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常态下医疗废物处置防控要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诗树

  摘要:新常态下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是减少病毒传播机会、避免交叉感染,保障转运处置人员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影响力极大。本文通过分析医疗废物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提出新常态下医疗废物管理的新要求。结合本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处置高传染性医疗废物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建立组织架构、制定收集操作规范、开展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演练、加强运输车辆管理和消毒、落实个人防护、加强健康监测和心理疏导、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加强联防联动下的应急处置等医疗废物处置防控要点,以期为医疗废物处置防控工作提供帮助,避免在转运处置过程中发生传染病交叉感染,实现医疗废物处置从旧常态到新常态的积极转变,增强医疗废物处置能力。
  关键词:新常态;医疗废物;处置;防控
  
  泉州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以下简称“处置中心”)作为泉州市唯一一家医疗废物转运处置单位,主要承担全市医疗废物转运、处置和管理等工作。现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总结医疗废物转运和处理过程中的防控要点,同时按照常态化疾病防控工作要求和卫生医疗行业发展特点,讨论医疗废物管理的防控要求。
  一、医疗废物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一)医疗废物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医疗废物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危害性,属于危险废物,加强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是体现医院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防治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医院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措施,是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各级各部门领导对医疗废物管理都非常重视,近几年来,不管是党政领导环保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还是国家、省级每年环保督查;不管是医院评级评审,还是院感质控检查,都是把医疗废物管理列入重要考评内容。
  (二)医疗废物产生量越来越大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办医、医联体建设、重点专科建设、分级诊疗等新举措的全面落实,医疗机构不断增加,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大量使用,医疗废物产生量也持续性大幅增加,大量的医疗废物无论是从收集、转运、焚烧处置、废渣废水处理等环节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如何及时转运、规范处置越来越多的医疗废物成为我们首要任务。
  (三)医废物规范化处置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随着《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任务都有明确规定,全面实行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落实法定代表人医疗废物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机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不断加强技术改造,改善操作流程,规范厂区管理,联网在线监测数据,保障烟气稳定达标排放,做好废水回收利用,规范开展废渣、飞灰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各级环保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卫生计生执法支队等单位不断加强业务监管,以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为手段,共同督促规范医疗废物处置管理。
  二、新常态下医疗废物管理的新要求
  (一)健全全市各区县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
  依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医疗废物贮存场所,探索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第三方机构收集偏远小型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并在规定时间内送至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暂存点。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实现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全覆盖,防范医疗废物污染环境,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建设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化系统
  根据国家行业规范要求,医院应该建立医疗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对医疗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储存、处理,进行全过程管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2]。通过构建医疗废物监管及追溯平台系统,对医院、卫生院、社区医院到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之间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贮存、过磅到集中处置等一系列生命周期全程使用条码化登记并进行全程监管和追溯,实现各级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化。通过运用“互联网+”提升医废收集工作效率的模式,由智能设备联动代替手工,数据更精确,过程更严谨,医疗机构医废产生及收集情况实时汇总,实现医疗废物全过程电子化监管和实时监控预警,异常情况追踪到责任人。同时也实现生态环境局、卫健局对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医疗机构医废情况的垂直监管,并为切实加强各级各部门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及非法回收医疗废物和启动应急处置预案提供了依据支撑。
  (三)着力提高全市各区县医疗废物处置能力
  以2018年全国大、中城市医疗废物产量为基准,新增比例约21.91%。叠加其他类型新增医疗废物,预计2023年全国医疗废物产量增幅将超过25%,从长远而言,本市也可能面临医疗废物产量持续上升的压力。随着医疗废物产生量的增多,建议在人口50万以上的县(市、区)因地制宜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可以减少长途转运医疗废物存在的风险,同时符合远期全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建设的布局,也可作为医疗废物备用处置设施。
  (四)提升医疗废物源头单位的管理水平
  在管理层面,“应收尽收、应处尽处”是基本原则。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1],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疗废物源头单位按照现有运行架构,院长为医疗废物管理第一责任人;院感科为医疗废物管理监控部门;总务科为医疗废物院内收集、转运、暂时贮存等管理的主要部门。医疗卫生单位必须按照此基本原则和方向,结合常态化工作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优化完善医疗废物收集和转运,及时解决新问题和新挑战,努力探索出能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医疗废物管理新模式,提升医疗废物源头单位的管理水平,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五)构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一环

