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修、竞、研: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的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杜春华 王芬

  摘要: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既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提升课后作业的质量迫在眉睫。大连南金实验学校将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作为重点主题工作进行改革与探索,一是着重专题培训,转变教师作业设计理念;二是着重常态研修,保障基础作业质量;三是着重实战竞赛,拓宽作业设计思路;四是着重主题研究,引领作业设计改革。
  关键词:作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主题研究
  当前,作业设计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设计碎片化,设计目标单一,缺乏对作业设计的整体架构;二是设计静态化,重视静态学科基础知识,忽略能力迁移与素养提升;三是设计单一化,形式枯燥、重复,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而最本质的问题是,作业以应试分数为导向,过于狭隘与功利,缺乏素质教育的内核。在各学科作业布置中,学科组基本上注重基础知识类作业,缺乏拓展类、实践类作业,而事实上,拓展类、实践类作业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参与、动手制作的过程,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体现核心素养之所在。
  在改革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如果只关注到宏观的作业管理和表面上的作业设计,那么作业改革只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即。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最根本的任务是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这是作业改革的“根本”,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活水”。因此,学校需要将作业研究作为重要主题,逐渐融入校本研训体系,不断探索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大连南金实验学校利用专题培训、常态研修、实战竞赛、主题研究等形式,搭建“培、修、竞、研”的螺旋式作业研训体系,将作业能力发展融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中,为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供了有效助力。
  一、专题培训,转变教师作业设计理念
  传统作业设计的问题就如海面的冰山,低质量的作业设计只是冰山一角,隐藏在水下的巨大冰山是教师育人理念的落后,以及其作业设计相关理论知识、实施方法的短缺。要想切实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转变思想、更新理念是首要任务;这不是一次学习、一次讲座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场转变思维的持久战,需要教师接受系统的培训与学习。我校从整体设计作业有关的各种专题学习入手,实施系列化的专题培训,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地指导教师进行作业设计。我校的专题培训主要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一)作业设计基本理念培训
  主要任务包括关于“双减”的教育政策解读,关于作业的目标、难度、类型、结构、差异、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梳理和解析,从宏观上帮助教师重新架构正确的作业观。理论培训相对比较枯燥,因此需要分阶段进行,将主要任务拆分成不同主题、不同角度、分多次培训。每次培训中,将新理念案例与传统作业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对比,让教师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学生,你会喜欢哪种作业?”“哪种作业是学生未来有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此激发教师的思维碰撞、深度思考,使其加深对作业设计的理解。
  (二)作业设计实操方法培训
  根据功能性和侧重点不同,作业的类型较多,如大单元作业、拓展类作业、实践作业、跨学科学习作业、项目化学习作业等,它们不完全独立,很多类型都有交叉重复的部分。在理论学习过后,需要结合不同的主题对各种不同类别的作业进行设计方法指导,分阶段开展作业设计方法指导培训。这类培训有两个要点:一是充分结合优秀案例,让教师能够直观地理解设计方法;二是通过建立可视化的作业设计行动框架,为教师指明落实方法的操作路径。
