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房锐,李桃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95-02
  
  摘要:二十一世纪人才标准的第一条,就是要具备良好的人品。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择业、创业、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学校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德育、职业道德 现状 对策
  
  中职学校近些年来因高中和高校扩招以及独生子女等缘故导致生源受到影响,有时被迫降低招生标准,导致学生参差不齐,学生难教,德育实效性偏低。
  1 中职学生的德育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多种价值趋向。多元开放的经济、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中等职业教育变得复杂。德育基础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学生生源质量下滑。
   中职生来源主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大多学生成绩中等偏下,文化基础差,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盲目溺爱和娇惯使孩子变得自私,缺乏责任心,不能经受挫折,学习基础差,怕吃苦,不喜欢学习,纪律性和行为习惯差,迟到旷课,生活不能自理,不叠被子,不扫地,不洗衣裤袜鞋,自立性差,缺乏生存能力,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情感淡薄,不懂得尊重他人。
  1.2 学生自我意识强。
  中职生自我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强调自由、随便,做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行为后果,对于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能够正确摆正自己在“矛盾”中的位置,很容易寻需找客观原因为自己解脱,以便维持自尊心和自我心理平衡。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追求自我满足,有的甚至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1.3 学生道德水准下降。
   中职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明显下降,由于中职学生大都已接近成人,自我意识比较强,虽然有一定的思考辨别能力,但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社会上的不良道德行为往往会对他们产生不利的影响,当他们发现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实际存在差异时,便会产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矛盾冲突,使他们的道德行为滑坡。他们往往把社会中好的事物判断成坏的加以拒绝,把坏的事物判断成好的加以追捧。他们对道德认知缺乏明显的是非判断标准。
  1.4 学生自卑情绪明显。
  中职生存在较为明显的自卑情绪,而且是一种在极端自尊下掩盖的自卑。他们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认为上职校没有出息,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但是自尊心又很强,如果别人瞧不起他,他就感到非常伤心和难过,而这种伤心和难过有时就会通过非常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
  1.5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中职生学习相对缺乏自觉性,对学习兴趣不大,不爱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机、睡觉,完成作业不积极,学习上得过且过,消极怠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1.6 学生对职业生涯迷茫。
  大多数中职学生对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将来能做什么?不清楚,也不关心,对未来的目标也不明确。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他们认为现在学校学的不一定将来有用,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之间的关系,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够做什么。
  2 造成中职学生德育现状的原因
  2.1 教育因素。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化,各种不良思潮充斥校园,很容易使学生受到污染和毒害。某些不健康甚至不法活动,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影响。加上不良的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教育经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另外,教师的人才观、教育观陈旧、教育方法简单、缺少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育人意识不强、教学渗透德育少、关爱学生少等都会对学生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2.2 思想因素。
  大部分中职学生在老师的眼里都是教不出来的孩子,在家长的眼里都是“不成器的孩子”,再加上社会上也对中职学生产生不好看法,从而导致了他们自卑心理严重,更看不起自己。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中职学校,不是想真正的学知识,而是想借助学校找一份工作。
  2.3 心理因素。
   由于中职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还未完全成熟,思想偏激,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容易出现冲动、固执、攻击、嫉妒、抑郁等不良心理特征。品行不良的学生就容易出现道德情感方面的问题。他们讲哥们义气,爱面子,缺乏正义感,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要么形成小团体,要么独往独来。
  2.4 教学观念因素。
  大多职业学校,只重视专业课,不重视基础课和德育课,结果导致学校的德育上不去,更导致了学生整体素质的严重下滑。所以,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中职学校的重中之重,虽然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的重点是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但也不能忽略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3 职校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3.1 加强德育教育是中职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道德品质形成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层次都与德育教育密切相关。一个学生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特别是高尚的道德行为,与他所受的德育教育分不开。当代职校生正处于道德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所以说,对中职生加强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3.2 加强中职生德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更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地方,因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直接走向社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品质状况。如果职校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甚至养成了不好的道德心理和道德习惯,就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可能影响我和谐社会的整体面貌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加强对当代职校的德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3.3加强德育教育能促进当代职校生健康成长。
  对职校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并且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已经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培育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更是当代职校生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所以说,学校德育教师要给予职校生及时、正确的德育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4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策略
  4.1 德育教学要体现教师为人师表。
  作为德育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在品德和行为上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要使学生信服,接受正面教育,教师除具有较高的学识外,人格的力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即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感化着学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切实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人格、言行和表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德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2德育教学要贴近现实生活。
   德育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行为养成相统一。让德育目标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使德育内涵具体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之中,德育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先弄清楚学生需要什么,还要了解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做到追根溯源,寻求根本,不仅治标,更要治本。德育内容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到德育教育生活化和实际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消化、接受。

  4.3 德育教学要体现情感教育。
  要增强德育教学的感染力,应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必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坚持以心暖人,以情感人。要理解学生,只有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才能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师生关系才能密切。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各种权利,引导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只有师生之间心灵得到了真正沟通,建立起了真诚的师生感情,才能增强德育的感染力,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
  4.4 德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中职生大都处在人生的成长的关键时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对德育教学中,应多正面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重、自警、自励”的意识,增强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实现的能力。德育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来指导德育教学。教学内容再新,形式再好,方法再活,只是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即要从根本上解决德育教学中的问题,还要靠内因的作用,靠学生自身的努力。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的内在自制力和内在动力得到发挥和体现,使他们在自我教育中能力得到锻炼,品行得到规范,素质得到提高,真正成为“四有”新人。
  4.5 德育教学要寓教于乐。
  德育教学如果只讲理论和大道理,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产生乏味和逆反心理。因此,德育教育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德育活动,通过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融思想教育、情感疏导、文化交流、智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使德育教学由“软”变“硬”,由“无形”变“有形”,从而增强德育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实效性,发挥出德育活动这一载体在德育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4.6 德育教学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当代职校生的教育教学。这就需要德育教师要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推行德育教学创新,主动探索新形势下德育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新举措,使我们的德育教学更具主动性、前瞻性和针对性,更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如果教师不更新观念,拓宽思路,仍沿用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不仅不能与当今学生的思想实际合拍,而且事倍功半,难以达到德育教学的目标要求。
  总之,德育教学中教师既教学生,也教自己;学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响教师。德育教学的出发点,不因是禁锢学生、约束学生、束缚学生,而是发展学生,德育的使命是陶冶学生的情操,铸造学生的人格,教给学生一种信念,一种做人的准则,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666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