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课后服务的现实困境、深层意蕴与提升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宁

  摘要:自“双减”政策发布以来,全国各中小学广泛开展课后服务,为学校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然而,在开展课后服务的过程中,部分学校出现了教师课后服务专业素质不足、缺少综合化课后服务机制、课后服务与社会相脱离等现实困境,未能实现课后服务背后的深层意蕴。为此,学校应改进教师教育过程、建立综合化课后服务体系、加强课后服务环节的社会联动,以优化课后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全面发展平台。
  关键词:课后服务;育人本位;社会联动
  课后服务是指在学校学科教学活动结束后,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主体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开展的,与课堂教学截然不同的教育服务活动。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中小学广泛开展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在解决家长工作时间接送子女的“三点半”难题、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学校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不过,有些学校的课后服务在实施过程中缺少系统性、科学性的考量,没能有效利用课后服务这段时间充分引导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中小学应正视自身的不足,总结经验,深入挖掘课后服务的价值,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与学科教学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一、学校课后服务的现实困境
  随着“双减”政策的执行,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校外学科补习机构逐渐整顿规范,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得以缓解。然而,有些中小学在开展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受限于教育者自身、学校课程管理机制、课后服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获得的教育支持不足,课后服务效果不理想。
  (一)部分教师的课后服务专业素质不足,难以支撑高质量课后服务的开展
  教师作为课后服务的实施主体,其教育视野与教育能力直接作用于课后服务过程,而由于部分教师个体的教育经历少、教育观念陈旧、教育素养不高,给课后服务效果的提升带来了阻碍。
  第一,受教育经历和传统观念影响,部分教师对课后服务的认识不足,仍将课后服务等同于学生托管,没有意识到课后服务蕴藏的教育机会,放松了对于课后服务的教育追求。
  第二,有些开展课后服务的教师既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也没有事先做好准备。课后服务不同于学科教学,其出发点和实施途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更加关注学生学科知识学习之外的发展与实践。由于专业化指导的缺乏和教育敏感性的不足,部分教师在实施课后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将实践感悟融入自身的教育研究中,出现课后服务准备不足、实施过程混乱和教育意义浅薄等问题。
  (二)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机制不健全,难以促进学生深层次的发展
  “双减”政策强调要“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但是,部分中小学建立的课后服务机制不健全,使教师在开展教育服务活动时表现出形式主义特征,没有将课后服务引向学生的深层次发展。
  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管理主体,承担着为教师提供课后服务平台和建立教育服务活动机制的责任,不仅要对教师的课后服务活动规范化,赋予课后服务过程以教育意义,还要在学校的课程管理系统上提供支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但是,由于部分中小学建立的课后服务机制不健全,没有专门的课后服务组织,也未对课后服务的内容、范围、种类、固定时间以及人员做出细致划分,造成课后服务的目标局限化、过程随意化、途径单一化的局面。
  此外,中小学校中实施课后服务的多是学科教师,课后服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学科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与课后服务工作的冲突,增大了教师的工作负荷,使教师很难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承担课后服务工作。这导致课后服务过程中,学生只接受到浅显的教育引导,没有获取到将兴趣爱好转向深层次发展的机会。而不同学校间的课后服务质量差异又加剧了学生间的教育差距,造成学生群w发展的不平衡。
  (三)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与社会相脱离,难以推动课后服务扩容提质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分支,外部环境的支持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不仅要关注社会对于教育的期望,还要获取社会支持。“双减”政策主张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还要求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
  然而,部分中小学的课后服务局限于本校教师、本校场所和本校资源,在课后服务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上,未将社区资源作为教育服务开展的基础,造成课后服务在“家校社”层面上的分离。一方面,教育服务活动协同性不足,学校的教育服务活动在实施方式、实施内容、实施场所、实施主体上显得被“孤立”,造成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难以获取外部环境的支持,出现活动资金不足、活动资源匮乏、活动质量不高的现象,同时也使社会活动资源未能得到充分使用,产生社会期望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课后服务社会连接属性欠缺,使得课后服务作用范围局限。课后服务既是为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也是利用社会育人资源进行教育社会化的手段。而受固定场所、固定教育者、固定形式的限制,削弱了课后服务的社会连接功能,造成社会组织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割裂,局限了课后服务的作用范围。
  二、学校课后服务的深层意蕴
  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对于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完善,强化了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为新时代下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助力,在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帮助学校回归教育本真、放大学校教育影响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为学习者赋权,引导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后服务是为学习者赋权的实践表现。课后服务加强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选择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将教育赋权加之于课后服务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过程可以提高其在学习、管理、社会三个维度的赋权程度。学习维度上,学生作为学习成长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贯彻主体意识,用个性化的方式进行探究,促进了自我的发展;管理维度上,学生在教育服务活动中进行着对自己、对课后服务的管理,由于课后服务氛围较为轻松、自由化程度较高,学生得以在课后服务过程中依照自我意志对活动进行选择和施加影响,提升了自身对于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促进学生参与意识和管理意识的建立;社会维度上,借助以上两个维度形成支持性的学校环境,为学生后续发展的铺设道路,强化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化程度。

