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新媒体技术下的古建筑传承与保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唐丽 刘雨薇

  摘要:乐山是一座拥有丰富古建筑资源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保护古建筑与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这一现实问题。为了能有效保护和利用乐山古建筑,让古建筑融合到城市发展之中,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社会影响力以及结合数字化技术,探索一种符合乐山城市风格的古建筑保护利用新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古建筑;传承与保护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也是城市历史的亲历者,承载着城市的文化积淀和传承,更是先贤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倍加珍惜。乐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坐拥三处世界级遗产地,境内古建筑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随着城镇化过程的加快,现存的古建筑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传承与保护更是困难重重。
  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借助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具有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为古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选择路径,值得我们在古建筑的传承与保护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一、乐山古建筑概况
  乐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璀璨明星,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乏多种文化的穿插交织,从而也使这片土地上的不同文化建造出不同的建筑形态。
  (一)古嘉州城墙
  乐山古称嘉州,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据历史记载,自北周起便开始筑城建设,历代多有重修。清咸丰十年(1860年)在明城东北增修了半圈外城墙,当时有城门17座,外城墙现存城墙约500米,高5米,墙垣宽3米,保存下来的4座城门是人和门、平江门、承宣桥门、兴发街门,均是临江而建的水门。[1]内城墙约为3500米,高5.3~25米,顶宽3.5米,现存城门有丽正门、会江门、拱宸门、育贤门等四座,均用乐山当地的红砂石砌筑。在历史上嘉州古城墙是乐山人民为抵挡洪水所建造,同时城门的修建使水路交通变得十分便捷,从而使贸易交易频繁,加快了乐山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古寺庙建筑群
  乐山作为佛教圣地,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佛教发展进程中,兴建了不少寺庙。《峨眉山志》记载,峨眉山有佛寺,实际以魏晋年间僧肇所建黑水寺为最早。峨眉山原有大小寺院百余处,几经兴废,寺庙古建筑包括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清音阁、洪椿坪、华严铜塔、圣积晚钟、无梁砖殿等。现存主要寺
  院有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三大寺庙。报国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由清康熙御题匾额,寺内有弥勒、大雄、七佛等殿和藏经楼四重屋宇,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万年寺初名普贤寺,创建于东晋隆安年间(397―401年),原殿宇七重,现存二重,系1953年重建,内有无梁砖殿,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外部通高16米全以砖块砌,无一木一柱一瓦,雄伟壮观。伏虎岭下的伏虎寺,始建于唐代(618―907年),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寺宇殿堂林立,建筑巍峨。
  (三)名人故居
  乐山是大文豪郭沫若的家乡,其故居坐落于乐山市沙湾区文豪街,背负绥山,朝向沫水。故居初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一座三进中式木结构小四合院和一个小后花园,其中大小房间有36间,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占地面积2148平方米,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
  (四)文化遗迹
  乐山自古以来十分重视教育,境内犍为县保存有四川省境内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文庙。最初建于北宋,重建于明代洪武四年,迄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犍为文庙坐北朝南,整体建筑以大成殿橹行模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以三进四合的院落样式组合形成一个功能齐备的祭祀场所,并与庙前东侧奎阁、节孝坊构成一个宫殿式的古建筑群。[2]
  (五)少数民族古建筑
  乐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据史料记载,乐山市现今有40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其中汉族、彝族、回族、苗族为世代居住的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彝族为较大群体,下辖的马边县和峨边县是彝族自治县,拥有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如峨边县的大堡镇接官桥、张大喜宅碉、何家湾墓群等;毛坪镇的毛坪周氏宅、苟氏碉楼等,这些都是多个民族融合之后所形成的不一样的历史文化遗迹。
  二、乐山古建筑传承与保护现状分析
  (一)传承与保护的意识不强
  古建筑一直静静地矗立在我们城市之中,与喧嚣的城市相比,它是那样的安静和平实,生活中,人们不论是对它的关注度还是兴趣度都不是很高。以乐山为例,乐山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古建筑也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但在最近一次对外来游客的随机问卷中,我们发现:人们的关注度还是集中在乐山大佛和峨眉山,对乐山城区的古建筑基本上没有关注。即使在乐山大佛景区和峨眉山景区范围内的古建筑(群)也不是游客的首选,这折射出地方政府对乐山古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意识不强,思维局限,缺乏统筹规划和全局把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遗弃和浪费。
  (二)社会价值挖掘不充分
  古建筑本身蕴含很多社会价值,主要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等。而对这些价值的充分挖掘对于古建筑的传承以及保护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乐山老霄顶为例,它见证了古代乐山道教的传播、发展与兴衰,为研究古代乐山道教历史文化与道教建筑技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实物依据。但是,当地政府在传承和保护中,立足原址打造城市公园,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原址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其中的佛教文化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三)法治建设不完善
  近年来,乐山也积极推进古建筑领域的立法工作,启动了《乐山市文物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于2019年底先后出台的《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和《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对两大遗产地的古建筑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范,很大程度上推进和完善了古建筑传承与保护的制度规范。但是从法治的健全角度,还缺乏针对古建筑传承与保护的法律条款。因此,政府应该加快立法进程,统筹相关利益方的诉求,实现用法律手段对古建筑进行防护。

