体系也将逐步形成并得以完善。
  一、何为设计批评
  设计批评也可以称为"设计评论",属于设计学研究范畴,且与设计史论、设计实践、设计产业、设计教育等共同构成了设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虽然设计批评伴随着设计行为的产生而产生,但将其作为一种理论和设计学研究范畴,并研究其规律和本质,还是在设计学成为一门学科之后才产生的。在世界范围内,设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60年代,而在国内,设计学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因此,它存在发展历史较短、学科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而其中设计批评研究尤显薄弱。21世纪以来,设计学研究者在本土化意识的作用之下,已经开始自觉地加强对设计批评的研究,并在设计批评的概念、内容、标准、原则、作用、价值、体系等方面形成了相对具有共识性的理解与阐释。
  对设计批评的阐释,一方面要从判断、评价的角度去理解:"设计批评是指在相应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下,运用一定的理论、方式和途径,针对具体设计作品、设计行为、设计现象,以及相关思想、意义等所作的分析、判断、评价和论述"1];另一方面要从反思与创造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批评是指在相应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下,对已有设计物、设计行为、设计现象、设计思想等进行改进、判断、评价和批判, 并寻找合理的推进方向,以及用新方法、新观念创造新的设计产品。可以说,设计批评即为反思,是人类的一种能力,能够从模糊不清的感性现象中评判、提炼设计的本质与精华,并着重进行研究。反思,可以使设计在正常的轨道上发展与进步,也可以不断地认识和调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在不断反思中寻求更多创新的设计理论与实践。
  设计批评有主体与客体、主位与客位之分, 且可以互为主体,即每个人(或群体)都可以是批评者,也可以是被批评者。批评可以是对设计物的批评,也可以是对设计思想的批评。设计批评除对他者的批评与被他者批评外,还存在自我批评。自我批评是将批评的主客体融为一体,这也是设计者常用的自我反思、自我矫正的一种态度、方法。无论是对他者的批评与被他者批评,还是自我批评,其目的、结果都有助于设计者对设计思维、设计灵感、设计创意的正确把握和灵活生成。很多优秀的设计者都是在历经无数次来自他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之后才逐渐明晰问题,在无数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取得进步,进而为社会和人民提供更优质的设计服务。
  设计批评是一种社会责任,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责任,批评者要有过硬的专业修养、准确的判断力,而被批评者要有宽广的胸怀。笔者认为,设计批评者、被批评者以及设计界相关人员具体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设计批评者与被批评者要有责任意识和包容心态。设计的目的是满足大众的需求,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这也是设计者的责任。对于设计者来说,无论是作为批评者,还是作为被批评者,其责任都是不断反思、批评、调整自我或他人设计的内容与方向,以便更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和促进社会的进步。但具体来讲, 批评者需要勇于揭露、分析被批评者设计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方向;被批评者需要拥有平和与包容的心态,要仔细辨别和分析批评者提出的问题,并积极改正真正存在的问题。
  第二,设计界要建构开放、民主、和谐、善意的批评环境。设计批评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多种形式,但无论使用哪种形式,如果能够在开放的空g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之下进行,通常都会达到批评的最佳效果。但往往恶意的批评也常常伴随在设计批评之中,这警示我们需要从社会价值、百姓利益的角度去判断设计批评的价值、真伪和作用。不过,正确且善意的"隐名"批评也是必要的,这样能避免人情世故带来的难为情、勇气不足和批评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设计界可将开放、民主、和谐与善意作为设计批评的基本原则进行倡导。
  第三,批评者要多从"他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使得主客体互为"主体"。设计批评虽然离不开批评者个人的胆识和智慧,但不该以个人意志作为批评的标准,要做到换位思考,以"他者"的角度进行思考、批评,真正做到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互为"主体"的设计批评行为,才是设计批评所提倡的一种批评态度。当批评主客体互为"主体",即批评者能站在"他者"的角度进行批评时,可以有效、合理地对设计行为、设计现象、设计理念进行把握,以保证设计方向的正确,避免因批评者的主观臆断而导致的判断偏差。