nlc202212131548



  医疗废物的无害化是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传染病防控的“底线”,它作为传染病防控的最后一道关口退无可退。如果医疗废物转运不当,已有的传染病防控成果将会得而复失,医护人员的努力会付诸东流。今后应该充分认识生物安全对民众健康、国家安全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国家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升生物安全方面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构建新型生物威胁防御体系,健全重大传染病应急防控w系,有效保护国家免受生物威胁的损害。
  三、高传染性医疗废物处置防控要点
  公共卫生事件是指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区域性流行、暴发流行或出现死亡;不明原因引起群体发病、死亡;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后出现群体异常反应;群体性医院感染;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群体中毒、出现群体性中毒死亡或危害的事件[3]。公共卫生事件,其治疗和护理等环节伴随产生大量的高传染性医疗废物。为避免高传染性医疗废物在转运过程中发生传染病交叉感染,制定如下防控要点:
  (一)建立组织架构
  医疗机构建立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院感部门负责制定医疗废物管理相关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培训,定期监督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并将检查情况及时上报领导小组。总务科负责监督指导保洁人员对科室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消毒打包、院内运输的工作。
  (二)制定收集操作规范
  高传染性的医疗废物可能含有病毒,处置不当可能成为潜在传染源,对医疗废物处置人员产生重大的安全隐患,影响传染病防控。
  医疗废物的消毒和包装是医疗废物转运防控的第一关卡,是传染病传播期间“关口前移”的重要环节。处置中心积极与各产废单位协调,要求各单位从源头把控,在产废单位内做好医疗废物的包装、消毒、封口工作,降低转运中感染的风险。具体的工作要求制定如下:
  (1)医疗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确诊病例或者疑似病例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感染性废物包装、收集、转运、贮存、交接、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及传染。
  (2)高传染性医疗废物由专人收集,要按照二级防护做好个人防护,收集完医废后,要及时做好手卫生。
  (3)收集高传染性医疗废物时,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的3/4时,应当采用鹅颈结式封口,分层封扎,确保封口严密。
  (4)包装物双层包装封口后,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包装物表面进行喷洒消毒。
  (5)消毒后,盖上医疗废物桶桶盖,并用封口胶带将医疗废物桶盖与桶体密封严密。
  (6)医疗废物桶密封后,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桶体喷洒消毒。
  (7)设置单独暂存间存放高传染性医疗废物,与普通医疗废物隔离存放。暂存场所由专人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
  (8)应设置高传染性医疗废物暂存间,位于下风向处,指定专人管理,设置警示标识,安装监控、紫外线灯等。
  (9)要建立完善的医疗废物登记台账,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特别注明“高传染性废物”。
  (10)高传染性医疗废物在医疗废物暂存间存储应在24小时内,最长不超过48小时,建立清洁消毒记录制度,每天至少消毒2次,交接时落实交接联单制度。
  (三)开展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演练
  根据疾病防控需要和进展,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理论教学和现场培训结合的方式,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相关防控知识和工作流程培训,重点讲解医疗废物管理相关要求以及手卫生、防护用品的穿戴方法、消毒液的配置、医疗废物泄露应急处置等知识。把录制的相关操作视频通过微信群发给转运人员,更加直观地规范了操作流程,便于转运人员随时随地学习。并且在每天转运人员例会上,使其第一时间掌握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高转运人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和制度意识。持续发掘转运人员的先进事迹,积极宣传引导,传播正能量,增强转运人员荣誉感,强化其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预防应急障碍和职业倦怠。
  通过组织演练、模拟场景、演练转运流程,要求医疗废物转运人员分批逐一进行穿脱防护用品和配置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的实际操作,并按规范进行各环节消毒,确保转运人员系统全面掌握防护用具穿脱和消毒液使用的具体操作。
  (四)加强运输车辆管理和消毒
  (1)转运线路按照距离最短、接触人员最少的原则划定,并提前规划好行车路线,避开人口稠密地区,远离人群、远离水源,能走高速的尽量走高速,最大限度减少医疗废物在社会上的停留时间,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2)高传染性医疗废物使用专车转运,不与其他医疗废物混装、混运。高传染性医疗废物日产日清。
  (3)车辆行驶时一定要控制车速,避免急加速和紧急刹车,中途要视情况停车检查,察看车厢内医疗废物的情况,发现医疗废物泄露要及时处理。
  (4)进入处置厂区前,门卫室工作人员采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针对重点车辆外表面及车轮进行消毒。
  (5)每天运送结束后,驾驶员对运输车辆的车厢内部进行清洗后,用浓度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并密闭车厢30分钟。
  (6)驾驶室内部包括钥匙、车门、方向盘用浓度为75%的酒精擦拭。
  (7)设置高传染性医疗废物隔离区,与普通医疗废物分区贮存,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贮存时间不超过12小时。
  (8)为避免处置人员与高传染性医疗废物接触,将装满高传染性医疗废物的桶一起直接销毁,不再将医疗废物倒出。
  (五)落实个人防护
  转运高传染性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穿工作服、隔离衣,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乳胶手套,戴护目镜/防护面屏、胶靴等,必要时穿防护服[4]。每次转运结束后,除去防护用具,置入黄色收集袋中,扎紧密封,按感染性废物处理,并用消毒液喷洒消毒胶靴,采用手消毒剂按“七步洗手法”进行卫生手消毒。每天工作结束,洗澡后才能离开。换洗的工作服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5分钟后,清洗烘干。

