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动手做”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倪文婕

  摘 要:“动手做”栏目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主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借助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本文将“动手做”栏目融入课前、课中或者课后;用多样的形式展示学生“动手做”的结果;对不同类型的“动手做”进行个性化设计,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做;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1005-8877(2023)01-0133-03
  苏教版教材基于课标“教材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的要求,设计了三个各有特色的栏目,分别是“你知道吗”“思考题”和“动手做”。教师在面对这三个板块时,通常比较注重前两个栏目的设计,而“动手做”这一栏目成为被教师忽视的存在。为改变上述现状,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动手做”这一栏目的教学,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乐学,还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1.研读教材,明确“动手做”教学内容
  教师往往在新课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以此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初学计算时通过摆小棒理解复杂的算理、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长方形对边是否相等、用画图的方法理解什么是分数和小数,等等。而在对“动手做”这一栏目进行设计的时候,有时因为课堂时间不够,教师就会直接略过这一部分,让学生课后自行研究。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动手做”的重要性,但是担心让学生操作后没有办法很好维持课堂纪律,因此会将“动手做”的内容简单化,由教师讲解每个步骤的目的是什么,会得到什么结论,最后让学生死记硬背最终结果。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办法给每个学生都准备材料,只能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台下观摩,代替学生操作。当然,也有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本要求和步骤进行操作,至于为什么这样做,从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什么数学规律等,则缺乏相应的指导。因此,明确“动手做”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是第一要务。
  笔者将苏教版小学数学十二册教材中的“动手做”进行了研究,认为:“动手做”栏目在编排时一年级最少,仅有一次,六年级最多,高达九次,这样的安排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一年级学生刚进校园,动手和理解能力都不强,不能很好地理解操作要求,若需要用到剪刀等物品也存在安全隐患。而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动手的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加上高年级的数学知识更加抽象与枯燥,学生此时亟需通过动手操作来提高对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动手做”旨在帮助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知识,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别人合作交流的勇气、有一定的课外知识储备量、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来完成实验。一年级学生初步与数学打交道,对于计算、概念、图形的理解浮于表面,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多是模仿课本和教师讲授的方法。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在此过程中,通过“动手做”进一步建立直观操作与抽象逻辑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在“具体”和“抽象”之间自在穿行。
  2.深入挖掘,彰显“动手做”价值
  (1)渗透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美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美学教育。很多人对数学有一种刻板印象,即数学知识一定是无聊的,数学课堂一定是枯燥乏味的。实际上,数学作为一种自然科学,有其独特的理性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更能感受到数学中蕴藏的大自然的和谐、对称之美。而“动手做”正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激发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学习了“圆”的基本知识之后,教材安排学生用圆规在大圆内,以不同长度为半径画出小圆,再在形成的间隔中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进一步掌握了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而且在欣赏最后的特色作品时,更能感受到圆作为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之处,也就不难理解毕达哥拉斯所说的“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2)探究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学生的学习一定是在掌握并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深度挖掘,不能仅仅满足于把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课堂上能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动手做”则安排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等过程,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以及数学规律的发现。这类的探究活动在37个“动手做”中占大多数,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后,教材安排学生画一个长方形,并不断地将它的长宽分别增加1/2,比较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要想探究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先计算出新的长方形面积是54平方厘米,现在的面积是原来的9/4,而现在的长和宽都是原来的3/2。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初步得出一个猜想:新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的几分之几,面积就是原来的几分之几的平方。接着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教师再组织学生举几个例子,看看是否符合,通过举例得出一般的结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计算进一步掌握了分数乘除法,并在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比较归纳中,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
  (3)应用生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动手做”栏目安排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总复习:图形与几何”教学时,教材安排学生测量某个长方体香皂包装盒的长宽高等数据,如果把24块这样的香皂装一箱,可以怎样设计包装箱?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学生需要理解这个包装箱要刚好装下24个小长方体,实际上就是24个小长方体怎样摆成一个大长方体的问题。这类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很多,学生通过一一列举可以有序地找出所有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但巩固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更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3.丰盈过程,重视“动手做”设计