nlc202212011317



  此外,课后服务也是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渠道。课后服务从“以生为本”出发,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活动。通过多元化的育人主体、开放的育人场域和轻松的活动氛围,为学生提供了真实化和生活化学习情境,加强了学生在教育服务活动中的自我感知。学生在课后服务中凭借自身兴趣需要选择活动,借助课后服务平台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和发展规划,实现了能力发展与主体意识的共同发展。
  (二)实现知行合一,回归学校的育人本位
  课后服务是学校对知行合一理念的践行。教育产生于人的社会需要,生活本身对于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因生活的需要进行着改变,生活实际就是教育的内容。课后服务活动范围广泛,“双减”中提到“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学生依据需要选择课后服务活动,进行学科教学以外的学习,拓展知识范围。同时,学生在其中可以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实现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课后服务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实现知行合一的有力诠释。
  此外,课后服务也是学校教育对育人本位的回归。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后服务是学校课程之外的育人实践,通过实践化、综合化和系统化的教育活动模式的建立与开展,为学校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唯分数论”的现象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双减”政策中对于课后服务的要求范围广泛,对活动内容和形式、实施主体和场所等皆有多元化特征,而政策的导向不仅会影响到学校教育服务活动自身,也会在学科教学方面产生影响,引导学校将僵化的讲授方式转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实现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活动自身就是学校的育人尝试,通过课后服务的研究与实践,将课后服务经验用于学校学科教学的改进,进而实现“课时”与“课后”综合育人的结合。
  (三)延伸学校教育,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态
  课后服务是延伸学校教育影响的有效方式。教育时间上,课后服务关注学生在接受学科教学之后的个体发展,将学校教育施加于学生的课外活动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的课外发展;活动内容上,课后服务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而是将广泛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安排进教育服务活动当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选择的学习内容;教育方式上,课后服务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进行多样化的教育实践。
  课后服务不仅对学校教育自身的发展上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在引导着校外教育健康、多元的发展。校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丰富与补充,其自身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校外教育突出教育的实践性,参与到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是将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进行结合的有效渠道。而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为校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案例,在促进校外教育平台与学校教育合力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课后服务也是促进形成良性教育生态的有力手段。学校教育具有超越自身局部环境的辐射能力,将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联结成一个和谐有序、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体系,构建教育生态健康发展的内在生成机制。学校通过与家庭、政府、社区以及社会活动场所加强联系,既是一个放大学校教育影响的过程,也是一个获取多主体支持、构建社会教育联动机制的过程。
  三、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路径
  上面提到,n后服务是一个学校与外部环境协同育人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共同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提升教师综合教育能力,形成系统化的课后服务管理机制,构建开放的课后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课后服务背后所蕴含的价值。
  (一)优化教师教育过程,树立正确的课后服务观念
  教师教育是提升教师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在确立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增强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作为课后服务的主要实施主体,其自身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后服务过程。教师教育机构不仅要在学科教学领域指导教师,也要将培训范围涉及教师的课后服务环节中,为教师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首先,在课后服务观念的确立上,教师教育机构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课后服务观念,领会“双减”政策中课后服务的精神,脱离“唯分数论”对于课后服务的影响,确立起“研究者”的角色定位,培养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与意识,实现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自我发展,促进教师学习与课后服务实践的结合。
  其次,在课后服务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教师教育机构要从教育服务活动的实践出发,关注教师课后服务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课后服务领域细化培训内容,将活动设计、内容编排、实施方式等课后服务过程的相关部分传授给学校教师。课后服务可分为素质拓展课和个性化辅导两大类活动,教师教育机构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培训。素质拓展课方面,为音体美或有特长的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在互动中形成实践性的经验与知识,促进自身专业水准的提升。个性化辅导方面,帮助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依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发展需要、知识背景等情况进行因材施教,重塑自身的课后服务方式。
  最后,在课后服务后续发展的保障上,教师教育机构要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打破教师之间的工作隔离,促进教师在课后服务过程中的发展提高。教师课后服务发展交流平台的建立,不单是为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为教师能够在课后服务这种模式中感受到教育的乐趣,将教育幸福感的提升作为教师发展的驱动力。
  (二)提高学校课后服务管理水平,形成课后服务长效机制
  学校课后服务机制为教育服务活动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与实施场域,促进了丰富、专业、系统的课后服务活动的形成,进而实现学生在学校课后服务环节的深度发展。学校课后服务机制围绕课程管理与教师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建立,构建出综合化的课后服务体系,助力“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实施。

