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毕鹤达 周雪宁

  摘要:为了改善传统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本文基于问题式教学理念,通过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构地理知识体系。文章将鞍山市的发展模式作为教学情境载体,对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中《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学生探究问题链的过程中,落实其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同时有效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P键词: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区域协调发展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突出强调了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不同阶段的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正式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1]。问题式教学具有主体性、互动性、情境性、创造性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次受到重视。同时,问题式教学与新课改所提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相契合,真正做到在做中学,有助于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问题式教学的应用价值
  问题式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生活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知识建构,实现教学目标[2]。问题式教学经过不断改革、推广,在学科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将问题式教学应用于地理学科教学,能有效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向“素养发展”转变,也符合地理学科特征,有独特的教学实践价值。
  (一)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地理四大核心素养,如地理实践力,会在学生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深化。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把教学内容解构、重组,学生在探究问题时,综合多方面的地理要素,进行头脑风暴,综合思维能力则会不断完善。
  (二)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多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进行,填鸭式、机械式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动力。问题式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改变学生对于教学所原有的刻板、生硬的印象,充满活力地去“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真正实现“教”的价值,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完成预设的目标。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有效方式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3]。学生在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同时,也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解惑。在问题式教学的培养下,学生走出课堂后,在生活中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习惯,与终身学习的灵活性与实用性相得益彰,使学生受益一生。问题式教学生成性的特点,与教师预设不同的新问题时有出现,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拓宽知识面,与时俱进,落实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问题式教学设计课例
  本文着眼于问题式教学,选取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中《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为例,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根据已有的鞍山市地形起伏图说出鞍山市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特征。
  (2)综合思维:结合鞍山市的自然与人文要素,综合分析鞍山市的经济发展条件,以及如何影响鞍山市的区域产业发展。
  (3)地理实践力:根据材料,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说出鞍山市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当下面临的困境。
  (4)人地协调观:结合实际,提出鞍山市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议,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地理环境又会反作用于区域发展,建立起健康稳定的人地关系,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地理视角,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过程
  1.创设真实情境
  鞍山,别称钢都,辽宁省辖地级市,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辽宁中部、辽东半岛中部、环渤海经济区腹地,位于沈大黄金经济带的重要支点,辽中南城市群与辽东半岛开放区的重要连接带。鞍山境内有沈海高速公路、丹锡高速公路等公路,沈大铁路纵贯南北,京哈铁路途经鞍山。
  鞍山因钢而立、因钢而兴,具有百年工业历史,素有“祖国钢都、中国钢铁工业摇篮”等美誉,是辽宁省第三大城市,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东北振兴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市等殊荣。
  播放鞍钢发展历史的短片。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出真实情境,点燃学生好奇心、唤醒学生求知欲、激活学生内驱力,同时,也能够从课堂开始,让学生对鞍山市的发展产生宏观上的基本认识。
  2.提出关联问题
  提出问题:
  结合图1,说出鞍山市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分别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
  教师提供材料中的相关地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鞍山市的有关地理信息和地理特征,使学生领会到地理学区域性、综合性与交叉性的三大基本属性,了解学科的基本理念。同时,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善于、乐于、习惯于使用地图,在独立完成教师所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也帮助学生完善了区域认知素养。
  提出问题:
  问题1结合刚才总结的鞍山市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特征,分析鞍山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自主探究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着鞍山市的经济发展。
  材料呈现:
  材料1
  1933年,国外地质学家在鞍山经过勘测后,成立昭和制钢所,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于1953年提出“全国支援鞍钢”的口号,建设鞍钢被列为全国的“重中之重”,鞍钢的面貌得到了彻底的改变。鞍钢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被誉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是“鞍钢宪法”诞生的地方,是英模辈出的沃土,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nlc202302091131