nlc202302090837



  (四)工作手段形式单一
  据了解,目前乐山古建筑的保护几乎还是采用传统的技术手段,并未对景区的古建筑群进行数字化建设。以对古建筑的测绘为例,大多使用人工测绘技术,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天气、环境、温度、设备等因素制约,造成测量数据的误差,从而给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利用带来影响。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对乐山古建筑的推广,主要集中对于乐山大佛、峨眉山等具有标志性场景的推荐,作为乐山古文化代表之一的古建筑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关于乐山古建筑的公众号几乎没有,唯一出现乐山古建筑的文章,是有关于四川省的古建筑介绍,微博上关于乐山古建筑的介绍也是少之又少。
  (五)相关专业人才欠缺
  古建筑传承与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系统性工作,涉及考古学、设计学、美术学、生物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古籍修复等学科专业人才。据相关报道,乐山从事古建筑传承与保护的人员多是“半路出家”,从原来的相近专业改行而来。虽然近年来也引进了不少专业对口的人才,但是由于工作环境、科研平台等原因,导致人才流失的情况较为严重,亟须大量专业人才充实到相关岗位中确保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延续。
  三、新媒体:乐山古建筑传承与保护新路径
  (一)数字化古建筑
  数字化古建筑,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数字化的技术给每个古建筑一个“身份证”,建立它的档案,形成古建筑的统一数据库。
  1.收集和储存相关古建筑数据
  在古建筑保护测绘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是三维信息采集技术,通过运用GPS、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数码扫描、全站仪、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等[3]高科技技术将古建筑的三维信息以数字化形式进行记录,并采用摄影摄像方式保存建筑的色彩信息,从而得到古建筑的基础结构数据。采集完成古建筑信息后,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存储,在存储过程中按照材质、样式、年代来进行归类,管理人员充分运用GIS平台上的数据管理、展示功能,自动检索、管理、展示更多的古建筑的信息。[4]这项工作就需要较多的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操作,避免在某一环节出现失误而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2.建立古建筑数据库
  古建筑数据库的建立离不开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的科学技术,对于古建筑数据库来讲,在进行数据采集的专业过程当中必须以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为基础,不只是采集古建筑的数码影像图、建筑平面图以及三维模型等空间结构参数,还需要对古建筑的用料材质、构件类型和规格等属性采取记录和分析,[5]进而呈现出全面化的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系统。古建筑数据库中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中的内容应该相互贴合,在此数据库中除了古建筑自身的结构的测量数据,还应包含古建筑的文化历史、修缮次数、修缮原因等,形成更加全面的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系统。
  3.虚拟化古建筑
  利用三维信息采集技术采集信息之后,在数据库里面经过多种技术的打磨形成三维模型,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将古建筑缩影重现古建筑的原貌,这对于古建筑的研究与展示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虚拟化
  古建筑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参观古建筑,也可以对古建筑中难以观察的细节结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了解,同时也不会对结构造成损坏。
  (二)打造研学平台
  推广研学活动十分有意义,这是在不同层面上对乐山古建筑文化价值更深层次的挖掘。从实际场景或生活中体验式的获取相关的文化内涵,让大众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培养爱国精神。
  1.线下研学平台
  (1)分类。将乐山境内的古建筑和知名景点进行关联度划分,相关联的就可以组成一条连贯的旅游线路。比如想参观佛教的人群,就可能会选择乐山大佛及峨眉山的寺庙作为站点,那么就可以将乐山大佛与峨眉山开一条连贯性的礼佛旅游通道,形成一条龙服务。如果参观人群只是想看古建筑,就可以将老霄顶、乐山文庙、嘉州古城墙等相串联,形成城内参观道路,统筹规划为旅客提供多种选择,增强其旅游体验,充分发挥乐山古建筑的旅游价值。同时相同的文化内容能够使这些古建筑所承载的历史内涵,在一步一步实践探索中实现更大的文化价值,深刻体现研学之美。
  (2)虚拟建设。既然规划出来了相关的旅游线路,那就需要构建虚拟场景为实施旅游攻略打好基础,这就需要古建筑数据库的奠基,尽可能的实现一定规模的场景还原构建古建筑三维模型形成微缩场景,可以采用AR技术、三维动画等相关技术得以实现。
  (3)实地研学。能让游客更深刻地体会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每个建筑景点所要进行的项目,项目内容在充分展现当地文化魅力的同时,不能过于浅显,也不能晦涩难懂。比如可以开展食斋饭等活动,在举手投足间体验寺庙的生活。再比如乐山文庙和犍为文庙为了更好地体现“庙学合一”的理念,除了让参观者参观名人事迹之外,还可以组织开展成人礼、体验古人学习、演讲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基础上,领略传统习俗,真正感受尊师孝亲、仁爱处世、崇德立志的中华传统美德,充分发扬研学的优点。
  2.线上研学平台
  利用成熟的网络技术,打造数字化的研学平台,让没有办法到达实地场景但又想体验乐山相关文化活动的人群得到满足,线上研学平台的发展潜能相较于线下可能会更宽广。
  首先,线上需要综合运用实物、雕像、展板等静态展示以及相关影音的宣传,影音就可以在线下的实地研学中拍摄相关内容,让线上受众情感共鸣。然后根据线下古建筑相关内容分类,采用虚拟建设中的微缩场景,形成实地场景全面呈现并加之相应的讲解,进行初步的介绍与了解。其次,线上研学最重要的就是让线上的受众增强“实地感”,这就需要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3D技术,让受众体会到身临其境之感,以及对于文化体验活动能有更深刻的体会。线上还可以举行相关的教学教育活动,拓宽受众的视野,增强互动性,体现受众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能出产相关的周边进行售卖或赠送,周边可以包括玩偶公仔、相关书籍、徽章、衣物等,将线上的活动渗透到受众的生活中,从而增强联系。