  (1)整体把控,融入时机灵活
  第一,课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全身心投入课堂。因此,一个有趣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在“认识轴对称图形”这一节课,教材安排学生用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纸,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做出美丽的图案。而学生在美术课以及生活中就有了将纸对折,沿着折痕设计图案就能剪出对称图形的经验,因此,这样的动手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完成。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到课前导入,唤醒学生对已有的轴对称图形的认知经验,引发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深入了解的热情。课程结束之后,还可以将学生的作品粘贴在班级墙上,让大家相互欣赏。
  第二,课中探究,理解知识本质。对于新知的理解一般要趁热打铁,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教材安排学生用一副三角尺拼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再尝试用三块三角尺拼出直角。学生在此之前已经通过图例明白了什么是锐角、直角和钝角,也能看着图片对三种角进行简单的辨别,但对现实生活中的角的判断还不够熟练。三角尺的每个角都是特殊有固定度数的,又是学生经常用到的学习工具。因此,在认识三个类型的角之后设计这样的“动手做”,学生能在拼的过程中加深对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感知,能体会到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的特点。
  第三,课后拓展,提升应用意识。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实践,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才是数学学习的首要方法。例如,在“分米和毫米”这一课,教材安排学生在盛有少量水的盘里放一个蒜瓣,发芽的那天作为第一天,之后开始每天记录发芽后蒜叶的生长情况,需要测量出每天蒜叶的长度并填写表格。这样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观察任务,显然放在课后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与补充是比较合适的。学生在经历实验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与课本上的线段不同,现实生活中蒜叶是软软的,把它看成一条线段的话,粗细也不一样,测量的时候需要把蒜叶拉直,选取最中间的地方测量长度,并且最终的结果也不一定是整厘米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或者取一个近似值。
  (2)合理开发,展现形式丰富
  第一,开设展览会。数学学习如果是一味地上课讲题,那不免使学生感到无聊乏味,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小学生对很多事情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做小手工。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课为例,教材中有一个“动手做”要求学生按照书本给出的步骤方法做一个风车,并迎风观察风车是怎样旋转的。可以设计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制作风车,或者在风车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并装饰自己喜欢的物品,再把这些风车收集起来,插进花瓶中,摆在教室的窗台上。或者直接将风车的柄粘贴在窗户上,利用课间进行展示,举办一个小型的“风车展览会”。这样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撰写小论文。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中非常值得关注的方面,撰写数学小论文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完成简单的小实验以及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的能力。例如,在“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课的“动手做”栏目中,引导学生用硬纸条和支架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杠杆,探究悬挂珠子的个数与从中点起圆孔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操作在课堂上难以完成,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先让学生讨论,适时点拨可能与反比例知识有关。在学生得出猜想的基础上,布置学生在家里根据书上的步骤制作简易杠杆,并通过实操验证猜想。最后要求学生用小论文的形式记录下实验、操作以及得出的结论。
  第三,举办小竞赛。良好的竞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例如,初步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后,“动手做”栏目设计了一个用筷子夹玻璃球的游戏,要求学生四至六人一组,开展为时3分钟的夹球比赛。这样的游戏所需材料简单,操作难度也不太,学生参与程度高,氛围活跃。因此,教师可以在班上分组开展对抗赛,每组学生编号,采取接力赛的方式,按照顺序依次夹玻璃球,只有前面的学生成功夹起玻璃球,筷子才能传给下一人,规定时间内哪个组夹的多,哪个组就胜利。如果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之后甚至可以在年级举行班级联赛。先在班级中进行内部选拔,组队之后再代表本班在年级中进行对抗,给最终获胜的班级颁发奖状和礼品。
  (3)以学定教,设置课型分类
  第一,理论课。这里的“理论课”意思不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课堂形态,而是意味着这节“动手做”无需额外准备试验材料,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画图等方式就可以直接在课堂中进行探究。例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课中,“动手做”栏目中给出了多彩的分数条,由于书上已经提供了画好的纸条和几个例子,所以W生可以直接在书上画一画、分一分,再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与交流。在观察、比较、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到分数单位与单位“1”之间的关系,掌握比较分数单位大小的方法。同时,通过观察和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学生可以一眼看出哪些分数相等,这样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体会分数基本性质的内涵。
  第二,实践课。与“理论课”相反,实践课需要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实验材料,大部分需要在课外完成操作。例如,在学习“升和毫升”之后,“动手做”要求学生制作一个1升的量器,并利用自己制作的量器估算家里一些物体的容积。这样的课,学生要提前准备好制作量器的物品,如矿泉水瓶,透明的小塑料桶等。制作完成后还需要在家里找出常用的容器,如锅碗瓢盆等,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根据水面的高度来估算锅碗瓢盆的容积。这样的操作需要的材料丰富,制作步骤复杂,花费时间多,所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家里完成,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把自己制作以及测量的过程记录下来,拍摄成视频或者制作成PPT,带到学校展示给同学看。
  综上所述,“动手做”只是数学教材中的一小部分,不起眼但价值巨大。作为数学教师,要重视“动手做”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合理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陆卫英.适当放大“动手做”栏目的主题价值[J].江苏教育,2019(81).
  [2]蒋欣.在“做”数学中培育核心素养――“动手做”教学中发展学生关键能力策略的初探[J].数学教学通讯,2019(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613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