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互联网保险的保险专业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铭晗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业运营中并形成新的产业,互联网保险就是其一。在互联网保险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的保险教学模式已无法培养出适应互联网保险运营需求的人才。为了满足互联网保险的发展需求,需要了解目前保险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教学体系的优化,目的是依托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调整促进互联网保险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保险专业教学,要求,问题,对策
  中国的保险业起步晚,但发展快,且为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保险成为保险业的新兴运营模式。高校保险专业以传统保险业务与经营为内容进行教学,导致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无法与互联网保险连接,进而影响互联网保险与保险行业的发展。高校保险专业需要进行教学体系的优化,目的是实现人才培养与互联网保险需求的零对接,进而促进保险业的稳定发展。
  一、互联网保险对保险专业人才的要求
  1.了解互联网保险的最新发展态势
  互联网保险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保险产品的销售、核保和理赔等,二是依托互联网虚拟世界实施的保险相关服务,三是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互联网保险运营中。互联网保险要求保险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功底,并了解互联网保险的最新发展态势,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互联网保险运营实践中。保险专业人才只有理论功底扎实,能解读不同时期保险相关政策,才能对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1]。保险专业人才只有了解最新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态势,才能践行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设计、发行、交易,并在了解风险的基础上进行风险防范。
  2.学会互联网保险运营工具的运用
  互联网保险属于高科技行业,其对人才的需求远高于传统保险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互联网保险要求学生懂计算机网络知识,了解数据库技术,能进行互联网保险a品的开发,能利用软件处理相关的保险数据,部分有能力的学生掌握编程语言更为适合[2]。互联网保险是互联网技术与保险整合的新兴行业,是多学科融合的产业。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学生要具备创新思维,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并掌握网络运营工具,以形成跨学科、跨行业的知识体系。
  3.具备团队协作及风险管控能力
  互联网保险主要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易,交易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是较难监管的,进而存在较大风险。互联网保险要求保险人才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及风险管控能力。在团队协作能力方面,保险人才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执行能力,无论岗位职责是什么,都能与团队成员通力协作[3]。在风险管控能力方面,保险人才要了解政策监管风险、产品合规风险、信息泄露风险等,并能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风险防控。
  二、高校保险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理念不符合互联网保险人才需求
  互联网保险并非互联网与传统保险的简单结合,而是深度融合。在互联网背景下,市场信息不对称得到解决,保险业务的新业态形成,资源的配置效率有效提高,保险交易成本也极大减少。高校实施的保险教学,其理念是以传统保险经营思想为基础的,无法适应互联网保险的新业态,进而导致保险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互联网保险对人才的要求[4]。
  2.内容未紧扣互联网保险行业创新
  科技的发展使保险的创新速度越来越快,产品创新、交易机制的创新等都对保险行业有一定影响。互联网保险与传统保险相比,其信息的对称性、其交易成本的低廉性都是其发展的切入点。互联网保险在市场上的精耕细作使其成为保险行业的主推形式,但高校的保险专业教学内容却未紧扣保险行业的创新需求,导致学生学习到的保险知识与行业创新脱节,进而无法适应互联网保险的发展。
  3.模式落后于互联网保险技术需求
  高校保险专业的课程多以理论课程为主,在教学时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都比较少,即使有实践或案例,其形式也比较单一,实践操作以依托保险软件进行保险交易模拟或去保险公司实习为主,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互联网保险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形成的保险运营新形式,其以网络平台、网络支付、大数据等为支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5]。但教学模式的落后导致学生不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不能接受互联网保险的行业发展挑战。
  三、基于互联网保险的保险专业教学体系优化对策
  1.课程内容要契合互联网保险需求
  为了使高校保险专业培养的人才更适应互联网保险的行业要求,可以通过增加课程、专题讲座、整合资源等方式进行课程体系的完善。首先,在增加课程方面,高校在设置保险课程体系时要开设互联网保险相关课程,将《互联网保险》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纳入到保险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互联网保险》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互联网保险概念、特点、国外发展现状、国内发展现状及兴趣的原由[6];互联网保险的种类及发展模式;互联网保险的风险防范及监管等。除了开设《互联网保险》外,保险专业课程中的数学、英语、统计学、宏观经济学、计算机编程等要根据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融入互联网保险的相关内容。如在数学和统计学中加入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等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大数据的筛选和分析能力;在计算机编程课程中加入APP开发,网络平台应用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其次,在专题讲座方面,单独开设《互联网保险》课程会因教材、教学计划等原因耗时耗力,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那么就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互联网保险相关内容的补充,一是能将最新最前沿的互联网保险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二是能丰富日常教学内容。再次,在资源整合方面,可以将互联网保险的相关内容融入到现有保险课程教学中,以传统的保险教学为基础,根据教学需要融入互联网保险内容,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将二者进行整合。
  2.教学方式要以体验式教学为主

  传统保险在交易时受资金、成本的限制,学生难以参与到实际交易过程中。互联网保险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学生容易通过网购等参与其中。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托互联网保险的低门槛设置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利用微信或支付宝等平台进行保险产品的对比和购买。学生要将保险产品与基金、理财产品等做对比,目的是从不同角度了解保险产品,以加深对互联网保险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保险APP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在系统中注册帐号,之后进行投保、协调、理赔等相关步骤的操作。在APP中,学生可以扮演投保人和互联网保险的销售者,并进行互联网保险相关流程的演示,以了解互联网保险的真实环境[7]。除此之外,教师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通过与互联网保险行业结合的案例的融入,帮助学生了解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动态及最新资讯。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到互联网保险创新项目研究中来,目的是通过互联网保险产品设计、营销对策、路演方式等,避免互联网保险的同质竞争,进而消除人们对保险的负面印象。
  3.教学评价要以多元化为主
  教师是保险专业相关课程的主要讲授人,互联网保险发展背景下的高校保险专业教学更要求实践性。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岗位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多元化为主,并将线上教学评价结果纳入到评价指标中来,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了解互联网保险的相关岗位需求,并进行知识的补充性学习[8]。对评价的知识点要以互联网保险相关内容为主,并对评价比重进行调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分平时和考试,平时的比重要加大,要与考试所占比重相同,目的是提高对学生平时学习的关注度。如采用讨论教学法时,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学生探讨的角度和创新的空间切入,对学生的问题本质的揭示进行评价,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采用社会调查教学法时,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等角度切入,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总之,互联网保险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实施的保险经营活动,特别是在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保险成为保险行业新的发展方向。高校的保险专业教学要了解互联网保险对保险人才的要求,并明确保险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教学体系优化,以使高校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时俱进,最终促进保险行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蕾.互联网保险发展背景下保险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20,34(2):93-96.
  [2]郭焯文. “互联网+”背景下保险课程教学方式创新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1,12(19):96-97.
  [3]苑,李亚宁,陆阳,等.“互联网+”背景下保险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2020(32):156-157.
  [4]李建国,沈晓燕.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我国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8(6):13-18.
  [5]史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财讯,2017(14):159-160.
  [6]蒋晓妍.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保险学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4):368-369.
  [7]何清泉,许捷,谭淑芬.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讨DD 以保险职业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21(9):157-159.
  [8]胡联,张运书. “互联网+”背景下保险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分析-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36-39.
  (作者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责任编辑:姜秀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560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