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三链融合的N+1终身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甘守武 马良琳 郎捷
摘 要:近年来,以终身学习理念为主要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球得以发展,其对我国教育教学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在传统教学框架下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终身学习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优化应满足和适应新的需求,以“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三链融合为基础,在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院校企业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优化完善,从而适应新时代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以“三链融合”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为例,分析了目前职业院校人才终身学习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结合影响及对现阶段成果的分析,对职业院校研究终生学习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产业链 教育链 人才链 三链融合 终身学习 人才培养模式
1 前言
产业链为在一个产业或上下游相关产业中从原材料开发到最终消费者这一过程形成的具有价值增值的功能链系统,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采购、加工、制造、物流、营销等相互联系的环节。教育链由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的互相依存并制约的教育要素基于特定的联系连接而成的链式关系汇集而成的整体性的教育系统。教育是由多层次、多维度纵横交错的链条组成的一个大系统,由于教育对象、方式、内容、手段的不同也分为不同的教育链。高职教育链是职业教育在学科设置、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的适用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组成链条。人才链是指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被市场需求所认可的,适用于的特定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包括市场需要的高端、中端、低端等不同层次人才。产业链为人才的发展培养指明了方向,产业链的变化和技术升级影响着教育链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链、人才链通过与产业链的对接融合,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良性循环。一方面,职业教育要依据产业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打造教育链、人才链,另一方面,教育链、人才链培养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为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2 “三链融合”培养模式探索
2010年,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经过10年深度合作,校企共建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在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上进行了有效融合与优势互补。2014年,学校探索形成了基于“产业链牵引、人才链互通、教育链”互融的三链融合的N+1终身学习人才培养模式并推广应用,如图1所示。
产业链牵引,即是将龙头企业的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有机凝聚,形成产业链要素,并根据各要素上下游输送和反馈提出对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形成对人才链的牵引作用;人才链互通,即是培养满足特定产业链条的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让学生与员工身份互通;教育链互融,即是构建起适用于在校学生、企业职工、社会人群的终身学习和培养的公有链,营造出具备信任机制的教育生态环境,让能力与学历互融,N+1即多种技能培训加学历教育,如图1所示。
成果率先在汽车类产业链明显的5个专业试点,其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大幅提升;逐步在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中推广,在长安汽车职工能级提升中推广,目前已形成近万人的能力再提升和再培养。
3 培养模式所针对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 主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
以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为依托,基于“三链融合”,以“双证”“三师”“两互换”为核心举措,解决“证书标准难对接、双师型教师难培养、终身教育难实现”的“三难”问题。
(1)通过“产业链牵引”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解决1+X证书制度X证书与企业证书不对接问题;
(2)通过“人才链互通”需求,倒逼解决“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问题;
(3)通过“教育链互融”构建教育公共体系,解决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需求脱节问题。
3.2 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与路径
(1)“产业链牵引”促“双证”对接平台搭建,解决X证书与企业证书难对接问题
“双证”即培训评价组织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企业的能级证书,搭建“双证”对接平台即以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为依托,实现“双证互认”,如图2所示。以1+X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长安汽车能级证书对接互认为例,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第三方评价组织、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三方共同参与,依托“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这一平台,将1+X证书汽车领域标准和课程有机融合,课证融通,并与长安汽车各星级维修技师证书标准对接,学生取得汽车领域的X证书既可以抵专业课学分,又可以通过平台认定获得相应长安汽车星级维修技师证书,在长安汽车就业,享受公司的该星级维修技师待遇;长安汽车员工取得长安星级维修技师后,通过平台认定后也可获得1+X证书领域对应级别证书,并认证相应学历学分,纳入学分银行,作为学历提升的基础,如图2所示。
(2)“人才链互通”促“三师”团队组建,解决双师型教师难培养问题
“三师”即“一师三身份”,在校为教师,在企业为技师,还可作为培训师,如图3所示。依托智能制造F代产业学院项目建设,校企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教产岗位互通、专兼教师互聘”的共育机制,企业为学校教师提供顶岗实践岗位,通过企业实践,帮助他们了解到行业前沿的信息技术,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从而实现院校整体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从企业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合,并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丰富教师队伍人员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不足。校企共同建立考核机制,解决传统师资互评流于形式,不能形成高质、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问题,从而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带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nlc202302081149
(3)“教育链互融”促“两互换”机制形成,解决终身教育难实现问题
