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熊晓鸽文化创意产业风投“猎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他,手握25亿美元风投资金。
  他,是国内风投界对文化产业投人最深、
  也理解最深的一个人。
  他认为,在中国做文化创意产业有很大空间,
  但投资也需要掌握艺术法则。
  我刚刚谈好一部电影的投资,现在还不能具体透露,肯定是影响很大的电影,有名导演、名演员参与。熊晓鸽请同事把美国最大的13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销售额、利润、市盈率、市值列了一个表,又挑选了13家中国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公司列了一个表,对两者进行了比较。
  投资张艺谋“鸟巢”版《图兰朵》、投资杂志《时尚》集团、投资创意类公司青蛙设计、投资电影院线保利博纳……近年来,IDG的触角伸向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
  作为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在因个人情结首次“触电”投拍《高考1977》之后,这位手握25亿美元风投资金的资本大鳄开始频频涉足电影业。
  用熊晓鸽自己的话说,他是国内风投界对文化企业投入最深的一个人,而且会继续深入下去。他一直认为,在中国做文化创意产业有很大空间,但投资也需要掌握艺术法则。
  这是一次不为经济回报的投资,但也是让熊晓鸽感觉得到的回报最大的一个投资。
  2008年的上海电影节上,熊晓鸽遇见了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偶然谈起了自己这代人的求学经历,感慨之余,二人一拍即合,约定共同投资拍一部讲恢复高考的电影。
  “你打算投多少钱?”任仲伦问熊晓鸽,熊晓鸽回答得很爽快:“不管多少钱,我一定投一半。”不久,任仲伦真的寄来了剧本和协议书。熊晓鸽只粗粗看了一遍,电话里提了几点意见,就大笔一挥,签下了投资协议书。
  “在我不短的投资生涯中,这是惟一一次没做任何市场调查、没做任何风险评估的投资。”熊晓鸽直言,因为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这次投资与金钱无关,与回报无关,它是一种来自自己心底的愿望。
  《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在北大荒扎根8年的上海知青得知高考恢复,想方设法参加考试,最后成功考上大学的故事。这其中满是“熊晓鸽们”的身影。熊晓鸽还给自己开了个“小灶”,当年父母送他上大学前拍的纪念照被成功塞到了影片结尾时一系列老照片当中。照片里的他,笑容灿烂。
  “说起来,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我们这些时代的幸运儿,几乎人人都有一段披荆斩棘、排除万难的求学经历。”这种共同的经历和情感,让《高考1977》牢牢抓住一批观众的心。
  2009年4月3日,电影如约上映。同期大片有《东邪西毒(终极版)》、《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竞争激烈,但《高考1977》的票房却一路领跑,最终票房高达3019万元。
  票房大捷的同时,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片的《高考1977》还难得地赢得了口碑,甚至被称为20年来最好的国产片之一。
  “拍这部电影不是为了赚钱,但是却赚了钱。”熊晓鸽说得很轻松。
  继《高考1977》之后,2009年,熊晓鸽又投资了《未来警察》和《胡同的阳光》两部电影。
  “我们现在一共有四五个电影项目,其中两个都有很大的影响力。”熊晓鸽卖着关子,这位文化创意产业的“猎手”很有些得意。
  
  投资原则:市场+内容+运作团队
  
  中国电影票房成绩连年“井喷”,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华谊兄弟的创业板上市,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其中的机会,各路资本纷纷涌入电影市场,都想从电影产业这块“大蛋糕”上切走一块。
  “我们不是看到电影票房成绩好就开始投资电影,投资项目选择中的学问很多,毕竟真正优秀的导演还不是很多。”熊晓鸽也大举进军电影业,但他绝不是发展利好势头下的盲目投资。
  在评估投资项目时,熊晓鸽说无非从三个方面评估要不要做这个事情。第一是看市场,这个市场有没有成长的空间和未来发展的规模,第二要看做什么样的东西,第三看什么样的人来管这个团队做这个事情。
  
  熊晓鸽 IDG亚洲区总裁,全球副总裁,创始合作伙伴。IDG资本副董事长。“赢在中国”栏目策划人、北京网尚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费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国际经济与商理博士、波士顿大学大众传播学硕士、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国际英语写作专业研究生、湖南大学外语系学士。出生于湖南湘潭市,被誉为“中国引入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的第一人”、“中国信息的使者”。
  虽然《高考1977》是一次“不按常理出牌”的投资,但仔细琢磨会发现,它与熊晓鸽选择项目的标准不谋而合:电影市场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新中国首批大学生情结深入人心,上影集团又是影视界的领军企业。
  选择了投资项目后,熊晓鸽还会提出专业化的建议。2009年10月,张艺谋在国家体育场推出了他自己执导的歌剧《图兰朵》。《图兰朵》总投资高达1.2亿元人民币,这其中,风险投资机构IDC投入了好几千万。
  从1993年做了第一个基金开始,熊晓鸽在风险投资领域已经“摸爬滚打”了17年,也获得“中国风投第一人”之称。从一开始,他的投资就涉及了文化领域。总结自己的经验,他给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司和投资机构开出对接“良方”。
  在熊晓鸽的经验里,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司必须要建立起比较好的传播内容的平台,建立好以后,再去寻找投资人。在投资商时间和资金都有限的情况下,会选择有清晰商业模式、良好平台和市场的项目。而对于文化产业的投资人,一定要把问题想得简单化,抓住文化产业最根本的内涵。
  。
  而与电影有关的行业,熊晓鸽都很看好。在他看来,如果能把传统的演艺、出版等做法与互联网数字出版结合起来,未来的中国文化产业将会有最大的发展空间。
  
  投资空间:文化创意产业深具国内外投资机会
  
  在不同的场合,熊晓鸽都表示很看好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他通过中美各13家上市文化公司数据对比,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经过对比,美国的13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总销售额有1690亿美元,而中国13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总销售额只有26亿美元,销售额只相当于美国的1,5%。市盈率方面,美国的13家公司只有5家是盈利的,所以只有5家才能算出市盈率,他们的平均市盈率只有28,而中国的平均市盈率有119,中国的平均市盈率高于美国4,25倍。以市值相比,美国有1760亿美元,中国是97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的流通市值相当于美国13家公司的5,5%。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中国的13家上市公司无一亏损,全部盈利。
  这些数据说明什么问题呢?熊晓鸽解释说,这表明中国的文化产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才有不到美国2%的销售额,从市值来讲尽管我们的平均市盈率高于人家的4倍多,我们也只到人家5,5%的流通市值。”也就是说,可能中国公司的估值很高,超过了实际的价格,而美国公司的估值要低于它的实际市值,这里面就存在更多的投资机会。此外,在国际市场上,目前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现金储备。“是不是我们应该走出去?在这个时候去取得国外我们很需要、很低估的资产市场、份额,现在就有这样一个投资机会。”
  同样,熊晓鸽也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市场拥有巨大投资空间。他以电影产业为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去年中国电影的全年票房达到62亿元,而一部《阿凡达》仅17天时间,就获得1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而这也正说明,在商业的模式上中国有很多的投资空间和机会。”
  “文化产业是投资人的蓝色海洋,前景十分广阔。”熊晓鸽笑了,笑得踌躇满志。
  (摘编自《北京商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64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