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中情境理论的融合实践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阳
摘 要:社会教育承担着全面育人、全面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幼儿教育阶段积极实施社会教育,有助于幼儿社会意识的形成。创设多元教学情境、组织情境交流活动,可以为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创新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社会教育活动与幼儿园教育的深度融合,现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展开论述,思考将情境理论融入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中的有效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来提升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幼儿园;情境理论;社会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需要关注社会教育活动的导入,基于社会生活、社会环境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活动意识。在这一要求下,幼儿园教育活动不仅要起到“教书育人”的基本作用,还要对幼儿的未来发展负责,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思维意识和社会观念,使其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育人启智特点设计社会教育活动,以情境理论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情境当中从家庭生活、幼儿教育、社会实践等角度入手构建教学新课堂,可以让幼儿在情境中全面发展。情境理论能够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中发挥思维训练、能力训练的多元价值,让幼儿不断进步。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中的问题分析
1. 社会教育活动落实不到位
社会教育是幼儿的常规教育活动。幼儿能否形成社会意识和道德意识,是否具备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能力,这一系列问题都要借助社会教育活动实现。为此,教师要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板块,以体验式活动鼓励幼儿与不同的情境进行交互,促使幼儿主动参与社会教育活动。但是,现有的幼儿园教育体系却并没有意识到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价值,其将注意力放在文化教育、行为教育等教学板块上,教师并没有考虑幼儿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幼儿的成长特点,导致教师以“低龄化”来评价幼儿,社会教育活动难以落实。即使幼儿表现出了对社会活动的兴趣,相关教育活动也会被游戏活动所取代,社会教育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缺席。
2. 社会教育活动开展方式单一
社会教育活动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活动,其以社会性和实践性为基本教育特点,是帮助幼儿了解社会的重要教育手段。传统的育人活动面向生活能力、文化启智开展,社会教育则面向未来生活和社会环境开展。由此,必须设计综合性更强的社会教育活动方案。但是,部分幼儿园设计的社会教育活动方案依旧缺乏创新,其单纯地从组织主题活动入手,要求幼儿参与,并不关注幼儿社会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幼儿的情感培养需求。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中,大多数教师是从环境设计入手,利用常见的生活化材料构建家庭、幼儿园、社会场所等多元场景,让幼儿在情境中进行学习。但在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其并没有意识到幼儿与社会情境之间的交互,大部分社会教育活动都是从参观、模仿入手,没有为幼儿预留与情境互动的空间。教学方法单一,幼儿无法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形成生活技能、学习能力和社会交际意识,难以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3. 社会教育活动难以激发幼儿兴趣
观察、模仿,这是幼儿参与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方法。要让社会教育活动发挥其育人价值,教师必须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形成参与各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热情,才能实现科学育人。在幼儿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幼儿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而不能盲目“催熟”幼儿。但是,部分幼儿园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利用成人化视角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方案,忽视了幼儿天性与情感的表达。在实施社会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幼儿接受相关理论,而不是站在“低龄儿童”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忽视了幼儿的内在兴趣需求,社会教育活动单纯以活动重现为主,没有融入趣味性、交际性元素,导致幼儿无法形成学习兴趣,不愿参与到社会教育活动中。
二、情境理论引导下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育人要求
1. 保护幼儿天性,实现因材施教
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在育人活动中发挥作用,“全面发展”就成了落实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即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幼儿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有价值的个体。基于情境理论完善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要重视幼儿的体验、参与,借助社会教育活动,将教育背景转化为整个社会环境,鼓励幼儿思考自己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发展自身良好的社会意识,从而实现促进幼儿成长的教育目标。依靠情境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幼儿完善的情感意识;在不同的环境中引导幼儿模拟体验,培养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内在素养与实践技能同步发展,促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全面进步。
2. 满足幼儿需求,丰富育人资源
幼儿教育强调围绕儿童的生活世界选择教育素材,从而保障课程与儿童的实际需求相符合。社会教育活动进一步优化了幼儿教育体系,借助社会教育活动,幼儿教育工作能够发挥出启发幼儿情感、培养幼儿社会意识的作用,使幼儿能够在幼儿园和社会两个环境中自由成长,社会话题、实践活动、生活经验都能够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素材。情境理论视角下,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以体验社会活动、模仿社会活动为基本要求,重视幼儿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流。通过情境,幼儿可以在学习的^程中不断成长。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情境理论下的社会教育活动更真实、多样,也为幼儿提供了重新体验社会教育内涵的机会。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中情境理论的融合实践
1. 创设社会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要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融合情境理论,要先考虑情境的创设问题,针对幼儿的学习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在学习的过程中依赖教师的引导。创设趣味性更强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当教育活动与幼儿的兴趣相吻合时,幼儿愿意参与教学活动并不断学习;当教育活动与幼儿的兴趣相悖时,幼儿很难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创设幼儿感兴趣的社会情境,在情境中导入社会教育活动,改变幼儿的学习行为与态度,激发幼儿的兴趣,实现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与情境理论的完美融合。