  第四,批评者与被批评者要遵循设计批评的基本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批评者与被批评者通常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阐释自己的观点,往往会造成争论不休的局面,但在国家基本政策、原则、利益和基本的设计批评标准的指导下,终究会达成共识。设计批评的基本标准是指在国家政策、民族利益、法律法规之下审视设计行为、设计现象、设计理念、价值取向等。
  设计批评无疑是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既有渐进性,也有推倒重来的可能性。无论是将批评意识介入描述、分析、阐释与评价设计现象的设计理论中,还是介入设计、生产物品的设计实践活动中,都会有利于设计理论与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与发展。现在很多学者也开始意识到:"'批评’并不是谩骂,批评是一种梳理,一种总结,是找出前行的方向、找出前进的航标。"
  二、设计批评的标准
  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是设计学研究最为主要的内容。设计史是针对设计现象进行的描述,设计理论是针对设计现象所做的分析,设计批评则是在前二者描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对设计现象的价值判断。设计学的史、论、评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设计实践的角度着眼,设计师应具有设计批评的意识、能力。设计师不同于画家,其肩负着更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责任,在设计物品的初步构思、材料选择、生产流程、市场定位、回收再利用等阶段均需考虑公众、社会、价值等层面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构筑作为协调、监督机制而介入设计,并涉及文化、社会、审美和生态层面的设计批评的标准。

nlc202211231139



  由于时间与空间、展现与理解等不同层面的差异,使设计现象具有复杂性,因此设计批评的基本标准的制定与把握需要考虑此特性。设计批评的标准是源于对设计价值的判断而生成的,有些普遍规律、基本观点与一般标准是相对永久、保持不变的。比如,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设计的目的始终是满足人的需求而蕴含着人性化因素,所以满足需求且解决问题是设计永远不变的宗旨。但是,随着科技进步,设计的生态与伦理意义成为当代设计批评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所以设计批评的标准是具有时代性的。
  (一)古代"仁、礼、度、和"的设计批评标准体系
  在中国古代的诸多文献中,均体现出了"仁、礼、度、和"的价值标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周易》《周礼》《礼记》《论语》《墨子《韩非子《庄子》等,呈现出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百家争鸣"的思想格局。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提出艺术审美"八体说",北朝杨之在《洛阳伽蓝记》中对当时佛寺建造装饰进行评论。唐朝柳宗元在《梓人传》中将设计之道与治国之道联系起来,白居易《大巧若拙赋》主张以实用为巧、雕饰为拙的观点,认为"任道弘用,随形制器"。宋朝李诫所编《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的重要文本。明朝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文震亨撰写的《长物志》、计成撰写的《园冶》,以及清朝丁佩撰写的《绣谱》、朱琰撰写的《陶说》等,均含有针对园林营造、居室陈设、器物装饰等相关问题的评说,蕴含了丰富的设计思想。在这些著作中,强调设计的功能、注重功能与形式结合,以及追求设计的自然状态、反对过分装饰成为评判设计的重要准则。
  1.强调设计的功能,注重功能与形式结合的设计准则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韩非子》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堂溪公谓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无当,可以盛水乎?"昭侯曰:"不可。""有瓦器而不漏,可以盛酒乎?"昭侯曰:"可。"对曰:"夫瓦器至贱也,不漏可以盛酒;虽有千金之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则人孰注浆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设计中要遵循功能原则。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墨子在《墨子・辞过》里有段名言:
