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大数据平台构建》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屈毅 张卫婷 穆丽宁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大数据平台构建》课程家国情怀、伦理规范、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人文素养等思政核心元素的基础上,从课程伦理意识、课程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团队五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构建途径,采用“课堂教学渗透、实践教学渗透 、课外活动渗透”的“三课堂三渗透”模式实施课程教学,将课程思政教育嵌入教学全过程,营造课内课外全覆盖的氛围,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为其他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平台构建》,三课堂三渗透,教学模式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高校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育人的核心环节[1],2020 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指出“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引导职业学校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意识,听党话、跟党走。”从以上国家层面的文件精神可以看出,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并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已成为教书育人的关键环节[2-3]。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引领者,应围绕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教育[4-5]。因此,《大数据平台构建》课程教学团队依托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校企融合载体――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增强课程建设的适应性,在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原则下,构建出“思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课程建设思路,持续加强学生政治觉悟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厚,工匠精神浓、人文素养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6-7]。
《大数据平台构建》课程是一种思维意识,一种教学理念,以党建为统领、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工匠精神”等需要塑造、培植的元素融入教学之中,学生在学习技术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加强了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1.家国情怀
通过《大数据平台构建》课程让学生了解大数据产业是我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一个关键领域,以及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和前沿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大数据技术与国外之间的差距与优势,通过差距分析,让学生明白祖国的科技发展与每一名大学生的默默奉献密不可分;通过优势比较,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担当精神,激发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
2.伦理规范
《大数据平台构建》课程蕴含着系统化、工程化和科学化的思维,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贴近生活的伦理方面的育人案例,将隐性的元素显性化,通过文献查阅法、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等方式,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做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该课程涉及知识产权、隐私保护、软件版权、网络与信息安全以及数字鸿沟等伦理问题。以大数据领域经典正反伦理事件为例,采用讨论法让学生领会信息技术领域的伦理原则,养成遵守行业规范的意识。
3.职业道德
《大数据平台构建》课程涉及的技术具有开放性、开源性、专业性,但也隐藏着数字风险等社会性问题,需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的培养。通过社会实践、实训实习、企业参观、志愿服务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大数据行业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以及数据方面的法律法规,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做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4.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在《大数据平台构建》教学中借助数据处理平台的搭建、数据筛选、清洗等教学和实践环节,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营造运行场景,融入实际岗位角色,将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准员工角色等有机融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贯穿于高标准要求、过程规范、环节完整教学过程中,学生职业精神的体验感和技能获得感得到提升。
5.人文素养
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信息交流与传播瞬息万变,加速多元文化交流与碰撞,多维思潮互溶与激荡,挖掘《大数据平台构建》课程的文化价值,深层次凝练课程体系的系统化思想价值,拓展了课程的温度,增加了课程人文性,提升了课程的开放性、时代性,塑造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文精神,教育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
1.课程伦理意识
《大数据平台构建》课程伦理蕴涵着计算机类专业富有的系统化、科学化、逻辑化、工程化思维,在进行课程建设时,更深层次挖掘出课程中蕴涵的育人元素,通过生动鲜明的实例,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该课程专业伦理是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知识产权、不侵犯个人信息隐私、防止软件盗版、反对不当竞争、数字鸿沟等内容。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认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日常生活带来的冲击和认知层的不适应,学会应对所引起的职业伦理问题,消除不适性,做到专业技能培养与育人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该门课程所涉及的新技术、新职业、新范式所面临的职业伦理问题为案例,在研讨职业伦理、职业道德过程中,以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案例研究法等教学方式,提出正反视角观点,通过分析、研讨,提升学生专业伦理的分析、甄别和判断力,实现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融通专业伦理意识和职业岗位规范,形成科学的系统化思维和正确的专业伦理意识。
2.课程教学资源库
建设《大数据平台构建》课程资源数据库遵循实用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B能力为关键,加强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增强诚实劳动意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思维资源。教学资源库包含了技术发展报道、技术应用视频、核心技术专题等各类资源课程教学资源,以及课程涉及的专业伦理和职业规范等相关内容,构建党建统领、十育人推进的“三全育人”课程教学资源体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多维度、深层次凝练、挖掘课程所蕴涵育人理念,遵循系统性与特色性相融通、专业性与伦理性相融通、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通、普适性与特殊性相融通的原则,按照科学家、大国工匠等人物类,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成就等成果类,信息产业知名企业类,以及专业伦理规范类等分类建设、梳理育人元素,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云上”课程资源库,为学生课程学习提供时多维度支撑,创新育人教育方式。
nlc202302142027
3.课程教学内容
