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本细读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靳向兵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细读是开展高质量阅读的基础,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标点符号、遣词造句、内容结构等,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文章从文本细读的教学价值入手,对文本细读的高效开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效率
阅读不只是简单地读出文本的表面含义,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应该是与文本所营造的情境、与作者所寄托的感情产生共鸣的过程。要达到这一效果,就需要对文本展开细读,通过仔细地阅读、思考、品味,将文本读通、读透。由此可见,文本细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阅读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文本细读的教学价值
第一,文本细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文本细读,顾名思义就是对文本展开详尽细致的阅读,读标点符号、遣词造句、内容结构等,细读自然会对文本内容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文本细读并非单纯地放慢阅读速度,而是需要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加投入地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文本细读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也有助于通过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细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学习作者表达手法、写作技巧的过程。在文本细读时,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文本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可以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用来丰富自己的作文。另外,在文本细读时,学生有意识地分析文本中哪些词用得传神,哪些句子写得精彩,哪些角度选得精妙,这既可以让学生懂得欣赏文本,品味文字所营造的意境与美感,又可以让学生借鉴文本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第三,文本细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往许多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将阅读视为一项教师安排的任务,对文本缺乏自主、深入的探究,一味求快,这样浮于浅表的阅读根本无法收获良好的阅读感悟,也无法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如果教师教给学生文本细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意识和能力,便可以使学生发现原来自己匆匆读过的文本还有许多精彩的细节。对这些细节的深究,可以让学生产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的奇妙感受,从而加深学生的阅读感悟,最终喜爱上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二、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
1. 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
高质量的文本细读,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细读方法。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细读要求,让学生逐字、逐句阅读文本,并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本的标点符号、遣词造句和内容结构,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将文本读懂、读透。
(1)细读文本的标点符号。
在文学作品中,标点符号不仅可以帮助作者更好、更准确地表情达意,其自身也具有感情色彩。如果巧妙运用,一个标点符号可以给读者带来深刻的阅读感触,甚至使文本的字面含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标点符号,发现标点符号的奥妙之处。
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六年级上册《穷人》这篇课文中有多处使用了省略号,但是每一处省略号的使用又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一共有几处使用了省略号,这些省略号具体省略了哪些内容,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课文中写道:“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此处的省略号省略了继续敲响的十二下,十三下,乃至更多下的钟声,频频响起的钟声会让人变得焦躁、紧张,所以这里省略号的作用就是表现因为迟迟等不到丈夫的妻子的焦灼、惶恐的心情。除此之外,课文中另一处省略号的使用也非常精妙。课文中写道:“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细细读来,学生会发现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妻子断断续续的、连不成的话。至于妻子为什么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出不来,联系上下文,学生很快就会明白妻子之所以语不成句,是因为内心慌张,怕说错,怕丈夫看穿自己、责怪自己。通过细读标点符号,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主人公当时的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2)细读文本的遣词造句。
字、词是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单位,对于累积成语句、段落起着重要的基石作用。与标点符号一样,若字、词用得好,也可以成为点睛之笔,让文章变得更生动、更深刻。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课文,在用词上都十分讲究,既简练、通俗易懂,又传神、不可替代。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品味作者在字、词上的细节。
例如,在教学教材二年级下册《咏柳》这首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细读诗中的“裁”“碧玉”“丝绦”等字、词,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诗中的“裁”字用得非常传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用其他的字来代替,让学生尝试说出“做”“剪”“造”等字并对比分析,了解“裁”字的使用精妙,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所用的拟人写法,体会其遣词造句之美。对于诗中的“碧玉”一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一想“碧玉”都有哪些含义,为何要用“碧玉”来形容柳树。通过联想,学生很快想到碧玉有指碧绿色有光泽的玉石,以碧玉来形容柳树,主要是为了表现柳树的颜色青翠。还有的学生进行了补充,认为碧玉常常以小家碧玉的成语形式出现,而小家碧玉常常指小户人家年轻美貌的女子。此处用“碧玉”,也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小家碧玉的女子一般,感受到柳树的温婉、青春。而关于“绿丝绦”,教师可以给学生普及一些丝绸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丝绸的色泽、光感、柔顺等有形象的了解,从而对诗人为何会用“绿丝绦”来形容垂下的柳枝有更深刻的认识。
(3)细读文本的内容结构。
对于小学生来说,总结文章中心、划分文章结构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指导,同时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有能力去细读文章的结构,搭建起阅读框架。
