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思政工作的影响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高祯聆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媒体时代下,解读高校网络舆情影响下思政工作的特点,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思政工作开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积极影响,从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着重提高大学生互联网素养、净化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环境几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高校思政教育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措施。旨在通过本文研究,为高校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参考,实现网络舆情管理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舆情管理的积极影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创造了便捷条件,也使得信息传递更为快速。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可依托微信、QQ、抖音等新媒体随时随地在线接收各种信息。但是,因受网络开放性因素的影响,新媒体平台中存在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一些负面信息不免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这就需要高校做好网络舆情管理,从思想观念方面予以正确引导。故此,本文立足于新媒体时代下,围绕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思政工作的影响加以分析研究。
  1.载体多样化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高校而言,以大学生为对象,对其进行思政教育时所采用的方式,以口头宣传、书本教学为主。无论是从信息获取量,还是从影响力方面来看,获得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如人物地点、沟通方式技巧等。但是立足于新媒体时代,思政工作在网络舆情的影响下,随之所呈现的教育载体传播途径也日渐朝着多元丰富的方向发展,可以有效改善传统思政工作模式的现状,对高校思政工作效果的强化具有积极推动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在新媒体优势作用的发挥之下,在高校内部当中,对于教育者而言,可借助更多的新媒体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如论坛、贴吧、微信、微博等。在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借助更多的新媒体教育载体获取知识信息。
  2.内容生动化
  在新媒体环境之下,现有思政工作方式与传统工作方式相比,所呈现的教育内容会有所不同。在传统模式之下,书本资料等纸质媒介是思政工作开展的主要方式,通过此种方式来有效呈现思政教育内容。不可否认,这一思政工作方式可获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保障思政教育内容的时效性。而在新媒体环境之下,以网络手段为载体所呈现的思政教育内容,则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可促使学生通过更为便捷的途径掌握政策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思政实践经验,还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将抽象死板的思政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依托图片、视频、动图等多种载体,促使思政教育内容朝着立体化和形象化的方向发展,极大程度提高了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关注度,所获得的教育影响力也更为显著。[1]
  3.过程互动化
  思政工作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而在新媒体环境之下,思政工作深受网络舆情的影响,若想进一步强化高校网络舆情对思政工作的积极影响效果,则需要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且逐步提高两者的互动水平。在新媒体环境之下,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媒介将成为思政工作的主要载体,以便更好地应对高校网络舆情,从而有效规范高校学生行为举止,促使高校学生保证自身思想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与此同时,依托新媒体,高校学生可接受各种来自网络上的优质信息,从而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并将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而在传统模式影响之下的思政教育,无论是从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形式方面,并没有从根本上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以硬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思政理论,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书和育人所获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产生负性情绪。因此,面对此种情况,立足于新媒体时代环境之下,若想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对思政教育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则需要教育者保持清醒认知,对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的不足加以透彻分析。从高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依托新媒体手段对其进行有效感染,促使思政工作阵地朝着互联网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的政治素养。
  1.拓展思政教育路径
  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对于高校而言,在这一时代环境下,依托网络舆情管理,可进一步扩展高校思政教育路径,这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网络舆情具备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宽泛、内容丰富且互动性强的鲜明特征,学生可随时随地在线接收信息,在微博、贴吧、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而教师依托新媒体平台所呈现的网络舆情,可更好地了解学生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开展思政工作,实现思政教育的双向交流。
  2.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可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内容信息,包括国内外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新闻、学校周边讯息动态等。特别是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对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更是会保持较高的关注度。加之大学生具备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可快速融入高校网络舆情当中,及时搜集自己关心的信息。因此,高校可借助微博、微信、抖音、贴吧等多种新媒体平台,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从中获取更为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符合大学生的兴趣偏好,将政策理论知识融入其中,促使高校思政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层次。[2]
  1.增加高校思政教育难度
  在高校内就读学习的学生,虽然认知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在社会经验方面还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极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从众心理相对而言较为严重。也就是说,大学生在针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表达观点时,会将个人的主观情感因素掺杂其中,而这些不理性言论,通过以微博、微信、QQ、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为载体的网络舆情加以传播时,会增加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可能性,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关注这一社会事件。其中,抗干扰能力不强的学生很容易在非理性言论的影响之下,诱发极端行为及偏激主张。由此可见,正是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意见领导”的导向作用,成为负面舆情点燃的“导火索”,进一步增加高校思政教育难度。