例如,在“他们在劳动”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岗位、社会生活经历开展。教师与幼儿讨论、解读劳动的概念,分析劳动的意义。从社会生活情境入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当你去上学时,你的身边有哪些人在劳动?幼儿结合生活经验给出答案:清洁工在劳动,他们在清扫街道,为市民创造干净的环境;警察叔叔在劳动,他们在指挥交通,让道路更加顺畅;菜市场的商贩在劳动,为大家提供新鲜的蔬菜水果。在社会情境中,教师向幼儿讲解劳动的意义:劳动是一个体现自身价值、服务整个社会的过程。幼儿不具备丰富的劳动经验,对于“体现价值”“服务社会”等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为此,教师要通过情境继续引导幼儿思考:清扫街道的清洁工人、指挥交通的警察做出了怎样的付出?帮助幼儿形成“劳动最光荣”的良好意识,体现尊重劳动的必要性。由此可见,创设社会情境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有助于幼儿主动接受社会教育。
2. 创设互动情境,理解社会教育
互动情境关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交流,重视幼儿活动技能和人文情感的培养。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尝试结合教学要求引入互动性元素,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交互,创新幼儿教育模式。但是,传统的语言互动过于单一,且互动形式对于语言技能、表达能力尚未完全发展的幼儿来说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互动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实现社会教育。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互动情境推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
例如,在“我爱我的国家”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引出互动问题: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让幼儿思考、感悟,让幼儿初步理解“无国不家”的内涵:安宁富强的国家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让人们在稳定、安宁的环境下生活、成长。但对于幼儿来说,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此时,教师便可以创设互动情境与幼儿展开讨论,从现实生活入手导入情境:在每年的国庆节,我们都会开展大型庆祝活动,为祖国欢庆生日。现在,我们来学习“我们的国庆节”的故事。在情境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绘本资源,让幼儿结合爱国绘本故事展开阅读学习活动,通过模仿其中的故事情节来重现情境。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观点来压制幼儿的积极性,而是要通过提问鼓励幼儿开口表达:你学习过哪些关于热爱人民、热爱国家的故事?在绘本中,国庆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为幼儿提供分享故事素材、表达情感的机会。结合情境理论设计社会教育活动,要在情境中设计相应的育人目标,用情境育人,用社会教育育人,消除幼儿的抵触情绪。
3. 创设体验情境,深度落实教学
社会教育活动重视幼儿的体验、感知,单纯以理论灌输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很难达到相关教育要求。在设计教学模块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不断体验、认知,通过情境将幼儿引入社会教育活动中。在传统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将主导权掌握在手中,要求幼儿学习、感知,但并不会为幼儿提供实践的机会。对于幼儿来说,社会教育就是一种取材于社会环境的教育指导理念。重视体验、重视情感,才能发挥出社会教育活动的最大价值。幼儿主要借助感性意识认识周围的世界,对相关事物所产生的“第一印象”影响到幼儿的后续学习。为此,重视幼儿的体验,才能创新社会教育活动。
例如,在“绿水青山”社会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缺乏环境保护经验,加之相关社会教育活动的缺席,他们很难认识到社会教育的基本价值。在指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创设体验情境,为幼儿准备纯净水、水盆、电池液、墨水等材料,将水盆中的纯净水比作“水环境”,讨论水的价值。水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元素,教师为幼儿讲解有关科学知识,引导幼儿逐步接纳社会教育活动。教师向纯净水中先后加入少量的电池液、墨水等污染物,引导幼儿思考:这样的废水还能喝吗?通过情境置换,让幼儿体验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少量的污染物投入水中之后便会污染一大片水域,忽视环保工作,我们的碧水蓝天将会遭到破坏。这样的体验情境能够带给幼儿更多的思考,使得幼儿主动反思自己的行为。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的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话题继续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对应的活动情境并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在情感上体验、接受教育活动,能让社会教育活动体现出新的价值。
4. 创设文化情境,实践回应教学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幼儿很难有利用实践去检验教学理论的机会,其活动能力有待提升,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在感性思S的干预下,很难对外界活动做出正确评价。但是,教育是一个纠正错误、积累经验的过程,要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教师不能因噎废食,而要鼓励幼儿去体验、感知,在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社会教育。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不能仅以“教育幼儿”为目标,更要将人文教育资源与现代教育活动联系起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补充社会教育的育人资源,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在针对社会教育活动导入情境理论时,要重点解决如何应用情境、应用哪些情境的根本性问题,为幼儿创造学习、互动的全新环境,创新社会教育模式。
例如,“去外面看看”社会教育活动是一种以体验、感知为核心的社会教育活动方案,但是并没有设计具体的活动目标,而是单纯地要求幼儿去体验、感知。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教育活动中,带领幼儿开展远足、春游等活动,借助感官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活动主题导入古诗词资源,如选择柳树、白鹅等为对象,导入《咏柳》《咏鹅》等,让幼儿主动回忆情境,在互动的同时加强与幼儿的情感交流。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播放动画,结合教学资源引导幼儿回忆情境。当幼儿用语言、动作来描述自己所看见的社会,无论是感性情感还是理性技能,都随着幼儿的表达逐渐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价值不容忽视,但相较于文化教育、生活教育等板块,幼儿并不了解社会教育活动的内涵。为此,结合情境理论,教师可以在育人活动中设计不同的教育模块,鼓励幼儿参与、体验、实践,用情境赋予幼儿感知的机会。针对社会教育活动的不同定位,灵活掌握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助于幼儿主动体验社会教育。
参考文献:
[1]黄雯. 增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实践性效果研究[J]. 家长,2020(12).
[2]蒋桂珍. 情境教育助力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生活化[J]. 教育观察,2020,9(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5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