  "坚车良马,不知贵也,刻镂文采,不知喜也。"墨子又曾言:"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 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以上论述均体现了在符合"礼"与"仁"的要求下,中国古代文献强调设计功能的重要性,注重设计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追求设计的自然状态,强调顺应自然、适度设计的设计准则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对顺应自然、适度设计的设计准则均有阐释。《老子》载:"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家重道抑器,而追求"大巧若拙""技近乎道"的顺应自然规律的设计理念。《庄子・山水》中"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的意思是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就不会沉溺于物而身心受牵累。也就是说,设计是根据人的需要而发起,是"以人为本"的。明朝文震亨在《长适度设计自古以来都是我国学者倡导的一种设计思想和态度。
  (二)受西方设计思潮影响的和普遍的设计批评标准
  20世纪,我国有一批有志之士出国留学,学习西方设计方法,学成回国后影响了中国设计在观念上的转型和设计批评的标准。
  20 世纪初,陈之佛、庞薰l、雷圭元等人受外国实用艺术的影响,于国内将其与工艺美术结合提出"图案"的概念。从"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活动"的本质出发,"图案"与"设计"是本质特征相同的不同表述,是实用与美观、功能与形式、生产与消费、企业与市场、材料与工艺等诸多因素的密切结合,是为解决民众衣、食、住、行、用的创造性活动。1939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李洁冰的《工艺意匠》,这是一本具有现代设计意味的著作,促使设计的形式与功能、材料与工艺、风格与审美、经济与技术等成为设计批评关注的问题,同时开始寻求东西方文化、思想相互作用之下的设计发展途径。20 世纪中后期,设计领域的学者在学习借鉴西方设计思想的过程中,结合我国的本土文化与历史、社会结构与民生、市场结构与产业、消费观念与群体、绿色设计与生态等提出建立包括设计批评在鹊闹泄设计理论体系。所以,构建中国设计批评的标准要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传统文化、社会结构、消费观念、审美倾向等各个方面。
  随着中国设计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设计学研究的本土意识、民族与区域特色愈加强烈,而设计批评的标准也更加趋于本土化。可见,设计批评的标准是相对的,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点,但带有普遍规律的设计批评标准可以贯穿各个时期。这种设计批评的标准可以总结为:在设计满足人类需求的基础上,设计物要体现出功能与形式有机统一、材料与价值关系恰当、技术与安全协调合理以及"以人为本"与人性化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变迁,如国家形象、民族特色、地域特征、时代风尚和道德伦理等在设计批评的标准中也逐渐得以突显。
  三、设计评价体系及其拓展
  朱铭、荆雷在《设计史》一书中以设计要素和原则为依据提出了"功能、材料、结构、技术、价值、安全、审美、人一机"A八项评价要素,以作为讨论设计的参考坐标。如今,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不断变化, 人们对设计批评的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以下主要阐述以此八项评价要素为基础的评价体系的建构,以及在此八项评价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文化、社会、审美、生态等方面的评价要素。
  第一,平衡好多重功能叠加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功能与形式之间的有机融合。功能是驱动设计的主导意识,是设计的基本目的,因此一切设计无不以功能为先导,再逐步考虑其他需求的满足。比如视觉传达设计的功能是信息传递,解决信息快速、准确地传达的问题;工业产品设计最大的功能是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解决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中的问题;环境设计的功能是满足人们的空间需求,解决人们使用各类空间的问题。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对产品需求的不断提J,拥有单一功能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设计者开始赋予产品多重功能,以全方位满足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但产品多重功能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功能与形式的恰当结合,仍然是产品设计师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设计批评者要重点关注的要素。比如,手机已经是将通讯、游戏、支付、交通、照相、阅读、健康检测等多功能叠加于一体的日常用具,同时,其外观形式也是用户所关注的部分,这促使设计者努力地将功能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华为Mate X折叠屏手机是2019年由华为终端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一款拥有鹰翼转轴和伸缩铰链,能实现无缝折叠并保证屏幕不被拉扯和损伤的具有先进5G功能的外屏幕手机。其设计者巧妙地将大容量电池、5G模块与8寸屏幕整合于一体,并设计出了简洁大方的外观和轻薄便携的机体,可以说是多重功能叠加且能与形式有机融合的经典案例。