  为了让教师深入学习大单元作业和项目化学习作业的设计方法,我校分别开展了相关主题的作业设计培训会。我们结合全国获奖的作业设计和学校作业评选中的获奖作品为案例开展分析,逐步帮助教师建立该类型作业设计行动框架。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作业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来进行,指导教师首先掌握确定作业设计目标的方法,然后将目标转化成学生的目标行为表现,根据所需目标行为表现设计作业情境、规划作业问题,从而设计完整的作业活动,接着规范作业表达的呈现方式,最后设计参考答案和评价标准(如图1所示)。这种可视化的行动框架,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指导教师实践作业设计,为教师架构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
  二、常态研修,保障作业设计质量
  虽然专题培训能够为教师提供思维转变的条件,但是没有反思和实践的学习不能真正地内化并有效输出。因此,培训学习和实践操作从时间上要相互贯穿、交错进行,给教师留出个人反思、团队研讨、实践探索的时间。任何主题的教学研究都要融入日常的研修体系中,不能独立于其外,否则只是走形式,给教师带来不必要的负担。针对以上题,我校改编、创编作业,进行大单元作业设计,将学科或跨学科实践作业全部融入常态研修、日常集备过程中,以此保障作业设计质量。
  (一)改编、创编作业
  改编、创编作业是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的基础点。改编作业的要求相对低于创编,适合日常作业设计,是学校作业集备的重点之一。具体实施时,可以从改编情境或是改编任务角度进行。对于部分作业情境过于浅显或是缺少实际情境的问题,需要为学生创造接近实际生活的情境,让问题更有应用价值,以此来丰富作业的功能性。另一种创编任务需要对作业进行目标分解和重构,更改问题设计,让问题更具层次性,这是实现学校分层作业设计要求的有效途径。与改编作业不同,创编作业更加考验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尤其具有高阶目标的作业设计挑战性极大。为此,我们鼓励教师勇于在日常集备中尝试。日常作业中创编作业的比例越大,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的速度也会越快。
  (二)大单元作业设计
  大单元作业设计是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的关键点。在改编、创编作业基础上,教研组内开展实践研讨、制订大单元作业设计的大纲,在各备课组内结合日常教学内容开始设计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修订。在具体操作时,利用每周集备时间进行作业设计研讨,首先共同制订单元作业目标,分配个人设计任务,精心编写作业活动,然后将各部分作业设计汇总,进行共研修改,最后根据学生实践情况进行修订。在实践中逐步培养教师作业设计的整体性思维,克服作业碎片化问题,打破从知识培养到核心素养提升的壁垒。此外,教师可以将大单元作业设计案例作为学校学科教学资源,对其不断地研究、更新并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

nlc202212011324



  (三)学科或跨学科实践作业
  学科或跨学科实践作业是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的转折点。周末或寒暑假期间,学科组集体研究、精心设计、布置安排学科或跨学科实践作业。这类作业多数属于拓展类作业,具有情境性、融合性、开放性的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落实核心素养为落脚点,设计难度较高,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学校要及时跟踪评价,展示优质作业作品,促进教师间灵感的碰撞,激发其研究作业设计的热情。
  我校利用地方自然资源,设计了一系列以“走进大黑山”为主题的跨学科实践作业,融合了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美术等多门学科内容,最后还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作业汇报活动,包括情景剧、吟唱、演讲、诗朗诵、植物绘图展等。教师通过开发、创新跨学科实践作业,从学生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感悟、收获与成长,实现了改变学生的作业方式、学习方式的目的。
  三、实战竞赛,拓宽作业设计思路
  作业设计实战竞赛能够有效激发教师突破自我能力边界,迅速成长。在某类专题作业培训和一段时间常态研修后,可以开展该专题的评比活动,将其作为该主题研训体系中的一环。这种评比活动既促进了组内研训的深度、广度,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反思、内化理论知识、积极探索实施方法。
  我校举行了创新类拓展性作业评比。赛前制订完备的评比方案,方案中包含作业设计要求、作业案例、评价标准等。评比方案既要为教师提供拓展性作业设计的参考方向,也要为教师留出足够独立发挥的空间。赛前鼓励每个学科都有参赛作品,教师个人可以自愿上报。前期的培训与实践让教师有了充分准备,实际报名上交的作品数量超出预期。评审小组按照评价标准对所有作品进行打分,最后进行教师表彰和作品公开展示。这种评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也充分激发了其思维创新能力。优秀作品作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可以进行后期的实践推广,将教师智慧成果充分服务于学生成长。另外,我们发现,专题培训不仅适用于实践前期,在实战竞争过后,也可以用来帮助教师反思总结。赛后,我们再次开展拓展性作业专题培训,结合比赛评价标准和优秀作品案例,进行作业设计要素的解析。教师通过评价、反馈与解析,充分理解自己作业设计中的亮点与问题,对自己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
