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言论集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我以私人身份步行在小巷,走进一户人家。他们并不知道我是谁,于是我们开始聊天,他们给我展示他们的房间,把我介绍给他们的家人。正式访问我从来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生活,这非常有价值。有时候我确认了中国政府告诉我们的情况――当地人很满足、幸福;也有时,他们会告诉你其他地方听不到的事情。因此我认为在这个国家里漫游和这样对话是很健康的方式,可以让我更好地了解中国并把中国的事情解释给我的朋友听。
  ――美旧前驻华大使洪博培
  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喜欢听老百姓说话,认为跟他们聊天有价值,
  我们承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有差异,但是,比起我们的分歧,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拥有很多把我们团结在一起的东西。我们越是能更多地了解对方,我们的分歧将看上去更小。人文交流磋商将帮助我们建立起让中美几代人共同繁荣的个人联系和共同理解。
  ――美国副国务卿朱迪思・麦
  兜黑尔认为,应鼓励所有年龄和
  职业的中美公民积极接触与了解彼此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她的文化价值不可忽视。可惜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除了京剧和李小龙外还一无所知。她应该向世界传播自己的形象符号,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中国。对此,中国政府和学者应负起责任,海内外华人也应该清楚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明白国家的发展对个人的意义,明白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对世界更有吸引力。
  ――美国迈阿密大学英语系教授迈克尔・福尼认为,中国应充分释放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在法国历史上,中国的文化形象不是固定不变的,亦非同质性的。这种变化受到不同时代法国社会结构性思潮与话语(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殖民主义等)的影响,后者集中体现出当时法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其最终目的是指向法国社会文化自身。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金岭认为,在法国,不同时代的中国文化形象,体现出不同时期法国社会自身建构的价值诉求。
  我发现,中国民众都是非常务实的人,在很多方面都是希望找到有效解决办法的人。他们很朴实,有些吵闹,和印度人一样。2010年中国国庆节期间,我去了一些地方,给我感觉就像在印度过节一样,人很多,有些人在打牌,有些人在聊天,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我将之看作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公众文化。你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与一个陌生人成为朋友,这在有些地方是不可能发生的。我觉得在这里的经历和以前的很类似,这是一个能让我想起印度的地方。
  ――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淡他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印象。
  我们非常期望能够听到关注者的评论,看到他们的兴趣点在哪里,并且尝试着解答他们的问题或者是满足他们的期望。这在某种程度上很具有挑战性,但是却是一个十分充实并且收获颇丰的经历。我希望我们的关注者在阅读我们发布的信息时,能够获得和我们发布者同样的兴趣。
  ――法国驻华使馆新闻官李小佛淡法国使馆外歧官方微博的经验。
  
  责编:昊奇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89726.htm