nlc202211231139



  第二,在材料合理的基础之上保证设计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即按照设计功能的要求选取合理的材料,同时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材料和开发新材料。材料的选择不应盲目追求J级和昂贵,而应以符合设计的目的和产品的功能为原则。如今,材料环保、安全以及可循环使用等可持续设计问题已经成为设计批评的评价要素。那么,该如何遵循设计的安全性与可持续原则呢?下面主要以茶叶包装的设计为例展开论述。首先,包装设计师应尽量采用绿色包装材料,选择可以降解、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以减少包装物废弃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同时,设计师还要按照包装减量化的原则,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包装,以节省资源。其次,为便于回收再利用,包装材料应尽量单一、易拆卸。尤其是对于形式复杂的包装,应设计成可拆卸式的,这样有利于拆卸后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最后,设计师应确保所选包装材料对人的健康无害。在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指导下,不污染环境、不损害健康、不浪费资源的安全、可持续的适度设计是设计批评的基本准则。
  第三,保证结构合理、形态优美与功能齐全的有机统一。设计物品只有结构合理,才能实现其功能。历来的设计师总是把结构设计当作具体操作过程的核心问题,追求设计对象的结构既简单又合理、既紧凑又轻便,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功能。现今,随着技术进步和新材料的诞生,具有合理的结构、有机和优美的形态以及良好的实用功能的设计,成为设计者普遍追求的方向,结构、形态与功能的有机统一无疑也成为当下设计批评的一项重要评价要素。澳门摩珀斯酒店(Morpheus Hotel),是由著名设计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杰作。该建筑是由两个塔楼组合而成且以镂空的"8"字形状连接的立方体,其外观看起来似乎被巨大的网状结构包裹。据说,该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玉雕的流畅曲线,但也会使人联想到澳门近代建筑史上"蚝壳窗"的结构感,是结构内外统一、技术与艺术结合恰当的经典建筑,追求建筑布局、完整结构、艺术形态、文化寓意等方面的最佳结合。
  第四,解决好因技术进步而带来的安全与伦理问题。人类的生产活动在经历了手工、机械化与自动化时期之后,人工智能技术、3D打印技术等开始广泛地运用于工业产品、环境艺术以及数字媒体等设计领域之中,为人们设计和生产产品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帮助人们解决难题的同时也会带来安全与伦理的问题。因此,如今能否消除安全隐患、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成为设计批评的评价要素。比如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眼镜是一款用户配戴后能看到虚拟现实场景等的智能产品,但常常由于与用户的前庭系统认知与视觉系统感知不匹配,从而使用户身体失衡、产生眩晕恶心等不适症状。为了解决此类智能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可以通过针对其隐患、不利因素进行再设计、附加配件等方式来纠正错误、约束功能;也可以通过加强生产安全的智能产品的意识,制定相关的安全标准等促使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生活。当下,人工智能产品的安全、伦理因素也成为设计批评的重要评价要素。
  第五,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兼具。在设计中,设计者要保证各种因素的运用能达到较好的经济效果,尽量做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使生产者、经营者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以投入改进技术体系,提高设计水平。设计师追求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要顾及社会的整体发展。在社会分层且利益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设计意识下,设计者要多关注乡村民生、特殊人群等的需求,以此实现设计的社会价值,使设计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因此,是否关注社会民生、能否解决社会问题成为目前设计批评的评价要素。如,设计师要在遵循"突出地域和农村的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内生动力"解决民生问题,通过设计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就像为应对老龄化社会而实施的适老性产品设计的对策,以及针对社会弱势群体采取的保障性设计计划,就是在通过"内生动力"解决民生问题。设计师们要以设计为线、设计为识和设计为契,赋能于广大人民,唤起乡村人民的创造力、生产力,积极发挥乡村人民的技能,有效利用村庄的资源,整体考虑村庄的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第六,明晰设计安全的重要性及其广泛意义。