学校以党建思政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企业、学校、评价组织等多主体共研校本教材,将课程思政、双证核心职业素养等元素有效渗入教学内容,把X证书标准(2020年前为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岗位标准融入培训标准,通过培训考核达到X证书及能级证书的标准要求,对接学分银行,借以提升职业培训目标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增强参训人员多岗位转换的适应性,如图4所示。“两互换”指“学生与员工的身份互换”“能力与学历的教育互换”,以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为依托,学生在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完成职业教育学习,提前适应学校到行业企业的标准过渡,获取能级证书,适应学生到员工身份转换;职工在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完成职业培训认证,以职工到学生的身份转换获得证书实现技能提升,并通过证书与学分互认,在“学分银行”中积累学分,实现“能力与学历的互换”,形成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互融的终身学习模型,如图4所示。
4 创新点
4.1 产教融合模式创新
创新以“产业链牵引”倒逼“人才链互通”,以“人才链互通”促进“教育链互融”的产教融合新模式。以企业需求为教育培养人才的第一导向,让“三链”在保持自身组织独立性的同时必须组成网状协同体系,打破高校和产业之间的边界,实现产业领域、人才领域、教育领域的有机结合,实现以校企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
4.2 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
依托校企共建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通过搭建“双证”对接平台,打造“三师”团队,“两互换”机制,形成以1+X证书制度试点推广为人才培养拓展途径的“N+1”终身学习人才培养实践,解决1+X证书制度X证书与企业证书不对接、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单一、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需求脱节问题。
4.3 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
以技术培训、服务、咨询、研发、资产“五介入”的方式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构建重电-长安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助推长安汽车成为产教融合型企业,促进汽车类1+X证书制度与产业学院有机融合,构建技术交流、师资共用、资源共享的立体化育人平台,并在全国职业院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重电-长安”产教融合模式品牌。
5 培养模式的运用及未来推广
5.1 成果应用
(1)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现代产业学院落地
共建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对接产业行业需求侧,优化人才供给侧,形成适应区域行业企业需要的专业体系,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长安校企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同时为企业和行业提供多元化的职工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
(2)校企共建师资,实现专业人才互通
实施校企“双千双师”交流互聘工程,校企双方互派员工挂职形成常态化。建成长安汽车服务大师工作站,校企共建“三师”教学团队,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教学、科研和创新能力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提升院校整体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打下了基础。
(3)共建专业课程,助推内涵质量升级
建成市级示范专业1个,立项市级专业能力提升项目2项、骨干专业建设项目3项、专业资源库建设项目1项,校企共同开发课程16门,共建市级精品课1门,开发出版教材16部,其中国家级“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开发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岗位能力渐进式”的职业培训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包入选重庆市人社局线上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资源。
(4)双元协同育人,实现育人成效共享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汽车制造与检修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欧尚星级维修技师等企业人才培养体系。汽车类专业累计培养复合型、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3452人。学生获国家级、市级技能大赛奖项15项,其中1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学生集中在长安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就业,就业率达97.33%,专业对口率82.50%,企业认可度达95.30%。开展长安汽车星级维修技师培训131期,共有2093人获得三星维修技师证书,734人获得4星级证书,156人获得五星级证书。校企共育的长安员工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人,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2人,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12人。
5.2 成果推广
课题组成员先后发表多篇核心论文,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全价值链下的校企战略联盟》《探索高职院校创业教学实践新模式》《“1+X”落地有声有几招》等理论文章,系统总结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被求是、中国社会科学等重要媒体网站全文转载。“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办学模式与成果”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联合办学典型案例,“‘四贯通・三交互・两共学’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创新与实践”获2022年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形成的基于“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三链融合的N+1终身学习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在学生培养、师资建设、员工培训及社会服务方面运用的成功经验,被央视新闻联播、中国教育电视台、央视焦点访谈等权威电视媒体,及人民网、新华网、华龙网等主流网站报道20余次。项目组成员在学徒制国际研讨会、中国高博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发言35次,在职业院校国培市培中做经验分享30余场次。
项目:1.2022年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基于大数据智能化产教融合平台探索与实践(22JGY33)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教育分会:基于混合所有制的a业学院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GZYYB2018022)
3.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项目:基于企业视角的产教深度融合企业员工技能提升研究(XJSK202110)。
参考文献:
[1]徐瑞鸿.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链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7.
[2]董庆贺,何倩.“互联网+”时代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40):112-114.
[3]周方召,付辉,贺志芳,赵汝为.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与优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1(01):94-98.
nlc2023020811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4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