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课程游戏化,助力幼儿探究式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金蕾
摘 要: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探究是幼儿的天性需求之一,强调教师要注重幼儿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培养,让幼儿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就是一种以幼儿自主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方式,它可以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成长,是当下幼儿课程游戏化建设的目标。基于此,如何推动课程游戏化助力幼儿探究式学习,是当前广大幼儿教育者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儿教育;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3)01-0065-03
众所周知,幼儿普遍有着好奇、好动和好玩的天性特点,也有着注意力不集中、爱搞小动作和思维能力有限等不足之处,这也导致幼儿的学习效率普遍较低,难以快速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及相关技能。现代教育者普遍认为,幼儿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缺乏自主探究和思考的兴趣,另一方面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传统呆板,缺乏创新意识。对此,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教学思维,从幼儿的思维角度和兴趣特点出发,以他们热爱游戏的天性特点入手,将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相融合,设计出趣味化和多样化的游戏课程,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自主探究与思考,培养其敢于探索、善于发现和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1.立足于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个性化的趣味游戏情境
在设计游戏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的角度,重新审视室内外环境,遵循自主性、延展性和探究性等教学目标,深度挖掘室内公共区域和室外活动场地的游戏资源,因地制宜地设计个性化和趣味化的游戏情境。具体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兴趣爱好和思维特点,围绕游戏组织结构、游戏空间设定和游戏时间安排等多方面做出积极思考,确保游戏活动能够充分发挥教育作用,为游戏活动的进行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幼儿在游戏体验中获得丰富的体会和收获。
学龄前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色彩鲜艳的事物往往能够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幼儿十分热衷于看动画和收藏卡片。故而,教师在制定游戏活动的时候,也可以灵活地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可以利用幼儿喜欢的动画内容制定游戏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幼儿园寻宝大赛,以各种动画片中的人物卡片作为宝藏,将其事先隐藏在幼儿园室内室外的各个角落,并规定寻宝时间以10分钟为准,看看谁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找到更多的卡片,找到最多卡片的幼儿可以获得一张最稀有的绝版卡片。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范围很大,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找卡片,根本找不到多少,这时候不少幼儿就开始思考,该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多的卡片。许多幼儿开动脑筋,想到了与他人合作的办法,几个幼儿组成一组分工合作,在出发前,各自商议自己负责寻找的区域,最后回到出发的地点汇合,将收集到的卡片集中在一起展示给教师,这样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找到更多的卡片。
上述案例中,爱看动画和喜欢收集卡片都是低龄幼儿的普遍喜好,教师以此作为游戏核心,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同时,幼儿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探索未知的世界,而寻宝游戏恰恰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此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
2.遴选投放游戏材料,创造利于幼儿自主探究的条件
材料是幼儿探究的载体,幼儿的发展会直接依赖于材料的操作,这也是决定课程游戏化活动开展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材料的投放不是简单地将不同的器具、材料发放给幼儿,而是要针对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操作经验进行遴选,挑选出适宜幼儿自主探究的材料,以保障游戏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才能最大化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探究动力,提升游戏活动的整体效率。因此,在投放游戏材料时,教师要合理地筛选,并把握投放的时机,为幼儿创造利于自主探究的条件。
首先,在筛选材料时,教师要基于幼儿对现实生活的认知,把握安全性、易操作等原则,立足于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发展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地收集和选择游戏材料。这些材料要契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其见过的、熟悉的生活材料,可以是一些新的物品,也可以是废旧材料,可以具体根据活动的需要进行筛选。在选择和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在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些事项,以保障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安全的探究。在使用完材料后,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参与到材料的清洗和消毒中,以此深化幼儿对不同材料的感受。还可以引导幼儿对不同类型的材料M行分类处理,不断拉近幼儿与材料的距离,使其能更加愉悦地投入游戏活动中,主动地亲近材料、摆弄操作材料,为其探究性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投放材料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合理地筛选材料,还应把握好投放的契机。要知道,每个阶段的幼儿在游戏中会表现出不一样的兴趣、状态,这些都是影响幼儿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需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来选择投放的时机,而这些时机的选择,需要教师对幼儿的活动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了解,把握幼儿的实际学情和发展状况,以此为依据去调整和投放材料。对此,教师可以设置契合幼儿游戏时机的观察记录表,根据不同的时机,选择不同的材料投放类型和方式。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到幼儿往往比较“喜新厌旧”,不管再有趣的材料,时间久了,幼儿也会对其失去吸引力。因此,要想让幼儿持续探究兴趣,教师要根据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适时地增添、补充材料,这样既能维持课程游戏的新鲜感,也能为幼儿创设出新的游戏挑战,使其产生主动探索的意愿。例如,对于一些益智类游戏,如拼图、迷宫等,幼儿在刚开始有很高的热情,在完成拼图或找到迷宫出口时都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但随着幼儿对材料的熟悉,很快便掌握了具体的玩法,对游戏逐渐失去热情。这时,就需要教师投放新的拼图材料或迷宫材料,并适当提高游戏的难度,以激活幼儿的探究兴趣,还能使幼儿根据原始经验对新材料进行探索,获取新的认知和经验。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减少材料投放。比如,在探索“三原色”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就可以侧重投放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材料,减少其他颜色材料的投放,让幼儿能有针对性地探索三原色,了解其中的变色规律,更好地理解色彩的变化,为今后的美术创作奠定基础。