nlc202302142038



  2.冲击高校学生价值观念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为学生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内与他人进行有效互动,并且实现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随时变更。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其本身存在虚拟性、便捷性、不可控性的多重特征,一些负面消极的信息,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高校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一方面,部分学生无法区分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在网络世界中也许是顶尖的游戏高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却明显下降。面对此种两极分化,则会导致学生陷入思想困境当中,极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问题。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下,学生可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在学习方面,如果遇到问题时,则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搜索答案。如果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则会滋生惰性,形成“快餐式”学习风气,导致高校学生急功近利,不利于其正确三观的树立,进一步弱化高校思政教育效果。
  1.加强W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
  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管理对思政工作推进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面向广大学生,围绕思政教育工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培养“意见领袖”,秉持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有意识地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为大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将来自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负能量网络舆情进行有效控制,杜绝其在高校内部传播,切实有效提高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3]
  同时,在新媒体时代下,若想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舆情管理对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积极影响,则需要构建一支业务能力精湛、理论基础扎实、政治觉悟高的思政教育队伍,尤其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以便更好地应对当前日渐复杂的新媒体时代环境。一方面,高校要正视思政教育工作,对于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人员,对于其准入门槛要进行适当性提升,从教学能力和政治素养两个方面入手,对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做出全方位考察,保证思政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网络舆情管理,设置专门的网络舆情监管监测岗位,要求上岗人员要做到熟悉思政工作、具备专业计算机技能,以便在新媒体时代下及时做好高校网络舆情跟踪监督工作,促使高校网络舆情朝着正确规范的方向发展,有序推进思政工作的实施。
  2.着重提高大学生互联网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要以网络舆情管理为切入点,在明确网络舆情管理目的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大学生的互联网素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规范自身言行,确保所发表的言论客观公正且合乎时宜,避免不良舆情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中肆意扩散,为高校思政工作有效性地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要把握住新媒体时代发展契机,将网络道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环节当中,在思政教育理论课中选择相应的网络舆情案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些案例加以分析讨论,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互联网常识,以便在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中学会明辨真假,实现网络舆情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深度融合。其次,增强学生自律意识,面向学生为其讲解互联网行为准则、网络道德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促使学生在面临消极网络舆情时可做到客观分析,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中做到言谈举止得当、思想观念正确健康,自觉主动抵制不良网络舆情的侵害。最后,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高校教师要密切监控微信、贴吧、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与学生积极主动交流,从言语中发现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做好大学生心理情绪监测诊断工作,指导学生掌握调节自身情绪的技巧方法,帮助学生疏导消极负面的情绪,避免校园规模性群体事件的发生。
  3.净化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环境
  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为高校学生搭建了沟通交流、展示自我、表达立场的舞台,使得高校思政教育途径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心理学研究资料显示,外在环境对个体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在新媒体时代下,若想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管理对思政工作有序开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则需要重视网络舆情管理环境建设,凸显健康和正能量的双重特征。
  第一,加强线上信息传播建设,依托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平台,以高校学生为对象,面向其搭建高校信息服务平台,在其中发布与高校学生有关的各种资讯,如报名信息、规范守则、学校院系最新动态等,便于学生在这一平台中及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同时,还可增设“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板块,学生可在网络平台中与教师进行匿名交流,与教师分享自己成长中的困惑疑虑,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第二,加强校园网络活动建设,依托校园网、高校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搜集学生的意见,以网络的方式定期开展各种类型的校园活动,如“互联网知识闯关大赛”“互联网消极经历演讲”“我与微博的那些事”交流讨论会等,在其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以便在负面网络舆情来临时,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抵御能力。第三,完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立足于新媒体环境之下,对于高校而言,要重视网络舆情,意识到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政工作开展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积极主动掌握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处理权。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围绕网络舆情建立与之相承接的监控机制,确保高校在思政工作开展时,可以积极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对此,高校要针对网络舆情,对现有的监控模式加以优化,应用各种新型的现代化技术,如智能检索技术、定向匹配技术、自动核查技术等,对微博、QQ群、抖音短视频等各种新媒体媒介进行系统化、实时在线监测,获得更为丰富的网络舆情监测信息,以便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可持续化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管理作为高校日常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思政工作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拓展思政教育路径、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强化思政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全新挑战,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无形之中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难度,并对学生价值观念造成冲击。因此,面对此种情况,高校要立足于新媒体时代下,辩证看待网络舆情管理,借助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着重提高大学生互联网素养、净化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环境等策略的实施,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水平,占据网络思政教育这一主阵地,为高校思政工作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素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127-132.
  [2]蒲梦潇.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策略探讨[J].作家天地,2021(16):169-170.
  [3]尹大伟,高凯.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2):1-3.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 201306)
  (责任编辑:姜秀靓)

nlc2023021420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534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