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幼儿园体育教学中加强幼儿身体素质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袁媛
摘 要:幼儿园阶段开展体育教学不但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体育锻炼的机会,还能培养幼儿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加强身体素质的培养,是幼儿教育改革新时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增进幼儿体质、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的重点科目,对幼儿行为习惯、思维、品格的养成和发展均具有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围绕幼儿园体育教学情况,基于加强幼儿身体素质培养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教学;幼儿身体素质;培养策略;作用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3)01-0095-03
幼儿正处于身体发展的黄金阶段,此时需要充足的体育锻炼促进身体的发育。在幼儿园中打造体育高效课堂,可在锻炼幼儿体能、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训练其思维的灵活性,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等。因此,教师应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使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1.幼儿园开展体育教学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有助于调动幼儿的感官
幼儿发展不单纯是让幼儿的身体与心理获得发展,在体育教学中,也需要教师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使其在协同配合的作用下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提升。体育活动进展之时,在进行自由锻炼、游戏活动等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的脑部、手部、腿部等钢管相结合,全面提高幼儿的反应与协调能力,对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有助于树立幼儿的自信
在幼儿园各科教学实践中,有时会发现部分幼儿在室内活动时显得较为内向,不愿自主发言且容易自我封闭。而体育教学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户外锻炼的机会,可以让幼儿敞开心扉、树立自信。尤其在户外体育锻炼中,幼儿能够在集体、合作类体育项目中培养自身的体育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自信心。拥有自信心后的幼儿再回到室内教学活动中,也会有更多自信踊跃地表达和表现自我的表现。
(3)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抵抗能力
在我国幼儿事业发展中,幼儿抵抗能力有待完善是其中的一项主要问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家长对幼儿较为溺爱,因而会使幼儿在成长发育关键时期对外界的适应力不足。而在幼儿园阶段开展体育教学可以让幼儿通过体育锻炼的形式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强化抵抗能力。在体育锻炼中,也能让幼儿维持情绪愉快的状态,令幼儿可以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促进身心发展。人们日常所说的身体素质即身体机能应对周围自然因素变化的能力,开展体育教学能增强幼儿心肺功能、呼吸器官等的发展,使幼儿的抵抗能力在体育活动中稳步提升。
(4)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分享意识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有时还会发现部分幼儿由于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养成了较为孤僻的性格,通常表现为在教室内,幼儿不愿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对一些物品也不想与其他幼儿分享。而幼儿园开展体育教学便能帮助幼儿提升其分享意识,主要原因在于在开展具有集体活动性质的体育锻炼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养成团结同伴的良好品质,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2.幼儿园体育教学开展的原则
(1)组织性原则
幼儿园开展体育教学培养幼儿的身体素质并非是盲目的,需要具有计划性、组织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保证体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只有高效、科学的体育教学才能切实保障幼儿的身心得到稳步的发展。组织性还体现在其组织方式的灵活多样,开展的教学内容在契合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要能全方位辅助幼儿提升身体素质,促进其身心发展。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形式可按照班级、小组、个人等方式,按照实际内容需要M行调整和使用,或依照幼儿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维持体育活动的丰富与灵活。
(2)自觉性原则
幼儿园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均需要遵循的首要依据,便是要保证幼儿对该项内容具有较大的兴趣。由于幼儿年纪较小,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实践时应当时刻留意教学内容对幼儿的吸引力,只有聚焦了幼儿的目光,才能使其对教学内容保持良好的兴趣,进而在实际活动中也能自觉遵守活动规则,便于教师的引导和管理。
(3)适量性原则
为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教师不可过度侧重于体育教学的这一层面,组织的教学内容也要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身体负荷。这要求教师遵循适量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地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依照幼儿参与活动后的自我感觉,对运动的内容、强度、时间等进行适当调整。
(4)针对性原则
每名幼儿都是一个个体,不同的幼儿具有差异性的兴趣爱好与身体素质。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也要以生为本、因人而异,参考幼儿当前的实际情况,保证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多样性,让幼儿能够结合自身的兴趣和身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项目。教师也应为每一项活动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使幼儿得以在高效课堂中全面提升自身的身体机能。
3.幼儿园体育教学中加强幼儿身体素质培养的策略
(1)关注幼儿个体差异,设置不同材料和目标
体育教学中融入自主游戏之后,便能够增强教学活动的差异性,引导幼儿探究性参与活动,用以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具有差异性的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对其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每次具体活动中,让幼儿在参与之时亲身体验并加以提升。身体素质的培养离不开锻炼与联系,但又不可采用枯燥、机械式的单一强化训练,应当以幼儿的年龄和兴趣为基准,通过不同材料的投放与目标的设定,指导幼儿在活动中提升个人能力。