设计安全问题除出于产品本身的质量、寿命外,还出于产品排污、噪声、震动等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必要的劳保防护体系等。要保证设计物品的安全性,尤其是要确保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生命的绝对安全。毕竟技术进步过程中工业产品设计仍然掺杂着技术矛盾,失败的设计可能会危及使用者的生命。因此,设计安全问题如今已经引起了大众的高度重视,成为设计批评的重要评价要素。产品的安全性关系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是产品设计的重要部分,也是产品设计的核心。具体而言,设计安全是以安全为前提的产品功能与形式有机结合的设计,且通过产品结构的稳定性设计达到最大安全系数,以确保产品在使用期间的安全性,同时确保其能够帮助使用者避免、应对危险和意外的发生。最为重要的是,设计安全指的是无论正常使用还是错误使用产品,均不会产生安全隐患。如果预期安全目标无法达到,则应采取强制性的安全设计措施,并以提供优质服务来实现产品的安全性。对设计师而言,他们应该从"缺陷""失误""事故"里反思设计,寻找最佳设计方案,确保产品使用者的个人安全。
  第七,使审美合理恰当地附着于功能之中,以提高产品效益,即在保证产品功能的基础上,使其造型、色彩和图案符合消费者的审美趣味,从而起到良好的促销作用。在功能、价值相等或相似的条件下,产品的美感会从感情上得到消费者、使用者更多的重视。审美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区域性等特点,所以产品设计一定要合理、恰当且要符合时代、受众的审美,同时要避免过度装饰而造成的喧宾夺主和浪费。所以,审美也是当代设计批评中评判设计优劣的评价要素。比如,获得 2018 年"世界最美的书"银奖的由张悟静设计的《园冶注释》一书,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手法进行了巧妙、恰当的结合。从"世界最美的书"历年的获奖作品来看,其评判标准除设计作品能否把书籍的内容传达出来,是否具有原创性外,还涉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书籍设计能否与本土的传统文化结合,传递出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等问题。
  第八,促使人―机关系不断拓展。机器(产品)的使用者是人,人与机械之间会产生互动关系,好的机器(产品)设计应当使人、机二者都呈现出最佳的和谐共存的状态。因此,在机器设计中应全面考虑人的因素,包括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伦理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提J劳动生产率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当人一机关系延伸到人与物的关系上,就需要M行更J准则的设计以满足人的需求,即将人机、体质与健康结合起来,在研究人一机关系和人体体质的基础上,追求人在使用机器的过程中潜在的健康与养生功能,以期达到设计养生之道,促进设计产品的养生目标。如今,能否实现养生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已成为设计批评的评价要素。比如,有一种根据人脚的结构而设计的鞋,鞋底有伸缩功能,能够适应人行走时的脚形,以增强人在行走时的舒适度,并且具有防止疾病和养生的功能。此鞋的鞋底采用耐磨的轻质橡胶材料,再加上圆粒设计来增加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以达到防滑止滑的目的;鞋子内部通过使用真皮冲孔鞋垫和前掌缓冲减压垫来达到吸湿透气、缓解压力的目的;鞋后跟通过三面围边的稳固设计,达到分散脚跟重量的作用,以此减缓脚跟对大脑与脊椎的压力,保护穿着者的足部与脊椎的健康。
  设计批评可以推动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沿着正确的道路、方向永续发展,它是设计态度、设计创新、设计反思的综合意识,是带有普遍意义与规律的设计观念、设计精神。笔者上述对以功能、材料、结构、技术、价值、安全、审美、人―机八项评价要素为框架的设计批评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轴线,将生态、伦理、社会、民族等要素融入设计评价体系之中,进而丰富、拓展了原有设计评价体系的内涵和外延。
  注释:
  [1]席卫权,关于设计批评学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2(4):34-36.
  [2]张夫也.对当代设计批评及设计教育的现状探讨及展望J].工业工程设计,2021,3(3):1-4.
  [3]朱铭.设计科学与艺术的结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9:18.
  [4]陈植.长物志校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7.
  [5]朱铭,荆雷.设计史(上)[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16-20.

nlc2022112311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2454.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