3.创设多元化的活动形式,丰富幼儿游戏参与体验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彼此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个体差异,即便在同一年龄段,不同幼儿间的思维模式、个体能力和兴趣爱好也有着显著差异。因此,教师在创设游戏活动的时候,要充分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游戏能力,设计出满足不同需求、难易度的多元化游戏活动形式,以此激发幼儿探索和参与游戏的热情和乐趣,确保所有幼儿都能够在游戏中得到持续提高和全面发展。
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活动时,经常遇到这类问题:小班幼儿缺乏互动意识,大多内向腼腆,不愿意和他人共同游戏,喜欢独自进行游戏,而大班幼儿互动意识和思维能力强,普遍更喜欢具有挑战性和竞技性的游戏。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内容的时候,也要根据这两种群体,设计出符合他们需求的游戏活动。以积木游戏为例,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为他们准备丰富的积木材料,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菱锥形等颜色不一的实心积木;各类人物玩偶、玩偶衣物、椰子树、太阳伞、躺椅、饮料等小型玩具;还有沙子、水和一张小台球桌等辅助材料。这些多元化的游戏材料,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建构兴趣,使其自发地参与积木构建游戏,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把一些积木材料故意地放在其他幼儿的材料中,在幼儿搭建积木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使用这些缺失的积木材料,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与他人去沟通和交流,以此得到自己需要的积木材料,在潜移默化中也能够开拓小班幼儿的社交圈,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普遍需要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为他们组织一个“多米诺骨牌”的积木堆积游戏,为幼儿发放大量长方形、三角形等多种积木道具,然后为他们讲解和示范多米诺骨牌的搭建方法和玩法。讲解过后,幼儿都觉得这个游戏既有趣又有挑战性,同时他们决定构建一个大的多米诺骨牌方阵,但是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于是幼儿自发组成一个个队伍,通过讨论商议划分出自己负责的区域。同时,为了提升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教师还可以建议幼儿摆放一些复杂的多米诺骨牌阵型,幼儿在互相讨论后,彼此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将其一步步落实,在团队协作下很快就搭建出一个个造型迥异、趣味十足的多米诺骨牌阵,在潜移默化中,幼鹤灾魈骄磕芰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4.在传统游戏的基础上,展开创新设计刺激游戏感官
传统民俗游戏中包含大量的游戏资源,如打弹珠、踢毽子、跳皮筋等,幼儿对这些传统民俗游戏不仅熟悉,而且具有丰富的游戏经验。因此,教师设计游戏活动的时候,要善于发掘和利用传统民俗游戏中的游戏资源,并根据本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和教学需求进行整合优化设计,通过优化重构传统游戏活动内容、形式和规则,为幼儿带来新的感官刺激,激发游戏参与热情,丰富游戏参与体验。
例如,“跳皮筋”作为我国传统民俗游戏之一,有着悠久的游戏历史,也是幼儿间最常玩的游戏活动之一,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一场跳皮筋比赛。比赛的内容要求有两项:第一项是看谁跳的花样多,跳皮筋的游戏形式复杂多样,可以做出许多种形式,如三角形、四方形、五角形、多边形、菱形、斜线形、人字形等,做的花样越多,得到的评分越高。第二项是看谁跳的人数多,跳皮筋中既有单人赛,也有多人赛,多人进行跳皮筋的困难度无疑高于单人跳皮筋,极为考验幼儿的身体协调和团队默契,所以多人跳皮筋只要求做几个简单的花样,便能够得到较高的分数。学龄前幼儿有着很强的胜负欲,在比赛形式的刺激下,幼儿的参与热情明显提高,在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
传统民俗游戏是幼儿接触最早和体验最多的游戏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设计,不但有利于幼儿快速展开游玩,更能丰富他们的游戏体验,使其在游戏中自主探究和思考,不断尝试掌握新游戏的游玩方式和规则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善于发现、乐于探究和勤于思考的行为习惯。
5.做好游戏调度组织,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幼儿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有限,在参与游戏过程中,很容易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幼儿对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比如,当观察到幼儿缺乏材料而停止搭建活动时,教师要及时地做出引导,或提供一些新的材料,或指导他们去主动向他人借用游戏材料,以此保障游戏顺利开展;当发现幼儿不会使用游戏材料,教师应先做出操作示范,帮助幼儿掌握使用方法;当幼儿无法继续完成原定建构目标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其调转方向建构新的作品,建立自信心。总之,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支持,密切关注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的状态,在不破坏幼儿自主探究的前提下,引导幼儿顺利地完成作品的同时,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以此增强游戏体验,使幼儿在游戏体验中获得充分乐趣,促进思维发展。
6.结语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推进幼儿课程游戏化,是促进幼儿全面化、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组织幼儿游戏活动时,要注重幼儿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运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引导幼儿展开独立思考和探究,使其在思考和探究中得以学习成长,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这样既能锻炼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又能塑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促进幼儿获得更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柳.“探究式学习”理念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1(Z1).
[2]卿洪美.坚持课程游戏化 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幼儿园园本课程构建的思考[J].科幻画报,2021(12).
[3]沈芳雁.幼儿探究式学习之支持策略初探――以微项目活动“果汁乐”为例[J].求知导刊,2020(06).
[4]杜晴.游戏推动儿童自主探究能力发展探微[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11).
[5]张秀萍,张朴仙.沾益区第二幼儿园:打造游戏化课程 为幼儿教育赋能[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22(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6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