nlc202212011317



  课程管理主要是指对课程内容的计划、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为提升教育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校要将课后服务“课程化”:一是在课后服务目标的制订与表达上,将实践与本校的学科教学建立联系,强化学科间的协同程度,实现学校教育育人效果的最大化;二是在课后服务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上,明确学校自身在课后服务环节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实际情况与学生需要开发,并进行课后服务“课程化”后续的更新与改进;三是在课后服务的实施方式上,针对素质拓展课和个性化辅导,设计合理的课后服务方式,在教育服务活动的实施取向上贴近任务化、情景化与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四是在课后服务的评价上,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将利益相关群体纳入课后服务评价过程中,通过作品展示、活动展演、趣味竞赛等评价方式,将视角落在课后服务过程中的学生成长上;五是在课后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设上,成立课后服务组织,为课后服务的实施者提供参照和指导,为实施者创造有利的条件,并对课后服务的各环节予以监督。
  此外,在课后服务的教师管理方面,学校要关注实施者在教育服务活动中的权益保障,通过调配课后服务工作和保障实施者权益来缓解学校教师的工作负担、保证教师的工作利益。一方面,对课后服务的实施群体进行考量,参照学校全体工作人员情况,开放校内实施场地,鼓励教学工作较为轻松的教师参与,将学校整体教职人员纳入课后服务的实施环节当中;另一方面,制订课后服务实施者的休息与保障规定,采取轮岗换休的方式,保证课后服务实施者的休息时间。此外,学校还可以将实施者的参与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过程中,实现课后服务资金的合理分配,确保参与到课后服务活动过程中的教师劳有所得。
  (三)开放课后服务环节,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教育服务活动是学校与政府、社区、家庭共同作用产生的综合体,需要多方参与、多方支持、多方共建,丰富课后服务内涵,为课后服务提供支持,促进课后服务育人效果的提升。
  学校要开放课后服务环节,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Y合,丰富课后服务自身的实施场所。一方面,积极将优秀课外教育资源引入学校中,既包含消防救援、医疗卫生等国家官方组织机构,也包括正规的校外教育机构,促进学校课后服务专业化、趣味性的提升;另一方面,将学生引向外部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少年宫、纪念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校外的课后服务,实现课后服务活动由校内实施到校内外合作的转变。中小学校之间要建立课后服务共享平台,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扶持,打破学校之间壁垒,实现课后服务的校际合作。
  此外,政府、社区和家庭也应配合学校的教育服务活动。政府要承担课后服务相关职责,为课后服务提供政策与资金两方面的支持。一方面,在政策环境上,采取有力举措加强学校与社会关联程度,制订相关文件,鼓励、支持社会对于课后服务的参与;另一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课后服务开展的专项资金到位,在公益性的基础上,按照课后服务实际成本进行收费,形成学校收费、政府补贴,教育行政部门予以监督的综合化资金支持体系。社区要树立正确的课后服务观念,即课后服务是学校联合社会的一种教育活动,社区有配合的义务。并且,在协同实施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将影响拓展到家庭教育领域,促使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参与到学生成长过程中,支持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与学校教育合力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康丽颖.促进儿童成长:课后服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3).
  [2]顾艳丽,罗生全.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价值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8(9).
  [3]欧阳修俊,梁宇健.“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理念、价值与逻辑[J].教育科学研究,2022(7).
  [4]卢乃桂,张佳伟.学校改进中的学生参与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8).
  [5]高巍,周嘉腾,李梓怡.“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问题检视与实践超越[J].中国电化教育,2022(5).
  [6]谌安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4(9).
  [7]方然.教育生态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8]钟启泉.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J].全球教育展望,2002(12).
  [9]刘登珲,卞冰冰.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课程化”进路[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
  [10]马莹,曾庆伟.学校课后服务的功能窄化及其制度突围[J].当代教育科学,2018(11).
  (责任编辑:赵昆伦)

nlc2022120113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2852.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