nlc202212131548



  (六)加强健康监测和心理疏导
  加强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测。每天上班前为转运人员开展主动健康检查,包括测体温和呼吸系统症状等,如发F情况异常,及时上报办公室,立即就医;统筹调配转运人员和班次安排,形成合理梯队,避免转运人员过度劳累,定期轮岗;提供营养膳食,增强免疫力。
  开展心理疏导。加强对转运人员心理健康管理,定期通过微信群、宣传手册、广播和张贴宣传单等方式,转发传染病防控信息,宣传消毒指南、个人防护等防控知识,及时消除转运人员对病毒的恐惧和焦虑。组织心理援助专家,开展“1对1”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服务,指导转运人员利用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放松、自我激励等方法,增强自我心理防护意识,提高自身心理弹性。同时,帮助其通过规律的生活作息、健康的因素、适当的体育锻炼等行为适应方式,提升心理免疫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七)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指定专人定期通过车载实时视频监控、行车记录仪、车辆GPS定位系统,实时了解转运人员的转运情况和个人防护情况,纠正不规范的转运行为,持续不断改进。
  (八)加强联防联动下的应急处置
  如医疗废物产生量突然增多时,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卫健、生态环境、城管(环卫)、交通等部门,协同组织做好各类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工作。按照“村收、镇集、县运输”的收集途径,做好辖区内高感染性垃圾的收集、消毒、包装、运输、贮存等全过程规范化管理,确保防止二次污染。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通过制定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转运人员培训,压实责任,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实现医疗废物处置从旧常态到新常态的积极转变,增强医疗废物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
  [2]乌云嘎,马静.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的措施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6):166167.
  [3]韦波,卓家同,唐振柱,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防与控制[J].广西预防医学,2002,8(2):106110.
  [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作者简介:黄诗树(1980―),男,本科,科技管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医疗废物运输。

nlc2022121315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322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