  材料2
  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2017年调整后新的沈阳经济区范围确定为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5个城市,经济空间更紧密、支柱产业更衔接、交通通信更便捷,更便于周边城镇、产业园区一体化发展,更便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更便于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建设、城市群能级一体化突破。
  设计意图:
  学生已经学习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促进地理知识的分化与迁移。引导学生懂得从自然(如地形、水源、气候等)和人文(如交通、政策、人口等)两方面分析影响某一区域发展的相关因素,使学生意识到区域发展并不是孤立的,是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得到提高。
  提出问题:
  问题1 结合材料,分析鞍山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次生危害,主要是如何产生的?
  问题2 小组合作,分析新时代鞍山市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哪些危机?
  材料呈现:
  材料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所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鞍山市城区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约290天左右,低于全省平均达标天数。地表水未按功能区达标,主要污染区氨氮、阴离子洗涤剂、化学需氧量等超标严重。
  材料2
  从全省的横向比较来看,经济总量位于第一梯队的大连、沈阳已远远超过鞍山,位于第二梯队的营口、盘锦等城市紧追其后,鞍山市“辽老三”经济地位备受威胁。
  设计意图:
  打好环境污染攻坚战是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材料呈现出鞍山市的污染状况,使学生领会到任何区域的建设都不能先发展后治理,可持续发展是放眼长久的道路之策。地理知识的获取来自生活,地理学科的学习服务于生活,年青一代作为时代的主人,教师引导其形成人地协调观,培养良好的发展意识,真正落实了学科的社会效益,实现学科的价值。
  提出问题:
  问题1 结合图2,说出鞍山市的产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问题2 政府应对鞍山市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发展需要,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除此之外,为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鞍山市经济协调发展,你还有什么样的建议?
  材料呈现:
  材料1
  材料2
  “十四五”开局,鞍山市围绕做好“三篇大文章”及“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工作任务,制定《鞍山市推进工业企业“四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通过加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快5G、工业互联网和各行业深度融合,引导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改造、数字化改造、节能改造和环保改造,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
  设计意图:
  使用统计图的横向对比,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鞍山市生产总值的各产业占比,在进入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和变化幅度,真实数据更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这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地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由逻辑紧密的良构问题到开放性的劣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回答[4]。良构问题保证课堂基本的教学质量,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回答出预设的答案,劣构问题的答案则更具有创新性、时代性与不确定性,在完成这类问题时,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成为其未来学习地理知识的不竭动力。
  (三)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这一核心问题,创设情境,设计出层层深入、联系紧密的问题链,把核心问题表征为认识区域地理背景、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找出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四个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置身情境中,自主探究,建构知识体系。学生探究得出:鞍山市的自然、人文要素特征,如地处辽宁省中部、辽东半岛中部,处于中纬度地区的松辽平原,地势平坦;境内有沈海高速公路、哈大高铁、沈大铁路等。鞍山市的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地处辽河流域,水路运输便捷;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政策倾斜;沈阳经济区成立的加持等。发展面临的困境,如粗放型工业发展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等。解决方案,如加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变革,发展数字经济,节污减排等。探究的可操作性得到实现,发挥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总结迁移评价
  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后,教师对于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进行总结,学生没有解决或解决不良的部分问题,如鞍山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之处、其当今发展面临的危机,帮助学生将探究获取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在这一基础上升华,搭建出完备的知识体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迁移应用,也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知识、学会学习的重要路径。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过程不尽相同,分析过鞍山市的发展历程后,教师抛出关于青岛市发展的若干问题,如“青岛市的经济发展在近些年是如何蓬勃兴起的”,可布置学生在课后收集资料,独立分析完成,加深W生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的认识。
  新课标中对于教学评价提出了建议,摒弃以往只重视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评价体系中要同时兼顾过程性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分组探究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课堂行为,如讨论中的参与度,是否能够在合作中提出相关意见等。与此同时,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可以采取自评、互评、教师评的模式,进一步充实评价体系,探明、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
  结语
  本文通过创设鞍山市的真实情境,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从认识区域、了解区域发展到树立起人地协调的理念,真正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式教学在现代地理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将问题式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如何在问题式教学中落实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如何把探究学习与问题式教学更好地融合,是教师们长期思考的问题。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有效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会使学生热爱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徐尚超.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区域“巴西”为例[J].地理教育,2022(S2):25-26.
  [3]张静如.浅析《教育――财富蕴藏其中》[J].高考,2019(28):115-116.
  [4]张扬.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初中区域地理教学设计――以澳大利亚为例[J].地理教学,2021(13):44-47+53.
  作者简介:毕鹤达(1997―),男,汉族,辽宁辽阳人,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学科教学(地理)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通讯作者:李正升(1979―),男,汉族,云南龙陵人,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

nlc2023020911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500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