nlc202302090837



  (三)设计文创产品
  1.纪录片
  乐山曾多次被众多电视剧,电影取景,由此来看,乐山能作为拍摄地有其独特的优点。因此就能以乐山悠久历史为背景与古建筑相呼应,拍摄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更好地宣传乐山相关风土人情,扩大乐山古建筑的影响。
  2.文创游戏的开发
  游戏也可以成为不错的传播途径,因为游戏的互动性更强,受众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游戏分为网络游戏和小游戏。网络游戏可以按照乐山的历史背景为基调,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体验乐山古建筑的繁荣与没落。也可以从古建筑自身出发,从它的建筑历史为落脚点进行一系列的策划,根据古建筑实地资料、历史时间脉络等,运用好的游戏策划、画风画质、背景音效、后期运营等方式相结合,制作出高品质的“景观”化的游戏。
  相比于网络游戏,首先,小游戏的制作就要单很多,小游戏策划的方面也有很多,比如小常识的拓展、建筑知识的了解、乐山历史的发展等。虽然小游戏的制作要求没有网络游戏的高,但内容还是要有创意,这样才会引起受众的关注。其次,小游戏的发布平台有很多,如微信、QQ小程序、APP平台等,多方发布就可以充分利用游戏制作的价值,减少资源浪费。
  3.日常生活
  让乐山古建筑的相关内容充分融入群众的生活中,发挥持续性作用,增强活动运营效果,这就需要周边设计。在大多数情况下,运营活动开展得好,其活动的周边就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周边的种类丰富多样,如手办、公仔、雪糕、徽章等,每个阶段的人们应该都有一段收集的经历,比如邮票、硬币等,就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周边的创新设计。
  前期周边设计都是小物品,如钥匙扣、公仔、卡片之类的,各项工作都不是很完善,投入过多的成本容易导致入不敷出。假如周边设计的是公仔,就可以设计一系列各个古建筑的公仔,以满足受众集齐乐山古建筑的愿望。还可以设计彩蛋款在收集的过程中出现,进行限量或限时的活动。与此同时还要考虑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比如一系列大型乐山古建筑积木,按照古建筑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设计,体会细小的零件堆叠成精美的古建筑时的成就感,在过程中了解古建筑的结构,感受乐山古建筑的历史韵味。
  结语
  对于乐山这座城市来说,古建筑是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将古建筑发展与城市旅游相联系,做到与现实发展相融通。对于国家来说,古建筑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辉煌历史,是一座特色城市的见证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古建筑作为珍稀资源,一旦毁坏将不复存在,因此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古建筑的保护模式,尽可能地降低古建筑所受的损伤,延长其寿命。本文从多方面、多视角提出更多关于古建筑保护的有力措施,进一步凸显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使物质文化遗产能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宋秋.山水城市的构建及其游憩功能的发挥[D].四川师范大学,2006.
  [2]王景安.犍为文庙的保护与维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
  [3]崔晓磊.藏式寺庙建筑的数字化重建及展示方法研究[D].西藏民族大学,2021.
  [4]朱海燕.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有效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06):170-171.
  [5]王思琦.古建筑保护中的数字化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9(28):92-93.
  基金项目:乐山师范学院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守住城市文化符号――新媒体视野下的乐山古建筑传承”(项目编号:S202010649058)
  作者简介:唐丽(2000―),女,汉族,四川绵阳人,本科,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刘雨薇(2000―),女,汉族,四川雅安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学。

nlc2023020908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498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