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标记出所有的自然段,总结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思想,并结合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内容尝试对文章内容划分结构,探索文章的行文思路,自主分析如此写作的好处。通过阅读,学生会发现这篇课文先描写了去双龙洞路上的风光景色,接着描写了双龙洞洞口的样子、外洞的景致,然后进入洞穴之中,对洞中景色展开了生动的描写,最后顺着洞中道路走出了洞穴。这是一篇非常引人入胜的写景类文章。之所以引人入胜,与其一气呵成的写作顺序是有必然联系的。我们读课文就仿佛跟着导游真实地走完了一路观光之旅,如果作者调换了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的顺序,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毫无头绪,影响旅游观感。当学生明确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享从一个景点转到下一个景点时自己的阅读感受:当我们从外洞走进内洞时,需要乘坐一只小船过狭小的空隙,其间我们需要贴着船底,不能稍稍抬起一点儿头,否则就会被山石擦破皮,这段经历会让我们觉得又惊险又新奇,同时对之后起身后将会看到的风景产生更多的期待。由此可以让学生既对文本结构进行了细读,又对重点字、词进行了细读,学生在厘清主线脉络的同时,也会体会了作者是如何将双龙洞的景色特点表现出来的。
2. 积极利用课外阅读材料对文本进行补充
要利用文本细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需要将目光投向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尤其是要扩展与课文存在关联性的文本,如课文节选自的原著,起到补充和丰富文本内容、强化学生认知的作用。
例如,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从《三国演义》中节选的一个小片段,细致、生动地为我们介绍了诸葛亮施奇计草船借箭的故事。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原著内容对课文进行扩展,如可以将原著中对诸葛亮个人形象的描写片段加入进来,让学生对诸葛亮识天文懂地理、足智多谋的个人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还可以将原著中诸葛亮完成“造箭”任务之后,周瑜与曹军交战的描写内容引入课堂,从而让学生站在更全面的角度对文本进行细读,对草船借箭的故事有更详细的了解。
当然,积极利用课外阅读材料对文本进行补充,使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并不限于将与文本有关的内容加入课堂中,让学生进行细读,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开展语文阅读,既可以阅读课文节选自的名著,又可以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还可以阅读不同作者所描写的同一类事物的文章,等等。通过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从而反作用于学生课上的阅读表现,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面对文本时可以展开更细致、深刻地阅读,收获良好的阅读体验。
3. 还原文本背景加深学生的阅读感悟
每篇文章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因此,阅读文本不能只看文本的字面意思,只有将文章放置于当时的时代环境中去,才能真正读懂、读透文本。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阅历比较浅,知识储备比较少,很难对文章的创作背景有充分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将文本细读与文本的创作背景相结合,了解文章是在何种时代背景下创作的,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作者寄托于文本的情感、态度。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梅花魂》这篇课文时,如果学生只是就文本内容去阅读,是难以深刻体会外祖父对祖国满含泪水的思念的。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华侨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了解华侨背井离乡、无法归国的真实故事,从而让生于祖国、长于祖国、没有背井离乡过的学生能够与课文中的外祖父产生共鸣。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试想:如果自己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每天见不到家人,自己会是怎样的心情?是不是也迫切地想回家呢?通过引导,让学生细读课文内容,找出外祖父思念家乡的具体描写并细细品味,以获得深刻的阅读感悟。
又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这首诗时,教师可以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展开细读。相较于记叙文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存在一定难度。因为古诗语言精练,往往一个字就蕴含了丰富的含义,而且还存在古今异义的情况,作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浓缩在短短的几行诗里,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尚且困难,更不必说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了。因此,在开展古诗教学时,教师更需要为学生详细地介绍诗人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山居秋暝》这首诗,学生在阅读时仿佛走进了山林深处,看到了山中秋景,很自然就会理解诗人抒发的对自然田园的喜爱。当教师向学生介绍“这是诗人王维隐居终南山时所作,而诗人选择隐居山林的原因是当时一心为国的宰相张九龄被排挤罢官,官场日益昏暗,王维对朝政失望,于是选择了归隐生活”这样的写作背景时,学生就会理解诗人在面对自由、纯朴的田园生活时表现出的放松、热爱的心情。同时,在了解了诗人的满腔抱负和政治的昏暗之后,学生也就能从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中,从诗人所表露出的轻松、向往的心情中,感受到无奈、失望的情绪,从而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
结合文本背景加深学生的阅读感悟,教师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文本前先查找资料、了解文本背景的习惯,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立足文本背景开展文本细读。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本细读教学,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效率,又有助于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对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教给学生文本细读的具体方法与技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精细化阅读,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晓琴. 多策并举,亲历文本细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分析[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9).
[2]赵婷. 在探究中增能力 于细微处觅真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对策[J]. 语文天地,2019(36).
[3]刘立肖. 利用文本细读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 学周刊,2016(7).
[4]陈霞. 与文本深度对话,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开展的策略探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5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