例如,根据年龄进行差异教学时,教师需要全方位分析不同年龄幼儿的身体特点。小班幼儿身体发育尚不完善,动作不够灵活、协调,组织的体育活动应当以引发运动兴趣、维护自信为主。小班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会依赖于材料,需要教师多为幼儿提供色彩鲜艳、数量繁多、情境性强的材料。比如,可以以推拉的动物造型玩具、套圈、小车模型,组织“打地鼠”“警察抓小偷”等类型的游戏化体育活动,用以点燃幼儿的参与热情。中班幼儿的运动能力、动作灵活度比前一阶段更强,喜欢在趣味性活动的基础上挑战更具难度的内容,还会开始探索活动的其他可能性。在材料投放方面就应考虑到幼儿的内心感受和实际需要,材料的种类与玩法要形式多变,可投放低结构、多类型的材料,如沙包、滚筒、轮胎、自行车、滑板车等,便于幼儿对材料进行任意组合,发现更多的创意。大班幼儿在身体的技巧上更加成熟和完善,灵活性、协调能力更强,肌肉的耐力、耐久度也更好,且已经积累了运动经验,在活动中则需要教师增加更具挑战性的材料。如跳绳、呼啦圈、平衡球、高跷等,或者投放可以和他人一同协作的或具有探索性的材料,如双人自行车、绳子、粘球衣,以及传统球类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在体育活动中也可适当增加竞赛项目,使幼儿的参与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最大化。
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其身体素质即便是同龄也可能会具有较大差异,或存在幼儿比自身年龄大的幼儿拥有更好身体素质的情况,为此,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运动能力差异设置不同的层次目标。比如,针对“走”的训练中,可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障碍物的距离,让幼儿依照自身的能力选择不同的路线进行训练。针对“跑”的训练中,可设置直线、曲线路线,幼儿可自行选择“道路”。针对“跳跃”的训练中,可设置纵跳触物的高低,设置距离不同的助跑跨跳线。针对“投掷”的训练中,可设置投掷距离,调整投掷物的轻重和物体大小等。针对“平衡”的训练中,可为幼儿提供高低、宽窄不同的平衡木,或者具有高低差异的高跷、过河石等。针对“钻爬”的训练中,可设置高低、距离不同的钻爬隧道,大小不同的钻爬圈,或高低不同的橡皮筋、梯子等。在此期间,教师应围绕体育教学目标为中心开展活动,在活动进行中调查和调整层次性,引导幼儿以自身经验水平为参考自由选择项目。这样更有利于幼儿收获快乐,提升体育运动兴趣,进而有效培养身体素质。
(2)融入趣味情境,增强体育活动的体验感受
体育教学本身便具有趣味性,若想让这种趣味性发挥到极致,需要教师有效设计活动方式。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情境的创设,使幼儿在享受快乐的体育锻炼之时可以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创设游戏情境是幼儿较为喜爱的一种模式,教师可运用这一方法设计活动流程,让幼儿成为教学的主体,拥有自由活动的权利,增强幼儿对体育活动的体验感受,实现幼儿的健康发展。
例如,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要想培养幼儿的跳跃技能,促使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练习中,可结合教学目标与内容为幼儿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如打造一个故事情境,先简单为学生讲述“小马过河”的故事,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此时可先将教学场所转移至室内,为幼儿准备与故事内容契合的多媒体视频,搭配视频进行故事的讲解。在生动形象、画面感强、带有音乐氛围的教学环境中可调动幼儿的兴奋感,为之后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当幼儿了解故事内容后,教师可将其作为活动情景的基础,组织幼儿扮演“小马”角色尝试跳跃“过河”。教师可带领幼儿在场地内用粉笔绘制小河,或用彩色丝带外加胶带固定的方式制造河流,再通过自己实践示范的方式教授幼儿怎样跳过“小河”。由于幼儿的身体差异性,教师可能会在活动中发现幼儿的跳跃能力不尽相同。部分具有较强身体素质的幼儿跳跃距离较远,而另一部分身体机能有待完善的幼儿会跳得较近。为了防止幼儿因跳跃失败“掉入河中”而出现低落、抵触等情绪,教师可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对“小河”的宽度进行调整,让小河变得蜿蜒有秩,而不同部分“河流”的宽度也存在差异,便于让幼儿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跳跃点。为延长教学时间,教师或可并排设置多条错落有序的河流,形成复杂的“地形”,带领跳跃能力强、想要锻炼耐力的幼儿进行连续跳跃等。这种方式可促使不同跳跃能力的幼儿都能完成活动,在实践中掌握跳跃的技巧和方法,自主x择跳跃位置,不断挑战自我。
(3)开展竞赛活动,充分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
在体育教学中适当融入竞赛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且体育活动本身便具有竞技色彩,有利于让幼儿在参与活动时更加斗志昂扬,激发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控制活动的开展过程,发挥出竞争机制对幼儿的激励效果,使幼儿能够在竞赛中克服困难、调整体能上限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应该避免幼儿进入不良竞争氛围中,及时制止由于争抢输赢而发生的矛盾等。
例如,在训练折返跑接力之时,教师可对传统活动内容进行改进,开展竞赛活动,使其更具竞争性。首先,教师将幼儿分为2或3个阵营,划分出面积相等的阵地。以3个阵营为例,在阵地“核心”位置分别插一面红色、蓝色、黄色的旗帜,作为红队、蓝队、黄队的得分基础。要求每队幼儿自由跑到对方阵地夺旗,搬运到己方阵地的旗帜卡槽内,每次夺旗成功一次得1分。如果己方旗帜被夺走,需要前往到掠夺旗帜的对方阵地内抢回旗帜,抢回的旗帜要归还到己方阵地,成功归还也可得1分。抢夺旗帜的过程可发生在场地内任何位置,抢夺中不可攻击其他幼儿,只能以追赶的形式进行。正在抢夺中且手中已经有旗帜的幼儿不可参与夺旗,要立刻将旗帜插入到己方阵地。手中拥有旗帜超过1分钟按照犯规处理,要扣该方1分,此时应停止比赛,立即将旗帜归还给被夺走的一方,在规定时间内得分最多的一方即为胜者。这种竞赛方式可让幼儿感受到更多的乐趣,使其身体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达到理想的体育活动训练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充分彰显出体育教学自身的育人价值,让幼儿能够在参与教学中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教师一定要基于当前幼儿的体能发展状况,积极构建适合幼儿的体育课程教学。通过采用差异教学法、情境游戏法、合作竞赛法的应用,遵守体育教学开展的原则,最终使幼儿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进而推动幼儿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鲁欣.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幼儿园体育发展路径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21.
[2]文晓琴.浅析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幼儿身体素质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2).
[3]林晓燕.探讨幼儿园体育教学如何加强幼儿身体素质的培养[J].学周刊,2019(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61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