  在整个研修体系中,作业设计竞赛活动还有很多,包括大单元作业设计比赛、项目化作业设计比赛、改编与创编作业比赛等。具体而言,大单元作业设计比赛适合采取教师全员参与或部分科目教师全员参与的形式。此比赛是对日常组内大单元作业设计成果的有效检验,既能促进教师重视日常集备单元作业设计,也能使教师及时地找到组内差距,激发教师的作业研究内驱力,督促其快速成长。项目化作业是项目化学习的辅助工具,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优质学习方式,为了促进教师实施项目化学习和项目化作业设计的研究,可以适时开展竞赛活动。竞赛可以采用同课异构方式,每学科给出固定内容主题和达成目标,让同组教师全员参与,进行作业改编或是创编。通过这种实战竞赛,促进教师对学科教学的思考,助力其作业设计能力更上一层楼。
  四、主题研究,引领作业设计改革
  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发展除了依靠培训和实践外,更需要提炼与反思,将碎片式的所学所得构建成系统性成果,并进行融合、升华、创新。主题研究是提炼与反思的最佳方式。
  (一)作业研究项目组
  学校结合作业研究实践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将其系统化归类,针对各种问题建立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作业研究项目组,集合团队智慧开展作业研究。
  例如,在实践大单元作业设计时,建立以教研、备课为主题的研究团队:前期研讨实施方案,确定适合本校学情的单元作业设计框架,研究作业目标达成方法;中期轮流进行经验交流,研讨实践问题解决策略;后期进行单元作业设计总结与成果汇报。再如,建立跨学科作业研究项目组,结合跨学科实践课程开展作业设计研究,道德与法治、历史学科共同制作中华英雄图谱,地理、生物学科共同研究二十四节气等,集合不同学科教师的智慧,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指导进行作业设计。跨学科实践作业应充分结合其前沿性、应用性和趣味性,为学生打造培养创造性能力的作业,为跨学科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架。最后,还可以建立作业评价研究项目组,结合案例进行评价研究。作业评价的研究能反向促进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发展,让教师明确作业设计标准,优化教师作业设计的能力结构。
  学校在整体设计上规划作业项目组的组建,在老师们研究过程中提供科研技术支持,在科研成果上提供专家指导。在技术支持方面,学校为了能帮助教师对研究成果进行课题申报、论文撰写,专门成立了课题小组和论文小组,安排了科研部门的专家型教师对课题研究、论文书写进行前期培训和跟踪指导。以课题小组为例,有意愿开展作业相关课题研究的教师,都可以加入,团队负责人会带领各类课题的主持人进行课题研究的技术指导,使研究成果更专业、更规范。在2022年上半年,学校作业类研究有2个通过市级课题立项,有7个通过区级课题立项。
  (二)主题微论坛活动
  学校不定期组织主题微论坛活动,对作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思维碰撞,要求论坛参与者必须对主题进行充分思考,并表述自己的观点。例如,“深度学习视域下的作业设计”“如何设计兼具功能性和趣味性的作业”“典型作业案例分析与评价”等主题。在讨论中,教师分享各自的教育前沿资讯,创新思维成果,解答困惑,汲取智慧,提炼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论坛活动为教师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也促进了教师的深层次思考。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研究活动、论坛交流活动,为其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提供走出去的平台,不断助力其成长。
  各类主题研究都不能忽视成果的呈现。相较于作业研训的其他环节,主题研究旨在深层次、系统化研究的同时形成作业成果、思维经验。有了成果和经验可以进行推广应用,也可以反向促进作业设计能力的提升,为教师继续学习和实践成长的支架。主题研究和专题培训、常态研修、实战竞赛不是各自独立的存在,而是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生命共同体”。学校需要对不同的活动形式、不同的作业主题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因此,主题研究应穿插在其他研训活动中,出现在教师思维的各个成长点处。当然,主题研究也应结合教育的最新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让学校的作业研究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总之,学校可以通过搭建“培、修、竞、研”的螺旋式研训体系,助力教师进行作业设计思维与能力的变革。在专题培训中逐步打破思维的藩篱,在常态研修中不断探索实践方法,在实战竞赛中挑战锤炼思维极限,在主题研究中实现思维的凝练与创新。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日之功,需要W校各种研训活动长期的支持;而教师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与反思,才能真正设计出高质量的作业,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杜春华,韩超.践行“减负提质”教育目标 让教育回归校园主阵地[J].辽宁教育,2022(2).
  [2]李涛,宋艳丽,韩琳.课题研究引领下的班主任核心能力层级培养[J].辽宁教育,2021(4).
  (责任编辑:赵昆伦)

nlc2022120113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285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