深刻把握课程的实践性和工程性特点,使用合适的方式在教学内容中嵌入育人内容。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重新修订课程标准、实训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将育人理念嵌入课程知识、技能传授教学全过程,做到育人教育与知识技能传授相融通。例如,在v授ZooKeeper环境搭建与基本操作时,向学生讲授实际环境搭建过程中,会因参数设置和操作步骤得不够精细导致搭建后的环境在处理信息时会报错或得到不符合规范的结果,促使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的成因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强化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勇于担当精神等核心价值观。在认知大数据内容融入国家数据需求与数据安全等现实知识时,激发学生们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
4.课程教学改革
一是及时跟踪学生思想动态,课程组成员通过调研会、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将相关的课程育人点融入教学过程。二是优选专业教材,体现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入,以工匠精神融入为选择标准,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嵌入教学全过程中。 三是精心设计课程,以课程标准、实训大纲等教学文件为抓手,落实课程的育人目标。例如,通过Hadoop常用工具组件的安装与应用的实际案例,融入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元素,从而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5.课程教学团队
育人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这对教师从政治意识到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不但要做知识、技能传授的引路员、教练员、陪练员,更要做学生正品格、塑品行、提品味的“大先生”,这就要求教师主动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站位,树立价值塑造与知识能力培养血浓于水的理念;通过参加交流会、培训会、教学比赛等提升育人能力,做价值塑造的“良师益友”。二是建设课程教学团队与思政教师结对机制,形成育人引领的合作机制,共同挖掘课程育人元素,内化为育人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三是《大数据平台构建》教学团队和企业人员的互融,依托合作企业,引进技术骨干等充实课程教学团队,准确对接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伦理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岗位标准精准对接。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三课堂三渗透”教学模式实现课程育人教育,即课堂讲授融入知识育人,渗透人文素养、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等;实践教学融入技能育人,渗透责任担当、工匠精神;课外活动融入文化育人,渗透文化基因传承与弘扬。将课程育人教育嵌入教学全过程,营造课内课外全覆盖的氛围,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1.课堂教学渗透
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做好课堂教学,落实育人目标,实现立德树人。挖掘课程育人元素,将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伦理规范等要素贯穿到课程内容章节、融入教学各个环节。深入挖掘课程育人元素,建立资源库,包含(1)正面典型案例,例如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信息技术重大突破以及科技工作者的事迹等元素,涉及认知大数据、Hadoop环境搭建等知识点,让学生体会到投入到数字经济建设的重大意义,培养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国家情怀;(2)反面典型案例,通过分析事故原因,教育学生建立客观、公正、严谨的职业道德观;(3)职业规范,内容涉及理解并挖掘用户需求,进行数据建模,利用专业统计、分析工具从海量数据中总结规律、挖掘潜在价值,提供决策依据,引导学生按照项目设计规范实施项目设计习惯,提升职业岗位素养。
2.实践教学渗透
《大数据平台构建》是一门实践性为主的课程。课程育人与具体实践项目有机结合,将课程育人元素融入到实践环节,走出学校,走进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沟通,了解企业真正需求,锻炼学生的协调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服务人民的意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现场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提出项目实施方案、论证方案,项目实施、项目交付等环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接受了红色教育的洗礼,感受到建设数字中国、促进社会平衡发展任务之艰巨,激发出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人文关怀等育人元素。在实践教学项目中挖掘课程中蕴藏的育人主题,润物无声完成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3.课外活动渗透
结合课程建设实际积极开展技术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提升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精心培育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深度融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造“德行高尚、爱岗敬业、遵章守纪、技能精湛”的特质学生。举办校园IT科技文化节,成立“咸云”创客工坊、大学生IT技术社团、IT技术训练营、无人机应用、微视频工坊等信息技术类社团,营造“职业文化+专业文化+校园文化”的“三文化”育人环境,打造“处处育人、事事育人、人人育人”的育人氛围。发挥照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场所“三全育人”功能,打造“三下乡志愿服务团队”“经典诗词诵读”等品牌活动。将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工匠精神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课程从教学资源库、教学内容、教学改革三方面融入家国情怀、伦理规范、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人文素养等育人元素,实施“三课堂三渗透”教学模式,课堂讲授融入知识育人,实践教学融入技能育人,课外活动融入文化育人,渗透文化基因传承与弘扬。让课程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政教学、思想道德形成有机融合,真正实现“教书+育人”和谐统一,推进学生大数据平台搭建、数据处理等技术技能方面创新应用能力的提升。
本文系2021年度陕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1GG009。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编号:SGKCSZ2020-1563;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编号:2020KCSZ116。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项目《“双高计划”背景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SGA02。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2]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J]. 中国大学教学,2020(9):17-20.
[3]黄蓉生,崔健,唐斌.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J]. 中国大学教学,2018(8).12-15.
[4]高峰,陆玲.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6):178-180.
[5]张家军,靳玉乐.论教师一般育人能力的内涵与价值向度[J].中国教育学刊,2020(7):89-91.
[6]马廉洁,张玮,周立斌.理工类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认识与反思[J].高教学刊,2020,6(2):189-192.
[7]陈志勇,叶桦畅,张笑钦.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核心元素、基本原则与实施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21,(4):34-38.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责任编辑:姜秀靓)
nlc2023021420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5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